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课本剧 大语文观

2019-07-19薛亚丽朱晓颖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本剧课文语文

薛亚丽 朱晓颖

薛亚丽:“沐浴阳光,浸润书香,幸福成长”不仅是我校师生读书的口号,更是我们的实际行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将这种读书热情持续下去,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并将读书收获转化为综合能力,我们选择了编演课本剧。《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写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我们更坚定了开展课本剧编演活动的决心与信心。

如今走过了9年的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开展课本剧编演活动“寓教于乐”,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想象、组织、合作等各种能力。它使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落到了实处。课本剧展现了它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魅力。

现在,我们班班都有阳光小剧团,全校学生都有参演课本剧的经历,学校网站上每个班的课本剧都有不错的点击率。学生的课本剧不仅仅是在自己的班级演,还可以到学校的阳光剧场去演出,在学校的七彩阳光电视台中播放,还有一些班级的课本剧在学校各种活动中进行了展示。截止到现在,在全校展演的课本剧已经超过250部,这对学生来说真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经历。几年来陪伴学生走过编演课本剧的过程,各位教师也是体验了一种特殊的经历,下面,就请听我校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代表讲述她们与课本剧的故事——

故事一:快樂的雪孩子——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

刘 丽

排演课本剧,不只是成品的演出吸引学生的眼球,排练过程中的有趣经历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妙点良方。记得我班在排练课本剧《雪孩子》的时候,小演员中小迪是调皮的,拍摄的时候她时而吃一口胡萝卜,时而跳到红房子前面坐一会儿,一会儿又干脆躺在地上赖着不动了,调皮捣蛋的样子引起全场一阵阵欢笑,师生一直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文本,领悟深情。雪孩子的扮演者是小露。他的出场着实让我们花费了一番心血。因为生活中堆雪人的时候是一点一点把雪人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了体现这一过程,学生想了许多办法,其中的一个办法是搜集了一大包白衣服,兔妈妈和小白兔围着他转圈,转一圈披一件,转了十多圈,披了十多件,当小白兔家长的最后一件白色大衣给雪孩子披上的时候,雪孩子已经被包得严严实实,连动都动不了,更别提表演了,胖胖的样子不像是个雪孩子,倒像是个“熊”孩子,惹得全场哄堂大笑。笑声过后师生一起研究对策,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表演方式:让雪孩子穿上雪白的衣服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站起来体现长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对演绎的感悟,更是对课文文本的深刻领悟。课本剧排演不仅给师生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把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生动起来,使学生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故事二:“走”字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深化感悟文本内容

杜艳秋

刚才刘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让学生把对表演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学习的极大热情,师生乐在其中的故事。接下来,我来谈谈我们班是如何通过编演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深化感悟文本内容的。上学期,我和学生一起编演了课本剧《狼牙山五壮士》。其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至今历历在目。在排练时,扮演班长马宝玉的小晨同学把台词“走”改成了“我们走”。这时旁边的同学马上说:“老师,小晨把台词说错了。”小晨却一本正经地说:“没错,你看五壮士共有五个人,可以说成我们呀!而且,我们更能体现他们的团结。”又有一个同学不同意小晨的说法,认为课本原文中作者只用一个“走”而没用“我们走”一定有他的道理,不能篡改台词。一时间学生因为一个“走”字争论不休。见此情景,我说:“孩子们,不如咱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看看作者为什么只用一个‘走字。”于是,我们拿出课本开始寻找理由。学生有的说,从“斩钉截铁”这个词中感受到当时形势危急,班长的决定“走”就代表他们五个人的决定,不用说“我们”了。有的说,是从句末的感叹号中感受到五壮士态度的坚决,所以一个“走”字更能体现他们当时的决心。通过大家的反复探讨,最后达成共识,用“走”比“我们走”更能充分体现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就这样,在我和学生反复推敲台词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忆与理解,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们的课本中,还有一些课文,篇幅比较长,故事发生时间比较久远,比如《金色的鱼钩》《将相和》等,我也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我们班编排的课本剧《将相和》,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体验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深。

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的有效引领,又有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印象必然是深刻的。

故事三:兔子说话了——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汪宏影

正像杜老师说的那样,排演课本剧的确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我们班编演的是《守株待兔》这个课本剧。原本文中的兔子一出现就撞死了,可是经过几个学生的改编,这只兔子竟然开口说话了,它一边跑一边喊:“快快跑,快快跑,后边灰狼追来了,没处躲,没处藏,我还得快快跑,快快跑!”结果慌不择路,撞树上了。受到兔子说话的启发,几个学生给文中的农夫也加了一段话,“有了第一只,就会有那第二只,有了第二只,就会有那第三只。3、4、5、6、7、8、9,以后我天天都吃兔子肉 。”原本在编排课本剧时我很喜欢挑那些语言描写相对较多的课文,但是当我看到这段台词的时候,发现没有语言描写的课文反倒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创作空间,因为它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编排《小猫钓鱼》这个课本剧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个剧组,每个剧组都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想法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整整一个星期,我们班课间和午休时间看不到一个玩的学生,全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剧本,对台词。课本剧表演时,小演员在台上表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观看。看完后,先由小演员介绍自己的角色,再由小观众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对小演员的表演作评价。像这样全员参与地排演剧本,能够让每个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课本的研读中,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推敲语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标”提倡的就是在语文实践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这一特点在课本剧的编演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故事四:在孝行中成长——角色效应,浸心润德

