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到优质:国产奶业的跨越
2019-07-19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奶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民族奶业全面振兴新时代的序幕已然揭开,国产优质品牌正在深入人心。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美国奶业科学学会、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和中国奶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5月3日—5月5日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以“振兴奶业,优质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如何提高奶产品质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以及奶牛营养学、微生物组学、细胞生物学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2008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进下,我国奶类产业链各环节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皆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已具备创民族品牌,建世界一流奶业的基础和条件。虽然我国奶业目前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仍存在认识误区、奶牛良种供比不足、以苜蓿短缺为代表的优质饲料资源短缺、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代表的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等。但我国奶业总体发展趋稳向好,未来潜力大、空间阔,仍是朝阳产业。
消费者对国产奶长期存在认识误区
“为什么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不足?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完全修正。”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顾佳升说。而这个误区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就有长期的积淀,“三聚氰胺事件”只是一个爆发点。
2000年以来,常温保存、保质期长、方便携带的常温奶占据市场主流,而热伤害程度低、生物活性物质保留更多、营养价值更高的巴氏奶逐渐被埋没。巴氏奶通常指在15秒左右将生奶加热到72℃—80℃,对牛奶进行消毒处理,热处理条件温和,既达到消毒作用又最大程度保留生物活性物质,但保质期仅有几天。而常温奶为方便长久保存和运输,采用超高温热处理,不仅杀掉致病菌也减少了营养物质,而造成不同牛奶品质差异的原因有时仅在零点几的活性物质含量上。
什么是好奶?不是又浓又香味道好,而是最适合身体需要的。牛奶的营养价值除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外,还在于其含有的乳球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业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加启表示,判断液态奶好坏的一个标准是糠氨酸,它是牛奶受热过程中的副产物,糠氨酸含量越高,说明奶产品加工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或者运输距离越远。
科学研究显示,生牛乳中糠氨酸含量最低,但是经过超高温加热之后,糠氨酸含量就会明显上升。例如,国产巴氏杀菌奶加热后的副产物糠氨酸平均值为7.4毫克/升,而进口巴氏杀菌奶加热后产生的糠氨酸平均值高达31.8毫克/升;国产高温灭菌奶加热后产生的糠氨酸平均值为160.1毫克/升,进口高温奶则达到了234.3毫克/升。因此,可以说无论巴氏奶还是高温灭菌奶产品,进口液态奶的营养价值均不如国产奶。
不仅如此,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用英雄断腕的决心,投入巨额检测费用,目前我国奶业检测是世界上最严格的,甚至说是最苛刻的。国家食药监总局每年的检测经费有4个多亿,其中有一半用于食品,而其中一半资金是用于奶业的检测,这还不包括上游的检测。
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农业农村部已经将所有奶站纳入信息化监管体系,实施了全覆盖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建立了无缝隙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以说,当前是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最严格的时期,也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历史最好时期。
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牟静君介绍说,2016年抽检食品行业的27.5万个食品样品,其中乳制品的抽查合格率达到99.6%。抽验合格率位于所有食品的前列。2017年, 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已经连续9年保持100%。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9.5%,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99.2%。在具体指标方面,乳脂肪平均值为3.80克/100克,乳蛋白平均值为3.23克/100克,菌落总数平均值为31.3万CFU/毫升,体细胞数平均值为30.9万个/毫升。这些主要指标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即使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奶产品整体安全状况也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从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20万批次。2017年,组织全国40多家质检机构,采取专项监测、飞行抽检、异地抽检、风险隐患排查等方式,抽检2.3万批次生鲜乳样品。在监管监测信息系统方面,目前已经实现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100%覆盖。
所以,“究竟是国产奶好还是进口奶好”的问题毋庸置疑,只有本土生产的牛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质奶产品。进口奶在原产国可能是优质奶,但是漂洋过海后就很难再是优质奶,这并不是排斥进口奶。反之,以开放、自信的心态适当进口奶产品,是对国产奶数量不足的补充,但是,优质奶的大旗,还要依靠国产奶来扛。
从常温奶和巴氏奶市场规模可以看出,常温奶占比明显高于巴氏奶
从各个方面加强奶业健康
