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标点符号在英汉互译中的使用差异
2019-07-19朱丽艳
摘 要 标点符号作为句子的一部分,能够清晰的体现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常见标点符号在英汉使用中有相似也有不同,本文着重比较了逗号在英汉互译中的使用差异,希望对英语学习者在英汉互译中进行有效的翻译和表达时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标点符号 逗号 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标点符号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对作者意思,情感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标点符号还能够清晰的表现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准确的理解作者表达的信息。不同的标点符号能够体现出不同的逻辑语法关系。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对于其在理解、翻译和表达的过程中,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和汉语中,除顿号和书名号为汉语所特有,节省号(撇号)和斜线号为英语所特有,常见的标点符号大致相同,如: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分号、引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等。这些符号的功能和使用有相似也有不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往往不够重视,而且国内目前对于标点符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文和出版物中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上,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差异对语言学习者重要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比较英语和汉语中常见标点符号,尤其是逗号的使用差异,结合大学生在英语翻译和表达过程中,因为缺乏对这些符号使用差异的认识而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让英语学习者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通过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而准确的理解信息进而正确的表达并进行有效的翻译。
逗号和分号是在句子当中使用最频繁的两个符号。在英语中,逗号表示一个短促的停顿,主要用于一个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分隔或用于带有连词连接的复合句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的停顿比句号短,比逗号长,主要用于两个或以上有联系的句子之间的分隔。这两种符号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差异较大,相对应的汉语中的符号包括顿号、逗号和分号。汉语中,顿号用于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逗号用在句子内部需要的停顿;分号用在复句内部系列分句之间或分行列举的各行之间的停顿。没有充分理解这两种符号所体现出的逻辑语法关系,往往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事实上,在汉语中,不管是句子内部还是句子之间,只要作者感觉话还没说完,便可以一直使用逗号,直到想表达的内容全部说完为止。但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也用逗号处理。除了语法混乱之外,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也无法体现。常见的符号使用差异有以下几点:
1英语逗号和汉语顿号
用于句子中并列的词语之间的停顿,英语使用逗号,汉语使用顿号。
例如:He is very handsome, young and energetic.
他非常英俊、年轻、精力充沛。
此句中包含三个并列的詞语,英语中使用逗号而汉语中必须使用顿号才能体现出各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同样的,汉语中用顿号表示的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的停顿翻译成英语时却需要使用逗号。
如:中国最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
The most notable high mountain ranges in China are the Himalayas, the Altai Mountains,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Kunlun Mountains.
2英语逗号和汉语逗号
英语逗号用于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停顿或带有连词的复合句之间的停顿;汉语逗号可用于句子内部各成分及复句之间任何必要的停顿。
例如:他们没有取笑他,反而对他的保护令人感动。
_______________,they became touchingly protective.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此处逗号在英汉中的用法相同,所以想当然的翻译成 They didnt make fun of him, they became touchingly protective.
如果是这样翻译,那么很明显这是个有问题的连写句。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此处逗号在汉语中表示的是复句之间的停顿,但在英语中因为没有连词,表示的却是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停顿。因为后半部分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翻译前半部分只能考虑非动词性的短语作状语,如Instead of making fun of him 或 Without making fun of him等。
了解了上面逗号的用法,那么下面这句话的翻译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了:
老人看着警察,因为他的帮助和耐心眼里蓄满了感激的泪花。
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policeman, ____________for his help and patience.
此处英语中的逗号也是表示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停顿,而非复句之间的停顿,因此不能翻译成 his eyes filled with tears of gratitude,而应该是个非动词性短语作状语 his eyes filling with tears of gratitude。
3汉语逗号和英语分号
前面提到,汉语逗号可用于复句之间任何必要的停顿。当逗号表示复句之间的停顿时,翻译成英语时,不能使用逗号,而只能使用具有同样作用的分号。
例如:这座房子在地震中损毁严重,汤姆花了不少钱来修它。
此处汉语的逗号是复句之间的停顿,翻译时如果也继续用逗号就会变成有问题的连写句。此处前后部分又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使用连词来连接比较勉强。可以使用句号,但无法体现出两个句子之间的连续性。那么这里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用分号:The house was badly damaged in the earthquake; Tom spent a lot of money renovating it.同样的用法可以体现在下面的句子:上周他去钓鱼,钓到了一只鞋。我们用同样的处理方法:He went fishing last week; he caught a shoe.
4汉语逗号在英语中省略
战士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碉堡,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此汉语句子中所使用的逗号是用在句子内部所需要的停顿,但并不是几个并列的动作。此处翻译时如果也简单的用逗号来处理:Soldier Dong Cunrui held a pack of explosives in his hand, blew off the enemy blockhouse and sacrificed himself.表示的是几个并列或连续的动作。仔细分析会发现,此处几个动作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其中手托炸药包实则是一种方式。因此,为了更好的体现出这一内部存在的逻辑关系,更贴近作者表达的意思,翻译时可以把第一个逗号去掉改成用介词by引导的方式状语:Soldier Dong Cunrui blew off the enemy blockhouse by holding a pack of explosives in his hand and sacrificed himself.
又如:房间里闹哄哄的,他不得不竖起耳朵来听电话。
翻譯时如果是简单的也使用逗号:It was noisy in the room, he had to pull his ears to hear the phone. 首先,这是连写句,语法上不正确。其次,没有体现出前后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更好的处理方法应该是:It was so noisy in the room that he had to pull his ears to hear the phone. 相比较而言,后一种翻译中句子更完整紧凑,而且更好的体现出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另外在将一些较复杂的定语重句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增加逗号进行停顿。例如,在进行下面句子的翻译时:I recently heard a story about a famous research scientist who had made several very important medical breakthrough. 如果简单的翻译成一个不带停顿的句子:最近,我听到一个关于一位在医学领域有过几次重要突破的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句子变得很怪异,中间定语过长,影响读者的理解。因此,用一个逗号在句子中进行停顿,效果会更理想:最近,听到一个关于一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他在医学领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突破。
综上所述,根据标点符号在句子中体现的不同逻辑语法关系,翻译的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否则要么出现语法问题,要么无法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英语语言学习者应该先掌握常见标点符号在英汉中的不同用法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和表达。
作者简介:朱丽艳(1987.09-),女,汉族,江西广昌人,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 Harnby,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1463-1467.
[2] 阮继.中英文标点符号的使用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04):294-296.
[3] 汪榕培,石坚,邹申. 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修订版)(1-4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 张春柏,俞理明.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1-2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5]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01-611.
[6] 张道真.英语语法大全(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