阚会颖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小学生刚刚跨进校园,可塑性很强,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利用课本剧角色的塑造,发挥课本剧直观形象的角色效应,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是传承孝这一传统美德的最佳方式。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怀念母亲》等反映父母之爱的课文时,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在情境中体验到父母对儿女的爱。又如《鞋匠的儿子》《借生日》《可贵的沉默》等课文,都提及晚辈应尊重长辈,体贴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课本剧的角色演绎,具体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诱发学生应该以同样深的爱来孝敬父母的情感,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我们学年的九个班进行了以“孝”为专题的课本剧编演,我们以大家喜欢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名人孝顺小故事》中的部分故事为蓝本编演课本剧,比如《子路借米孝敬父母》《许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学生通过角色再现的方式来扮演剧中角色,赋予文本以生命。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讲、动情去演,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文本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得以复现,学生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并能在活动中直接走进故事。文本中隐含的孝的教育,也因与学生的经历和感悟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

此外,我们学年由“孝敬父母”的教育拓展到“关爱老人”的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走上街頭,走进敬老院,把我们排演的课本剧多次演绎出来。这既宣扬了传统美德,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孝和敬的理解和执行,同时自然地延伸到自己生活中,引导学生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和行为。

课本小天地,角色大效应。利用课本剧的角色效应加强孝道教育,不仅把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融入到了自由、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厚度,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品德的濡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故事五:走近《红楼梦》——课内引课外,文化与传承

陈秋霞

我想说,课本剧,承载的是文化,是传承——文化与传承应该是一个有“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师牢记的。

关于“文化”与“传承”的视角也应该属于我们的学生。

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截选于四大名著《红楼梦》第三回。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见面过程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我清楚地记得,在学这篇课文时,我们班的阳光小剧团正在招募新演员。小剧团的团长小烨同学就提议,能否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素材,让同学们来演一演,同时根据同学们的表现来招募演员。我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次表演让学生爱上了曹雪芹,爱上了《红楼梦》。

我们编演的课本剧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服装自行设计,改编剧本及一次又一次推翻、修整、提升都是由他们亲自完成。如果没有对原著内容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是做不到的。

课本剧让学生走上亲近中华文化的文化之路。

从那以后,学生对《红楼梦》的若干章节进行了深刻解读与揣摩,在学生身上有一个又一个关于《红楼梦》“课本剧”的传奇。与《红楼梦》结缘只是一个开始。慢慢地,学生爱上了不同的作者及他们的文学作品,更爱上了用课本剧这种表演方式来诠释文学作品的真、善、美……“课本剧”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课本剧为载体,实验小学的舞台成为学生穿越历史,颂扬古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主阵地。他们研读众多作家并在舞台上呈现他们的作品。由一篇课文,引出一本书,由一本书走进一位作家,走进他一系列的作品。学会浸润在课本剧的世界里。有众多作家陪伴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快速成长、成熟。有位作家杨红樱值得一提,有人说杨红樱的作品纯粹是为了儿童所说,称她为“破解童心”的专家。《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男生日记》《女生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等都是她比较畅销的作品,其中《淘气包马小跳》还被学生编排成课本剧,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演出。一个顽皮、热心又敢做敢当的马小跳被搬上舞台,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杨红樱作品中的主人公原来离自己那么近,仿佛就生活在自己身边,他们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自信。直到现在学生仍然非常关注杨红樱的作品。

难忘的记忆,难以言尽的是课本剧。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引领者、观赏者的我,眼前是缤纷的,内心是喜悦的。而这一切都是这群学生给我的:他们研讨作品的瞬间,他们揣摩人物的点滴,他们在排练中的配合,以及他们在舞台上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不能不照亮我们跳出语文课本走向色彩缤纷的文化世界的希望之路。这条路是那样的厚重与坚实。这是语文教师的希望之路,这是语文的希望之路。

故事六:每个角色都精彩——每个角色都有价值,每个学生都在成长

王俏辉

的确是这样,课本剧的排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天性,也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正是戏里戏外都精彩。

记得我们班在排演课本剧《王小二》时,就发生了这样的故事。开始排演的时候,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孩子不喜欢分到演鬼子的角色,他觉得演王二小多光荣,演鬼子同学们都不会喜欢他。放下电话,我想这可能不是一个学生的想法。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一部课本剧每个角色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天,我来到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几乎全班学生都想演王二小,而想演鬼子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我即兴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在辩论的过程中,有个学生就提到了,在一部电视剧里只有人物多样,性格突出,这部戏才好看。于是我顺势引导,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反面角色的衬托作用。只有反面角色演得到位,正面角色的英雄形象才能更高大、更鲜明。这时,我发现昨天不愿意演鬼子的那位学生,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排演过程中,班级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没想到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成功,还因这个角色被学校评为“表演小明星”。

通过这件事全班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用心去演,每个角色都精彩。排演课本剧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表演的技巧,提升的不仅仅是能力,还有植根在学生内心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这一部部课本剧,正是这一个个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学生都在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自己在活动中也收获着、成长着。

刘丽:从怀疑到认可,再到喜欢,观念认识转变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学生更喜欢语文课堂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杜艳秋:创编课本剧自然也提高了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的能力。

汪宏影: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创造性得到了最好的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挖掘素材、深化表演,教师的专业能力、文化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薛亚丽:“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课本剧这种集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校园活动,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现在我们正在努力使之系列化、常态化。

我们知道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课本剧编演虽然尚显稚嫩,但是我们坚信:学生的文化因子、艺术素养、审美情趣都在这小小的课本剧编演活动中生成着、成长着……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小课本剧,大语文观!

(作者单位:五常市实验小学)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课本剧课文语文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