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想
2019-07-19何晶
何晶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春江花月夜》36句,252字。诗人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创设了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由于本首诗歌的情感是多元化的,所以了解作者的情感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其实,诗歌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一读二找三品,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好的诗歌教学就是多一些声情并茂的朗读,少一些花里胡哨的形式;多一些整体形象的感知,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合适的情感体验,少一些概念术语的忽悠;多一些开放多元的解读,少一些唯一霸道的定论。《春江花月夜》虽说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但其景是多元且多向的,其“情”是多义又多解的,所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其实可讲的东西很多。
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诗歌教学中所有的诗歌都应该先重视朗读,教师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进入到教师渲染的氛围中去,产生共情,才能更好地体味诗意。于是授课伊始我选择了范读整首诗歌,带入诗歌的情绪,感染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读完的感受是什么?
听读完毕,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给出我想要的答案: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读出了孤独感;感受到那种空明澄澈、静谧和谐的美。之后,学生自由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引领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去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的教学,抓住有效的45分钟。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取舍的过程就是整个教學设计中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取教学的重难点,取自己需要的适合这节课内容的;而要舍弃累赘的,简单的,易懂的和太过于发散的。都说放弃是一种美丽,因为只有放弃了才懂得拥有现在,只有放弃了才懂得珍惜眼前。
之前我们说《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很多可讲之处,但只有一节课的课时,要怎么办呢?所以我就大胆地做了一些取舍,通常大家在讲这首诗时总会把重点放在很难理解又并不是重中之重的说理上,放在“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强烈的宇宙意识里,反反复复强调情与理的有机结合,但又往往说不透讲不清,反而忽视了本首诗的关键——情景交融。语文教学最怕本末倒置,最怕为了迁移而迁移,最怕空中楼阁,没有把地基挖好,就去盖楼。所以我选择了重回本源,讲清楚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于是,我带领学生先由课堂开头初步感受的情进入到景的解读,再以景带情,紧扣一条主线:通过主要意象来找主要情感。围绕两个问题:①找出本诗中描写春、江、花、月、夜的诗句。②本首诗的春、江、花、月、夜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让学生去找寻、探究。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诗人表达的两种情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并适当引入关于这些意象的其他诗句,为学生拓宽文学思路。通过研读意象和鉴赏,尽量让学生做到可以多角度的思考,尽量不要把整首诗分割成为几个小部分。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最后用情感基调切入到哲理的部分,然后得出情景理三者相互结合的关系,使诗文的讲述更加符合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最终,让学生理解到“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与情之间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他的情思之一,后人用“孤篇盖全唐”评价这首诗,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把情景交融发挥到了极致,带给我们多元的感受,让人体会到了无穷的魅力,我们甚至于可以任意截选诗中的几句加以组合,构成一首完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这个课堂小活动既可以巩固诗歌“情景交融”的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由教师给出范例,请学生按照情景结合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并加以阐释。如:
江流宛转绕芳甸,
汀上白沙看不见。
斜月沉沉藏海雾,
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用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而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学生在截选四句采用乐景写哀的手法的诗句时也能将情景交融手法融会贯通。
这样一堂既完整又有创新意识的课就基本呈现完毕。高效课堂在教师的取舍和学生的有序活动中就此产生,基本达成了最初的教学目的,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8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