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2019-07-19赵艳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三进习近平思政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形势下,要顺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必须要统筹协调、全方位开展工作,深刻领会思想精髓是前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创新教學方法是有效途径,完善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激发学生价值认同是归宿。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思政课;高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达到进头脑的目的,关乎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积极推进“三进”工作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必然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加强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条生命线,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加强思想宣传、武装大学生头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理论武器。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促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深刻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代性,教学内容必须“常新常讲”、“常讲常新”,不断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新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思政课教学必须不断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是对思政课教学特点的鲜明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深刻认识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内在要求。高校是各种文化和思潮汇聚的地方,文化的多元化趋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当代大学生正好处于人生中“拔节孕穗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青年学生在思想迷茫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净化校园文化、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清除思想的迷雾,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和影响,引导大学生在青年阶段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

二、协调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一)深刻领会思想精髓是前提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推进“三进”工作的前提,是确保该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必然要求、也是“三进”工作取得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课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首先应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学习。高校思政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通过专家学术讲座、理论宣讲、集体备课、科学研讨等方式,深化认识,理清思路,把握其精神实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吃准、吃透,为推进“三进”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顺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关键是要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追求的教学目标是价值观的塑造,这就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及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些许问题,例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不够、学习不深、理解不透;进课堂的方式单调枯燥、不够灵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不接地气。这些问题反映出来的是思政教师政治素养、理论水平等方面的欠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在政治素养上,思政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有政治觉悟和坚定信仰,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道德修养上,思政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觉弘扬社会主旋律;在理论水平上,思政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关注时代、社会和学生,讲好新时代思政课。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有效途径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实效性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息息相关。在推进“三进”工作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服务性原则。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以新的学习体验来提升教学的效果,最终的归宿都是为教学内容来服务的,必须准确定位教学方法,切忌舍本逐末。因“课”制宜原则,高校的思政课各具特色、各有特点,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不可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主体性原则,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最终取决于学生能否接受, 因此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因此,不论何种教学方法的选用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完善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要顺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要准确把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做好后援保障,以助力“三进”工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例如,对“三进”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搞形式主义;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统筹,未形成工作常态;缺乏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制度建设不完善。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乱象,可以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做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度可循、有章可依;在微观上,各部门环环相扣,又明确分工与责任,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五)激发学生价值认同是归宿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最终价值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立德树人”是当今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当今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因此,青年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就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崇高的道德修养变得尤为重要。

当前形势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武装大学生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坚定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肖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几点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3):81-83.

[2] 周良发,余蕾,杨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47-53.

[3]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allContent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C].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赵艳芳(1986.11- ),女,山东滨州人,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三进习近平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