学生自治的源起与意义
2019-07-19袁兵根胡浩宇
袁兵根 胡浩宇
摘 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自治是广为采用的形式,而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自治又有较大不同。文章在厘清学生自治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民国“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学生自治概况,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生自治制度进行了简单比较,以求得一些可供学习的经验。
关键词:学生自治;北京大学;“五四”时期
教育是传递社会知识的途径,是人类社会持续前进的动力。作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与手段,高校教育至关重要。学生自治,作为治理学校的一种方式,不仅在管理上有利于整个学校节约资源以及提高校园治理的有效性,且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能力与道德的养成发挥着巨大作用。
历史上,学生自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多种表现形态。时至今日,各国都将学生自治纳入高校管理体系之中,但在学生自治的程度与效果上有着巨大的差异。高校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养成语道德自律不再主要依靠父母与学校的规范,如何在学生自治的范进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道德素质是关键。
文章旨在厘清学生自治的定义与渊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的学生自治情况进行分析如何进行高校学生自治以及高校学生自治的边界。
一、学生自治的定义与源起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学生自治从内涵上讲应包含三层意思:“学生”是指全体学生;“自治”是指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自治”是一种学习自治的过程。因而学生自治从本质上讲并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举措,也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地位之需,而是为民主共和社会培养具有自治能力的公民奠定基础,是为未来社会自治作预备。
自治,是社群内成员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自我管理的方式。现代的学生自治制度更多地脱胎于西方学生自治制度。在传入中国之后,加入了中国特点。
学生自治的传统最早始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在欧洲中世纪诞生了诸多行会组织,其中就包括了学术行会、教师行会和学生行会。欧洲中世纪有两种治校方式,一种是教师治校,另一种则是学生治校,而学生自治即源于学生治校。其中以11世纪的博洛尼亚模式为典型。博洛尼亚模式的特点即是学生全面治校,当时人将知识交易视为普通的商品交易,学生们即为买主,而教师们则为卖主。因此,从学生行会演化而成的学校则拥有治校的全部权利,包括推举“学生校长”、聘请教师、校园内的独立司法权和学校行政权等等。博洛尼亚模式盛行的时代是学生自治的高潮,16世纪之后,“学生自治”模式在欧洲式微。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学生自治传统又开始复兴。德国的“洪堡改革”将学术自由放到大学的最高位置,树立了“为科学而生活”的理念。美国深受欧洲影响后,也在不断探索学生自治的道路。20世纪以来,自由民主的气氛弥漫于整个西方世界,学生通过反抗与争权普遍拥有了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权利。并由此影响中国的学生自治。
中国历史上也有学生自治的雏形,学生自治在中国的体现是私学和书院。
私学出现于春秋时期,经由孔子等人的发展,成为当时中下层民众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隋唐时期,演变成为书院形式。书院的专职管理人员基本上只有一人(或者数人),即为书院的洞主或山长。剩余的管理基本上是由书院学生在洞主或者山长的指导下完成,参与管理书院所有事物,管理的人员为受书院学生推举的老成持重的学生,也有高足弟子代管制一说。书院并不属于政府所有,有极大的自主权。因此,书院在管理上很自由,学生自治主要体现在道德修养与书院学习之上,也包括书院管理。书院自主权大,学生自治权利也大。
在清末,变革教育体制的呼声越来越大。康有为就曾建议光绪皇帝废黜书院体制,向西方学习。1901年,清政府将书院体制改为大、中、小学堂体制,在此潮流中,有1600余所书院改制。西方学生自治传统开始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二、民国学生自治运动图景
(一)民国时期大学自治有其时代原因
首先,自晚清以来,战场上的屡战屡败的清王朝开始逐渐吸收来自西方的制度文明。教育界则认为,学校是新型人才培养的场所,对民族未来发挥着重要作用。“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陶行知认为“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共同自治的学生。”其次,青年学生群体逐渐壮大成熟了,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对当时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上百万的接受新式教育的国内学生加上群体数量不大的留学生们,整个青年学生群体开始运动起来。民国创建之后,西方思想加快引入中国。以关注当时国家救亡的《新青年》而论之,《新青年》发刊时的数量为一千册,但很快便增加到一万五千册左右。五四之后,学生群体的自觉意识觉醒,而大教育家杜威的访华给当时暗流涌动的学生自治思想添了最后一把火。五四运动爆发时,杜威当时正在旅华讲学。由教育界与媒体大力倡导,美国“学生自治会”制度引入中国校园,套用于中国的学生自治。杜威认为:“民主主义的问题是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道德问题”。他的演讲文章发表在当时国内众多媒体上,如《晨报》《申报》《大公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等。
在“五四”前后,学生自治开始在中国高校群体里流布开来。文章主要探讨北京高校的学生自治行为,选定北京大学的自治组织与自治活动来探讨。
当时,学生自治的组织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同乡会、社团组织和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是学生自治运动的主要组织。当时的自治活动主要分为三块,分别是生活食宿管理、校内课外活动和校外社会服务。
学生自治会是其中的关键。学生自治会当时叫法不一,有學生会、同学会、自治会等名称。学生自治会是当时自治运动的主体。