安全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加强奶业健康。
首先是要建立完善的健康评估标准。“过去我们只检测基本的安全指标,不清楚牛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牛乳活性营养物质,更别说检测了,无法用数据告诉消费者国产奶是优质和营养的。”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忠悦说。
其实,这并非一家企业的困扰,而是中国奶业全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国奶业长期关注安全的底线,但是以“优质、健康”为核心的技术标准缺失,优质奶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
事实上,本土奶要想成为真正的优质奶,首先行业应该认识到奶产品加工工艺规范化的重要性。王加启认为,提升国产乳制品消费信心的根本途径是消费者只要拿到这盒乳制品,就能一目了然其质量状况和加工程度。
自2014年提出优质乳工程以来,王加启带领奶业创新团队除了攻关奶业关键技术难题,还在做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建立原料奶质量控制、乳品加工工艺优化、优质乳产品评价和标志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所谓欧盟标准与国家标准只是一个基本安全底线,奶业优质发展还需要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在优质乳工程技术评审中,新希望乳业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该评审的乳企,实现75℃、15秒的巴氏杀菌过程,其乳铁蛋白含量、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也达到普通牛奶的3倍以上。截至目前,全国23个省份44家乳企已加入优质乳工程。
有了评估标准之后,还要从奶源开始,给奶牛场生产的原料奶按照质量标准分级和定价,加工企业按照原料奶的质量分级收购,并在包装上明确标志奶源等级供消费者选择。依靠市场的力量,引导整个奶业向优质发展。
农业农村部近年来就在大力推进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以“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奶源质量:一是种养结合。充分发挥“粮改饲”的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大力推广优质饲草料的种植、加工和饲喂技术,最大程度实现饲草料本地化和本土化。二是奶牛品种的改良与提升。经过多年自主培育,开展奶牛群体改良、选种选配及基因组选择等工作,奶牛遗传品质迅速提高。三是奶牛精准饲养提质增效技术。主要包含饲料数据库与快检技术、测料(奶)配方技术、TMR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价技术、健康监控和精准诊断技术,提高非粮饲料利用率,降低公斤奶饲料成本。四是规模牧场保健体系建设。推广“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保健理念,坚持结核病、布病的净化。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支持建设优质高产苜蓿基地300万亩,目前可满足200万头中高产奶牛饲喂需求(约占总数的60%)。深入推进粮改饲,投入资金补贴种植面积达到1300万亩以上,使奶牛全株青贮玉米使用率超过90%。推动养殖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累计改造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近7000个。
通过培育壮大奶农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奶牛养殖存量整合,鼓励乳品企业提高自有奶源比例、稳定生鲜乳产销关系等政策导向,我国奶业以规模牧场、中高产牛群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奶牛养殖总体水平和生鲜乳安全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奶牛规模养殖(存栏100头以上)比例达到了58.3%,规模牧场机械化挤奶率达到100%,TMR技术使用率达到90%,规模牧场生鲜乳营养和质量指标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奶牛年均单产从2008年的4.8吨提高到2017年的7吨。
国产奶制品企业崛起
2015年建立的奶业20强企业(D20)联盟连续举办三届峰会,联合开展小康牛奶行动和奶酪校园推广行动、拍摄播放牛奶公益广告、打造向社会开放的示范工厂和休闲观光牧场,通过一系列“组合拳”,逐步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大大增强了国产品牌的影响力。伊利、蒙牛双双跃居全球乳业前10强,君乐宝婴幼儿奶粉成功登陆香港和澳门市场,飞鹤婴幼儿奶粉获得世界食品品质品鉴大会金奖,民族奶业品牌正在脱颖而出。
据统计,2017年D20企业乳制品销售额2000亿元,占全国乳制品销售总额的55%;自建牧场荷斯坦奶牛存栏150万头,约占全国荷斯坦奶牛存栏的22%;生鲜乳收购量1545万吨,占全国生鲜乳收购总量的60%。中国奶业D20已成为奶业领域的一个品牌标杆。
2017年,农业农村部抽检D20企业的生鲜乳样品11134批次,占全国总量的48.1%。检测结果显示,D20企业奶源质量良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是不断完善和升级标准。对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在种植、养殖、加工、贮运、检测等全产业链环节,企业标准和规范逐步健全、完善和升级。比如伊利在国标线基础上提升50%制定为企标线,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升了20%制定为内标线。二是不断完善和升级质量管控体系。对生鲜乳及乳制品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实施逐批自检,检测指标多于国家监测指标,检测结果判定标准严于国家标准。三是不断完善和升级监控设施和队伍,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操作、善管理的质量安全监控团队,他们能够掌控监控平台、规范质量管理。
如今的中国奶业已经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发展空间依然广阔。2017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折合生鲜乳只有36.9公斤,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低约40公斤,这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水平极不相称,也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推进、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理念改善,乳品消费必将持续平稳刚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