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方法管见
2019-07-19李启科
李启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指的是在教师的“智慧理答,有效启发引领”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从阅读材料中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推论验证、形成诠释的阅读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探究性阅读不主张消极的接受,而是强调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研究阅读材料深层次的问题与深邃的内涵,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探究性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与人生、阅读与社会、阅读与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加以整合。即引导学生联系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与感悟,加深理解与体验,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
一、张扬个性,开放阅读空间
探究性阅读是个体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进行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探究过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陶行知先生说过:“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要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指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融入课文内容或人物的语言、动作中去,与文本对话。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时,教师要用教材教,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法,如采用读一读、议一议、比一比、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手段,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是小组合作朗读与讨论交流,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圈点和注释,可以用圈一圈词语来区别“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有矮”,还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摆一摆“鲸”睡觉的样子——“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这样,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手脑并用,就能轻松掌握文章中的知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关注过程,夯实有效阅读
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还是一个参与者,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也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一个组织者,要组织学生围绕阅读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是一个引导者,在探究阅读过程中起到导学、引路、搭桥的作用。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问难,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巧铺台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与探究热情。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詹天佑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确定探究的主题。当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一致认为“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是课文的中心词时,就应把“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作为课文的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确定了,就要引导学生分组学习、交流、讨论,在文中找出能说明詹天佑“杰出”和“爱国”的内容,(詹天佑“爱国”,是因为他在帝国主义干涉、威胁、阻挠下,毅然接受了任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他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詹天佑还经常教导其他工程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詹天佑“杰出”,是因为他在居庸关、八达岭设计了著名的“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以及青龙桥的“人字形”线路,而且还提前两年完成了任务,给藐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从而深刻理解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创新形式,抓实拓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该是145万字以上。第一学段(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应该怎样抓实拓展阅读呢?
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一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二是“迁移读”,即在學习某篇课文后,让学生运用学习该课文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2.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储备语言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1)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句段、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2)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剪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混淆不清。(3)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可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1)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画出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圈画要醒目、突出,便于鉴别。(2)批注法。在阅读课文时,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四、突出主题,强化质疑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生每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如笔者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当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提出“两个姐姐为什么迟迟嫁不出去呢?”“二姐夫下决心求婚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后,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在互相交流见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巧妙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连人世间纯洁的爱情也被玷污了。所以,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在新教学理念下的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优化阅读过程的先进的阅读方法,对学生探究能力与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