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妮弗·内格尔 :对孩子要放下期待,同时抱有希望

2019-07-18付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7期
关键词:扎根生命力做作业

付洋

采访对象:

詹妮弗·内格尔:英属哥伦比亚临床顾问协会成员,国际家庭治疗协会(IFTA)成员,萨提亚太平洋学院(SIP)培训主任,维吉尼亚·萨提亚全球网络(VSGN)成员,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BSCMC)高级培训师,著有《淤泥中的魔法—在混乱中找到恩典》一书。

专家观点:

父母学得越多,觉知得越多,做得就越好;同时要相信自己,你完全可以自己帮到孩子,不用向外求。

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 

我在加拿大、中国等很多国家开过工作坊,发现很多父母没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和回应,只关注他的行为;很多亲子关系的书籍、课程、训练等,也都只聚焦在孩子行为的改变上。可是如果只看行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身上真正发生了什么,就会陷入奖懲的模式,努力地为孩子的行为塑型。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个完整的“人”呢?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治疗大师之一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了“冰山理论”。通俗地说,一个人的“自我”就像泰坦尼克号撞上的冰山,浮在海面上、被人看见的一小部分代表行为;而隐藏在海水之下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包括感受、期待、渴望和自我(生命力、核心、本质)等。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意思是看到孩子不仅有行为,还有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生命力等,这样父母才可能知道孩子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继而给予恰当的回应,孩子的行为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改变。在角色上,父母和孩子不同;但从生命的本质上,父母和孩子的价值是平等的。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他的内在也有一座完整的“冰山”,拥有独一无二的自我。

我有两个孩子,今年女儿11岁,儿子9岁。在他们小时候,有一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抬起手打了姐姐一下。我放下碗去抓他的手,想制止他的行为。他飞快地跑开了,我起身去追。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儿子又打了姐姐一下。于是,我决定停下来去想一想: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我没有批评儿子,而是温和地对他的需要做出回应:“你打姐姐,是想让妈妈追你吗?”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啊!”我蹲下身拥抱他,说:“你希望妈妈追你,可以直接告诉妈妈,不用打姐姐的。”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打过姐姐。当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探索他的内在世界,与他的“心”来连接时,你会发现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在表达某种需要。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很苦恼,听说有的父母因为陪孩子写作业而心梗了。有的中国朋友一脸羡慕地对我说:“加拿大父母就没有这种苦恼吧?”其实对加拿大的孩子来说,写作业也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通常会被自己享受的事情激励,就我所知,没有多少孩子能享受写作业。

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他们就会对孩子说:“你应该做作业,每个孩子都要做作业!如果你不做作业,学习成绩就会很差,老师批评你,同学也不喜欢你!”这是讲道理。或者:“不许玩,不许分心,你必须现在做作业!”这是命令,没有给孩子选择。或者干脆威胁孩子:“做完作业之前,你别和我说话!”“如果你不做作业,就别想玩儿手机了!”

威胁、吼叫的方法可能会很快奏效,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作为一个人,孩子成长的方向应该是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做更好的选择者。在父母的威胁、吼叫甚至打骂中,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父母接纳,认定自己不好,不值得人爱,他的自我价值感很低,那么未来是不会快乐、健康和成功的。

在学校要求孩子必须做作业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允许孩子选择什么时间做。我会鼓励孩子至少考虑3个选择,因为一个选择等于没有选择;两个选择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两分法);3个甚至更多的选择才能允许真正的选择发生。所以,我的孩子有3个做作业的时间:一放学就做作业;先玩儿一会儿再做作业;第二天早起,在上学之前把作业做完。当然,即使孩子有这么多选择,偶尔还是会抗拒做作业,这就是孩子啊!我不会逼他们做,而是让他们接受不做作业的行为带来的自然结果,比如被老师批评,或者没有通过考试。有时候,孩子需要从他的行为引发的自然结果中,学习到他究竟要不要去做一件事,从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要为自己和孩子松绑

一天,女儿问我:“妈妈,做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我回答说:“做父母是一种特别有挑战的感觉,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我很庆幸成为你的妈妈,并且努力地想把这份工作做到最好。”

出乎我的意料,女儿认真地说:“父母本来就是可以犯错的,孩子本来就是可以淘气的,否则就没有父母和孩子了。”

女儿的这番话让我震撼,并且让我重新审视了父母这个角色。渐渐地,我发现有很多父母都太认同自己的这个角色了,好像生了孩子之后,自己就只是父母,尤其是妈妈们。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比如我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妈妈、一个咨询师……所有这些都是我的角色,但首先我是一个人,我是詹妮弗,我就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

只要是人就会犯错,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仅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也要允许自己犯错。有的父母特别焦虑,就是他们既不允许孩子犯错,也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犯错,也意味着人生没有选择,欠缺心理弹性,过于要求完美,这样容易让自己受伤。

我相信,每位父母都是尽自己所能的。虽然有时候,可能我们尽自己所能之后的状态和结果也不是那么美好,但是在做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当时所能做到的最好状态。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会给自己松绑,放下自己对“完美父母”的期待。记住,我们首先是一个人。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给孩子松绑,让孩子活出自己。我建议父母要对孩子放下期待,同时抱有希望。