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来,着手大学现代化改革,注入民主和自由观念,建立与之相应的大学制度,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组织各种学术团体。
1919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成立“北大学生干事会”,这是北大学生自治会的前身。11月17日,北京大学学生会成立。12月11日,北大学生自治会编辑并发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以下称《周刊》),这份周刊是当时北京大学学生探讨学生自治的重要刊物。
“五四”后北京大学“学生自治”有极大的发展,影响和波及范围相当广泛,对内对外都有涉及,但以校内为主。当时北大学生的主要着眼点是废舍和监废考试等事情。
(二)主张废除舍监制度
一个叫敬轩的学生在《周刊》上撰文《废舍监制》,陈述废除舍监制的理由。“理由有二:一是现在的舍监,溺职的居多,北大三个宿舍里,没有一个稍为管理得法的,没有一个不污秽嘈杂,令人神昏气怠。二是管理宿舍,本不是易事。 当舍监的人,对于公众卫生学和学校管理法,至少要有些微的知识,但北京大学的舍监,对于新式学问,一无所知。”敬轩认为由学生自己组织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替代舍监更为合理,因此希望能在住宿的北大学生之中选出几人来管理宿舍所有事务。他认为北大学生的办事能力管理宿舍可以胜任。从其罗列出的内容看,都是“学生自治”精神影响下的启发。 敬轩认为校内事务中学生自治的能力可由起居之间而培养,宿舍管理自治有养成高尚的德行和公众的责任心的益处。
(三)主张废除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是当时北京大学学生最想要废除的。一位叫傅声的同学发表在《周刊》的《大学废考问题》中说:“自去岁年假以后,学生界对于自身有了根本上的觉悟,知道器械作用的考试是无用的,是无益于学生之求学的,因而有废考之运动。 ”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并不是一味的只要废除,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废除考试制度后的替代方案。 迟明在《废止学校的考试制度》中提出了替代方案:“成年的学生,一切可听凭学生自由研究自由听讲,自由转学,就是升级留级,升学留学,也都由学生自决,用不着去考查成绩。”校外活动则有北京大学学生会创办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夜校、北京大学役夜班等校外活动组织。
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学生自治活动,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五四”前后学生自治活动的图景。
三、西方学生自治概况(以美国为例)与中国目前情况
看完“五四”前后中国的学生自治运动概况,我们参考一下西方的学生自治。
美国一些大学选拔校长的遴选委员会里有学生代表。德国大学无论是校务委员会还是系务委员会,学生代表都有规定的比例。
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的学生自治工作体系由三块组成,即学生自治项目、学生权益维护、荣誉与惩罚制度。学生自治项目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和自律能力为目标。申诉机构则使得学生利益诉求有表达,权益维护有保障。荣誉制度和奖罚制度使得美国高校学生自治有序规范的进行。美国教育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织独立性强,自治水平较高。
当前中国高校的学生自治面临着很大问题。作为高校一般性的学生准自治组织的学生会令人失望一方面。首先,学生会的工作效能不高,很多实际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其次,学生会容易成为“争权的器具,如2018年沸沸扬扬的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学生官”事件。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完善的高校学生自治是社会成熟的表现,是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最直接的途径。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学生自治在中国还属不够成熟的事务,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借鉴西方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学生自治体制。
参考文献
[1] 胡金平.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30-32.
[2] 向华.民国前期学生自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8.
[3] 单中惠.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248.
[4] 马超.西方大学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08).
[5] 向华.民国前期学生自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20.
[6]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6):5-11.
[7]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5.
[8] 桑兵.1905—1912年的国内学生群体与中国近代化[J].近代史研究,1989(05):55-76.
[9] 陈华.中国近现代学校中的学生自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0):11-14.
[10] 杜威.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4,25.
[11] 唐娒嘉.“五四”后北京大学“学生自治”问题考察——以《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为例[J].云梦学刊,2017,38(01):27-32.
[12] 敬轩.废舍监制[J].北京大学学生周刊,1920.
[13] 傅声.大学废考问题[J].北京大学学生周刊,1920(15).
[14] 迟明.废止学校的考试制度[J].北京大学学生周刊,1920(04).
[15] 张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2(06):116-118.
基金項目:文章为南昌航空大学第十三届大学生“三小”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旨在研究讨论大学生自治的起源与民国时期(五四时期)在中国的流变情况,以及探讨当今中国大学生自治的现状,项目编号:2018ZD68。
作者简介:袁兵根(1996- ),男,江西宜春人,南昌航空大学新闻学本科;胡浩宇(1977- ),男,江西上饶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