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勋的新时代中国画样式
2019-07-19徐易羚
徐易羚
摘要:中国的敦煌壁画是众多从事艺术研究的学者向往的圣地,它包揽了中国从古至今对美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无论是顾恺之的绘画线条之美,还是王伯勋在岩彩画中对于肌理的运用,都将重彩绘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王伯勋在岩彩画中表现的是一种致力于壁画肌理效果的重彩写意,强调了材质肌理之意识,扩展材质的肌理美感,并着重突出了写意精神在重彩形式中的体现。
关键词:王伯勋 肌理 岩彩 重彩写意
一、王伯勋重彩写意之路
宋人绘画,尤其是花鸟画非常写实,这也是后来工笔画的开端。直至元代,淡墨写意逐渐兴起,尤其以梅、兰、竹、菊鼎盛,而后还有墨竹的代表画家郑板桥、山水画代表石涛等。宋人画无论多么工细,其审美精神还是写意的,追求的是一种具象而又单纯、现实而又浪漫、细微而又生动的审美意境。工笔重彩与淡墨写意都被称为中国传统绘画,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绘画只是体现在笔墨纸砚、颜色运用上。中国古代壁画同样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也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精神所在。中国画无论是豪放风格的,还是工细风格的,关键是要“写”出“意”来。
中国重彩画古称“丹青”,唐代称为“重彩”,是唐代画坛的主流。蒋采萍老师在论述中国重彩画时说:“今正逢新的盛世,中国重彩画的回归与重视绝非偶然。”这意味着重彩画又将回归画坛主流地位,并在当今社会以新的姿态展现,一部分重彩画家以工笔形式展现,另一部分则开始新的尝试。如画家王伯勋在延续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基础上,体现了壁画肌理,开启了新时代的中国绘画样式。新时代的许多画家并非从一而终,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日本画、油画、壁画等各类绘画样式里汲取养分,尝试着各类技法,王伯勋就是这类画家。
在早年的求学中,王伯勋主要受到两位教师的影响:一位是胡明哲老师。胡老师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之后在日本學习绘画,是王伯勋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的重要导师,着重研究工笔人物画。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王伯勋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另一位是袁运生老师,他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曾轰动一时,被海外媒体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折射着转型艺术的变革。王伯勋的转型变革受袁运生老师的影响非常大,正如他所言:“从未因为恪守传统技法而放弃创新研发出自己独特的一套操作规程。”
二、实验生成创造——王伯勋岩彩画之壁画肌理表现
中国岩彩画是新样式的中国画,岩彩画是指以五彩的岩石研磨成粉状,调和胶纸为主的媒介,绘制在纸、布、板、金属及墙面上的作品。王伯勋不断在实验中摸索,他说:“我的创作是立足当下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发展,将一切进入视野的材料、技法拿来为我所用……”一切进入视野的材料大概能诠释他的岩彩画是不受绘画颜料、工具的限制,中国画是用纸或绢作画,王伯勋的岩彩画则是作在布面上。种种迹象表明,王伯勋的中国画新样式不是体现在绘画材料上,而是在“写意”的精神层面。
王伯勋将对比强烈的色彩与写意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精神的重彩画的绚烂,他的岩彩画中更亮丽的风景线是将墙面壁画的肌理感运用在布面上。在《中国大辞典》中,“肌理”的解释为造型艺术术语,原指皮肤或其他物体上的纹路,在造型艺术创作中专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合和构成而具有不同的肌理特征,使人得到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肌理一般包括质地、手感、织法、性质、纹理等内涵。
壁画肌理作为肌理语言其中的一种,是王伯勋岩彩画中最常见。他采用岩石粉末的层层厚涂,油画笔的反复刮擦,局部做冲洗、丝网压印等方式做出墙面的凹凸不平,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壁画的肌理语言,矿物质色粉在画面中呈现出了新一代的视觉审美。王伯勋的作品饱含传统重彩的精神实质、西方油画的形式感及古代壁画的肌理效果,造型到位又不失写意,色彩艳丽又不失典雅,画面中弥漫着浓浓的东方精神。
三、结语
如今,岩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创新的一枝独秀,绘画体系还未形成,尚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王伯勋以传统绘画精神为基底,结合油画、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在壁画肌理与写意在艳丽色彩的碰撞下形成一派,这不仅是他的绘画形式,还是岩彩画中不可或缺的标签。
参考文献:
[1]邵洛羊.中国美术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胡明哲.岩彩画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级美术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