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海归“农民”的创业经
2019-07-19
乡村振兴战略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选择返乡创业,在广阔天地施展一身抱负,而他们的加入,也为“三农”注入了新生动力。
2014年,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毕业,拿到英国皇家园林设计师协会会员身份的刘晓,选择回国创业,在青岛承包了800亩土地,种上了榉树、雪松,开始构筑“生态综合体”。
2017年,刘晓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生,他的农场也成了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众多大学的农林科研基地。现在农场面积已达1500余亩,种植各类树木30万棵。此外,他还雇佣了周边村庄50余位农民在农场帮工,并教授他们标准化林木和庄稼种植等新农业技术,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回国创业
2014年秋天,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毕业的刘晓选择回国发展,连续勘察了包括老家黄岛在内的10多个地方后,最终在即墨承包了800多亩土地,开始编织自己的生态田园梦想。
刘晓本来在英国谢菲尔德地区和峰区(英国国家公园)做园林设计,回国的一个原因是觉得国内需要他这种工作方向的人。“我刚干的时候所有人都劝我,其实有时候我自己也有点后悔,感觉还是回去上班比较好。但是现在的人越来越少地关注到社会最基层的行业,很多事情没人去做,当初我经过这里,看到大片大片的土地没有人耕种就心疼,干这个叫个事儿,有可能干失败了,但是万一成功了呢?”刘晓说。
刘晓说,农林这行最大的成本是土地,这块费用占了他前期投资的大头,而不同的城市对于这种项目的补贴程度不同。拿他熟悉的河北省来说,政府补贴下来,一亩地的费用只有几百块,他创业的时候,没赶上这些好政策,好在靠着自己的家底和一腔热血挺过来了。“这一行业受城市发展因素影响特别大,城市发展越好,对绿化树木的需求就越多。”刘晓说,他当初选择这个领域创业,一方面是自己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就是看好了青岛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青岛人,刘晓对自己的家乡发展有信心。
激活乡村活力
“有些事总要有人做,我对家乡的这些山山水水还是有感情的。”刘晓说,他是个乡土情结特别重的人,总有人说大环境如何如何、青岛如何如何。城市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但路是走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在刘晓看来,自己创业这几年仅靠着他自己,就解决了周边几个村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为加快农场发展,刘晓雇佣了农场附近梁家屯、俞家屯等村庄的五六十位农民在农场里帮工,教会他们标准化林木和庄稼种植等新农业技术,带动了周围部分村民增收。
在为周围村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刘晓还积极将自己学到的新技术,传授给周围的村民,并向他们推广优质树木新品种。渐渐地,刘晓的农场和周围的村子之间形成了一种超越雇佣关系的平衡状态,重新激活了这些村庄的生态活力。那些稍微上了点年纪不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全被他雇了过来。之前都是在家无所事事,没有收入,在农场工作之后,规定早晨6点上班,他们5点钟就到了,因为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我要是走了,首先他们就会觉得,他们马上就要回到之前的生活状态了。他们也不太会表达,就只是问我‘你要走吗’之类的话。”
刘晓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技术都用在了这1500亩地上,像科学灌溉、空间利用此类最新、最成熟的技术全部能在他的林子里看到。
目前,刘晓的农场以出售绿化树木为主要收入,因为科技的加持,刘晓种的雪松、榉树,无论冠形还是笔直程度都远超其他竞品,别人一棵树卖1000元,他卖1200元也有人买。去年的上合青岛峰会,包括在建的胶东机场,都有他供应的绿化树木,农场2018年的营业额达到300万元,这也让刘晓有信心在今年冲击500万元大关。
打造产学研基地
“博导选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这片林子。”刘晓说,他的这片林子导师也来看过,给了很高的评价,就农林这个领域,搞研究的不少,像他这样真刀真枪创业的,众多师兄弟中就他一个,导师希望这种科研和生产上的脱节能在他这有所改善。
刘晓(右一)与工作人员研究有机肥料
考取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博士之后,刘晓积极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对接成立了科研基地,自此众多农林方面的老师、同学常常来他的农场做一些实践课题,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刘晓还邀请老师们为周围的村民普及林业知识。
目前,农场建设已初见规模,采用的是循环种植,一批树种成了卖出去,下一批就要换不同的树种,这样有利于防止土壤板结,而且农场的主树种——雪松的松针呈酸性,落在碱性的土地上,酸碱中和,可以不停地改良土壤。农场的建成,一方面树林可以为农场周边的工业区带来新鲜空气,另一方面通过树林建立起来的小型生态系统,可以提供真正的原生态食材。现在,刘晓正信心满满地将农场打造成一个产学研基地。“我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都可以在这里更好地展开,也可以为龙泉带来更先进的林业技术。”刘晓坚定地说,“今年我准备和高校合作,做一个森林音乐节,既可以提高农场的知名度,还可以带动周边村居的消费,一举两得。我们80后也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相信和我一样愿意扎根农村的年轻人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