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链式生产”育人模式构建现代农艺专业“硅谷”
2019-07-19赵治田
赵治田
自2007年开设农学专业以来,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就被确认为南京市唯一重点打造的涉农专业学校。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品牌专业,学校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对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并以此为依据,积极探索现代农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此,拉开了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链式生产”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序幕。
一、研究内容
1.集团办学+专家驻校,明确“链式生产”育人理念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战略和专业品牌战略,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福建省安溪茶业学校、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等14家兄弟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成立了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又聘请了江苏省农科院白马基地、行政部门的专家,成立了“大农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初步完成“集团办学+专家驻校”的办学格局。
在两大平台的支撑和指导下,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农艺专业优化了专业设置,形成了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核心,以观光农业经营、茶叶生产与加工等多个具有共同职业联系的涉农专业(方向)为辅助的专业集群,依托现代农业产业群,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与加工、旅游与观光、营销与管理、设计与创意等核心岗位为主导的专业链、教学链,明确了“链式生产”育人理念——在教育链对接产业链的基础上,形成以生产型实训为核心的专业链、教学链,培养具有“四能”(社会活动能力、岗位工作能力、生活成长能力、发展潜在能力)素养的新生代农艺人才。
2.“双主体三互通”的实训体系,深化“链式生产”育人模式
“链式生产”育人模式必须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为切入点。基于此,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深化“双主体三互通”的实训体系,“双主体”即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徒弟”(学生)、“师傅”(专业教师+企业师傅)两大主体;“三互通”包括基地互通(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导师互通(企业与学校导师团)、评价互通(企业评价、学校评价、第三方评价)。在“双主体三互通”的实训体系下,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训练,按照企业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从而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时间的教学目标。
3.“小组承包式”管理,创新“链式生产”育人机制
“大棚就是教室,基地就是课堂”,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创业承包式实践实习。同时,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承包了实训基地中的大棚,每个大棚由各组长担任“小组农场主”,由小组学生合作轮流参与施肥、种植、喷药、整枝、授粉等全程管理和岗位训练,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给予技术指导。种植出来的“产品”,走向学校食堂,也走向市场。
二、应用及成效
1.专业内涵凸显,品牌张力初显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主开发了3门校本专业技能课程,参与开发了4门校本专业技能课程。2015年6月,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农艺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品牌专业和省职业教育技能型研究基地。该专业品牌张力初显,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为93%,当年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为97%。
2.学生能力增强,竞赛成绩优异
“链式生产”教育模式的推进,有效提高了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也实现了学生作品向商品的转变,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也因此建成了一支训练高效、成绩优异的技能大赛集训团队,获国赛金牌2枚、铜牌3枚,省赛金牌10枚、银牌铜牌若干,并逐步形成了部级、校级、市级的三级选拔模式和老带新的梯队式进步模式。
3.教师素养提高,科研成果丰硕
在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下,江苏省溧水中等專业学校教师素养得到了提高,郭强、田忠园、赵艳、梅白青、徐海军、朱信发成为省赛金牌教师,其中梅白青、郭强为国赛金牌指导教师。此外,教师科研成果丰硕,本专业教师在省市级课题和刊物发表论文16篇,多名教师在市、区级开设研究课,并获得好评。如高伟参赛的课题《快速测定种子生活力》荣获省研究课,2014年,他们《种子净度分析》课程获省级示范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