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经验积累 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9-07-19罗荻马宏妍
罗荻 马宏妍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动手操作、实践运用、语言表达、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怎样拼周长最短问题”这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发现规律的过程,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由表及里探究本质。
一、化繁为简,明确方向
“怎样拼周长最短问题”是人教版新修订教材新增的内容,编排在学生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之后,教材中给出的是16张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的拼组,数量较多,如果直接研究用16个正方形来拼,那么只有少数学生能进入研究模式,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编排体系综合考虑判断,化繁为简,定位从小数量4个正方形开始探究,这样大多数学生就能逐步找到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二、关注“四基”,探中明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并列为数学课程目标的“四基”,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经验是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师者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眼光。
这节课,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落实,更关注通过探究活动习得画图、列表、有序思考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究活动中自主感悟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把孩子们面临的困难抽丝剥茧,逐一化解。
首先,老师在题意解读中就对拼组要求、解决问题路径进行了梳理。
师:(出示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是4个小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
师:对,数量要相同,大小要相等。(课件出示)
生2:要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其次,针对学生第一次经历拼组中画草图和计算拼组后图形周长,教师通过示范画草图、标数据、师生集体计算讨论周长变化,学生巩固了周长概念及计算,初步感知了“拼组引起周长发生变化”。
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整地解决用9个正方形来拼的相似问题,起到内化巩固的作用,再增加到12个,学生逐步找到了探究的途径与方法,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在研究12个小正方形时,教师提出:“如果能想象出拼的结果可以直接画图,如果想象不出也可以先拼再画。”有了之前的积累,大部分学生都能脱离实物进行操作,有效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三、数形结合,完善规律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节课让我们体会到了图形语言、数字语言、文字语言的自然流动。
如,在12个正方形拼组的研究中:
师:三种拼法中,哪种拼法周长最短?
生:第三种。
师:为什么?
生1:它挤在一起了。
生2:它长得像正方形。
师:你们真会观察,它像正方形,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1:近似。
生2:相近。
生3:接近。
师:当拼不成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长最短。(板书)
师:那观察数据(指着12个的三种情况的数据),在长、宽不停地变化的时候,周长也在变化,你能发现什么?
生1:一个不断增加,一个不断减少。
生2:他们两个的距离越来越短了。
师:“距离短”,怎么个短法,谁能说说?
生:12和1,相差11,6和2相差4,4和3相差1。
师:那也就是说长和宽的长度越来越怎么样了?
生:接近。
师:大家真会总结,观察数据,发现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数据最接近时,周长最短。
在探索发现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验证、完善规律,大大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四、渐行渐悟,渐悟渐深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好地把握了从原生态到数学建构、从具体到抽象、从师生合作到独立操作的节奏,先让学生通过直觉猜想16个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拼组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哪种拼法周长最短;然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图示直观和举例说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归纳论证。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中,数学活动经验不断积累,在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數学思考的发展带动下,学生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不仅学习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深层次地体验了学习成功的愉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部分。”
回顾这节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教学要从理解学生出发,站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给予学生适切的学习支持,让学习真正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