父母在表达期待时,往往用的是“应该”“必须”“一定”“总是”“只能”这样的词语,它非常具体、僵硬;而表达希望时,会更加灵活和开放,允许孩子有不同的选择。举个例子,我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如果孩子不努力学习的话,我会和孩子一起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们这个家发生了什么。建议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同时对孩子永远抱有美好的希望,爱他,接纳他。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会努力地辨识出自己的生命是怎样的,而我们能做的是尽自己所能去引领他,让他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事实上,有些父母的期待不是建立在孩子的最大利益上。父母想要的,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举个例子,我期待孩子成为小提琴家,但是,孩子可能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舞者或是建筑师。当我们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我们自己,而不是孩子。

我的儿子有很多能量,他需要通过跑步、骑自行车等运动把能量释放出来。如果我期待他和别的小孩那样一回到家就马上学习,这种期待就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因为他如果不先燃烧掉能量,是根本没有办法专注学习的。所以,我选择放下期待,鼓励他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这个期待是关于我自己的,还是关于孩子的?这个期待是不是符合他最大的利益?如果是关于自己的期待,或者不符合孩子最大利益,那么不如放下。放下期待,让自己在孩子的生命中退后一点儿,或许孩子能够做出更适合他自己的选择。

利用自己的特点,有觉知力地养育孩子

我认为,父母养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利用自己的特点。

利用自己的“冰山”,你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生命力等。有个爸爸对我说:“我是个工作狂,从小没怎么陪伴孩子,现在我感觉很内疚,但是无法改变过去。”我说:“你可以欣赏和感谢自己的内疚。它是一位信使,意味着你可能要改变什么了。”这个爸爸很受触动,开始更多地陪伴孩子。

利用资源,与孩子的生命力连接。每个人都有过与生命力连接的体验,比如聆听美妙的音乐时,徜徉在大自然之中时,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时,躺在爱人的怀抱中时……生命力是一种内在流动的能量,包含爱、关心、创造力、智慧等,它是生命的本質。

有个妈妈对我说:“我的儿子特别淘气,经常搞破坏,我感觉很挫败!”我问她:“你的儿子有什么样的品质呢?”她回答说:“好奇、热情、有活力、专注。”我画了一个圆圈,告诉她圆圈里是孩子的生命力,不仅包含她刚才说的这些词语,可能还会有一个很长的清单,因为孩子的生命力就像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圆圈之外是孩子的行为,包括让她感觉挫败的行为。如果我们把焦点都放在圆圈之外,就会忘记圆圈里面的宝藏了。每个特质都有好坏两面,就好像火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也可以烧毁巴黎圣母院。淘气的资源是有活力、好奇、热情,富有冒险精神。与孩子的生命力连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特质,留意他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

利用自己扎根的状态。对父母来说,扎根很重要,就像学武功要先练习扎马步。父母如同一棵树,如果这棵树的根扎得稳,周围有什么风吹草动,自己都不会晃动。这样的话,孩子也会慢慢地安静下来。

有时候,我的女儿会很焦虑,甚至到了恐慌的状态。如果我不够扎根的话,可能就会很慌,说:“哎呀,怎么了,怎么了?”但是,这对缓解她的焦虑根本没有帮助。当我扎根成为一棵树后,我只是抱着她呼吸,她就会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根本不用说什么。父母的平静,会帮孩子平静;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更加焦虑;父母的愤怒,会让事情变得更加混乱。

在扎根的状态里,父母也会更接纳自己,敢于承认错误,主动修复亲子关系。有时,我也会吼孩子,因为我是一个人。但这么做之后,我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对不起,我真的不喜欢当时对你吼叫的状态,妈妈会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来讲,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他可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起责任,去看看自己有哪些部分可以调整。

一个练习扎根的方法是做冥想:深呼吸,感受我的双脚是在大地之上,感觉我是在自己的身体里面。然后把呼吸带得更深一些,感觉自己在这里,就在此时此刻……每天花一点儿时间做冥想,会发现自己的情绪状态更稳定。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可以利用自己特点的基础是拥有觉知力。没有觉知力的父母,因为不能觉知自己的内在发生着什么,在压力状况下,对孩子的反应是自动化的,会选择指责、讨好、打岔、超理智(只聚焦于事实、逻辑)这些不能兼顾自己、孩子和情境的沟通姿态,并且为此付出代价。比如,指责孩子时,会让孩子感觉他不重要,没有价值感;讨好孩子时,意味着把孩子变得比父母更加重要,父母牺牲了自己。没有觉知力的父母,也很容易被别的东西带走。比如,很多父母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是不停地看手机。

有觉知力的父母,是能在当下很清晰地觉知,我的内在以及亲子关系当中在发生着什么,可以全然地和自己在一起,和孩子在一起,不被其他东西干扰;对孩子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感到好奇,如孩子所是地接纳他。父母可以经常问问自己:我当下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什么?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最欣赏自己的品质是什么?我最欣赏孩子的品质是什么?孩子真正是谁?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面对什么?……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拥有或者提升觉知力。

我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坚持学习,学得越多,觉知得越多,做得就越好;同时要相信自己,你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帮到孩子,不用向外求。

(感谢西安家和爱心理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扎根生命力做作业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不爱做作业的丁多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做作业
独立做作业,我可以!
直到世界尽头
扎根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