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主体探究意识的培养
2019-07-19李霞
李霞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是讲授与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要深化课堂改革就要打破这种僵化的模式,架构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独立探究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任何科目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不需要教,学习者在学习中自己摸索、辨析、历练,从而取得自主收获知识的技能。”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全员参与、张扬个性、百家争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一、强化探究性学习,增强主体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课平铺直叙,导致语文课平淡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品鉴文字的欲望,培养其主体意识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强化探究性学习,加强高中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性学习就是探究者围绕创设的问题展开探究,在探究中积极主动探寻问题的本质,逐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深层次的见解,甚至推陈出新。与接受性学习不同的是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他们独立、快速地搜集有效的文本信息,并及时处理和筛选语言信息,增强学生的主体和探究意识。
如散文《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图画,引导他们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笔者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首先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着小组间进行讨论和探究研读,尝试用精炼的词语概述出文本中描绘的四个画面,并找出每幅画面所描绘的景物有哪些,总结出画面的特点,让学生初步领略江南冬天美丽的景色。接着引导小组派代表诵读展示,并且思考作者描写这些优美画面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受?最后利用PPT展示拓展训练,借鑒刻画景物的描写方法,展开想象,进行再创作,写写故乡的冬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美、欣赏美、探究美,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二、提供充足的时空,引导自主性思考
在高中语文课上,有不少教师将课堂安排得满满当当,唯恐遗漏掉一个知识点。这种高强度、大容量的课堂使得学生变成一个看客,成为课堂的俘虏,缺少独立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而高中语文课本有不少较难理解的内容,很多看似浅显的语言却蕴含了深厚的意蕴。要真正理解这些内容,教师就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沉下心,自主地思考和探究,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思想和含义。
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愁”这个字贯穿了整首词,字里行间都是悲愁,然而全词看来没有一个“泪”字,只是词的下阕的最后写了一个“愁”字,学生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全词满满的愁绪,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这就需要教师留足时间引导学生体味词中由晚来的风、南飞的大雁、梧桐细雨、满地黄花等意象营造的凄冷氛围,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易安居士,想象当时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此情此景,进而更好地揣摩词人当时的凄凉心境。准确品鉴诗歌离不开知人论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资源,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家事国情,以此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教师在讲解时不能越俎代庖,需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还可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妙用叠词等多种写作手法,甚至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方位地探究问题,挖掘自身的内在审美潜力,增强探究自信心,体会诗词的深意,从而和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三、尊重独特体验,促进有效性学习
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最终的使命就是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天性和才能。”所有的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需要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性特征,重视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高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来构建知识,教师要结合语文课堂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他们产生不同角度的感受。
如教学杨绛的《老王》,这篇散文叙述了一个社会最底层有着淳朴、善良本性的人力车夫的不幸遭遇,为了更好地细细研读文本,收获自己的阅读感悟,笔者创设了四个环节:让学生谈谈老王的命运和他的为人;寻找最能触动你的情节,并谈谈被触动的原因;理解作者的不安和她的愧怍;和自己进行对话,学会关注我们身边的“老王”。学生在初步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之后,笔者让他们从老王拓展到自我内心的感想,从而更好地触动了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在学生那里诞生了许许多多“我”心中的“老王”。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能够于无形中影响人的情感,熏陶人的心灵。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引领高中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完善学生的心智。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独特性的阅读体验,给他们留足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耐心细致地引领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逐步加强主体意识,真正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