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玉器,古雅兼具烟火气
2019-07-18何少峰杭州宋代玉器艺术馆
文:何少峰 图:杭州宋代玉器艺术馆
宋代是中国玉器史上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人尊礼复古,对前朝古物深入研究、穷理尽性,延续华夏传统的同时,还注入了时代气息。文人阶层的崛起、工笔画的兴盛以及市场经济的繁荣均促进了宋代玉器的大变革,催生了许多新样式和新题材,为现实主义玉器的滋生培育了适宜的土壤。玉器不再为王侯将相的专属,而是普遍流行,深受平民喜爱,中国古代玉器由此开启了社会化、民间化的进程。
宋 白玉 凤鸟纹饰件 直径6厘米 厚1厘米白玉,质地温润。在环形底托上镂雕一只立于石台上的凤凰。凤回首展翅,羽冠飘扬,以网纹、阴线刻饰羽翼,尾翎分多股向上飞扬,尾端山石上有一株灵芝,凤凰顶部饰一轮红日,整体构成“凤鸣朝阳”题材,比喻稀有的吉兆,也表示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
宋 青玉 发冠 长 9.5 厘米 宽 6 厘米 高 7.2 厘米青玉质地。玉冠花朵形,整料掏堂,四面各雕双层重叠花瓣,内大外小,边沿翻卷,下部口沿椭圆形,中空,前后各有一孔可供插笄,顶部另有一个扁孔,可以穿系丝带固定玉笄。此器掏膛均匀纤薄,既方便束发,又减轻了重量,应是宋代实用发冠
宋 黄玉 龙纹韘形佩 长8厘米 宽4.8厘米 厚0.7厘米黄玉,带褚色玉皮,通体受沁,玉表有沙状坑点。顶部镂雕夔龙,站立回首,张牙咧嘴。右侧利用玉皮巧雕一条行走的螭龙,龙形具汉代风格。玉韘主体雕刻云气纹,左侧边缘突出一根立柱,有贯穿孔,似为插销连接之用。韘形珮主要流行于汉代,此器玉质、沁色和纹饰等特征与汉代略有区别,却不失古意,为典型的宋代仿古玉
陈寅恪先生曾经这样评述宋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两宋政治较为开明廉洁,经济、文化与科技高度繁荣,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对玉器艺术而言亦不例外。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高度评价宋代玉器:“中国玉器以周汉宋清四朝之物最为精妙……宋代有国,承大乱之余,极力崇文抑武,以与天下休息。虽国势衰微,然文艺兴隆,古代典章文物多有恢复,故玉器又得复兴……好玉之风偏行全国,其做工之精巧,直可上追周汉。”一方面,宋代玉器深受士大夫文化的影响,讲究形神兼备、格调高雅,崇古复古,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不断精进,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更具市井气息,贴近大众生活,故宋代玉器可谓雅俗共赏,既具文人崇尚的金石味,又有平民钟情的市井气。
尊礼复古,上行下效的风尚
依照五德终始说,赵宋以火克木袭后周法统,崇火德,尊炎帝神农为感生帝,自称“炎宋”。宋代立国初期,恢复并完善礼制,作为礼制重要载体的玉器自然被皇家所重视。为满足宫廷各项用玉需求,内廷在修内司和文思院设玉作所专为皇家制作各类玉器。据《宋史·礼志》记载,仅宫廷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玉制礼器种类就有20多种,如容器中的玉斝、玉爵、玉炉和“六器”中玉圭、玉璧、玉琮等使用都较为广泛,这些器具按照《周礼》和《三礼图》记载依样制作,在宋代各种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礼仪功能。其他重要礼制玉器还包括玉辂、玉册、玉宝(玺)、玉带等,其中玉册、玉宝(玺)、玉带基本沿袭前朝形制并顺应了宋代的时尚与审美。有关玉册的记载较多,但目前实物仅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真宗封禅玉册。玉宝是帝王专属用玉,代表着王朝的政治权威。《宋史·舆服志》载:“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玉带作为日常礼仪用玉,规范着朝廷官员的尊卑等级而被普遍使用。
复古,既是朝廷维持礼制的需要,也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怀与理想的源头。历代皇室都有收集鼎彝礼器的传统,宋徽宗命王黼编纂有《宣和博古图》。宫廷集古,上行下效,博学的士大夫们也竞相收购各类古物,对前朝文物做了较为详细的著录、研究和考订。画家李公麟绘有《考古图》,是最早为古物绘图的专书,现已失佚,但内容被收录于吕大临的《考古图》中,其中有“玉甲带钩”“琱玉蟠螭”等具有明显战汉风格的玉器。在厚古的社会环境下,金石学发展迅速,仿古玉应运而生。宋代的仿古玉主要是仿战汉时期,也有商周和更早的器型,但造型纹饰和工艺上,并不完全照搬照抄。与原件相比,宋代仿古玉的造型结构往往更复杂,雕琢也更圆润、精细。宋代玉匠的思想和审美观必然带有宋代整体的时代风格,即使如斯碾琢,也与其所追摹的前朝玉器有一定的差别,这是宋代玉匠对古玉形制的一种继承,是结合了两个时代风格的艺术。
宋 白玉善巠堂印 长3.6厘米 宽3.6厘米 高3.6厘米白玉,质地莹润。印钮镂雕 “百事吉”花结,印台四方,刻白文“善巠堂”,边款为“琅嬛仙馆”和“无咎”。此印印坯为宋代风格,然刻款刀锋犀利,金石味十足,与印钮风格不同。据考证,“琅嬛仙馆”为清代浙江巡抚阮元的藏书楼名号。阮元,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官浙江、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在杭州期间创办诂经精舍,主持文坛十数年。其精于古物鉴赏,工金石考证,刻《小琅嬛仙馆叙录书三种》等。印文“善巠堂”有诂经之意;“无咎”出自《易经》,喻没有过失,无所归罪,也印证了其为官生平
宋 白玉 游龙仙子耳杯 长12.2厘米 宽8.2厘米 高5.5厘米白玉受沁,局部呈灰色。圆口,至下部略收,内侧底部凸起。杯耳分饰游龙和仙子,游龙圆眼粗眉,细长颈,身体蜿蜒起伏,头高过杯口,探看杯内琼浆玉液。另一侧仙子头梳双髻,面部宁静,衣着华丽,脚下有祥云衬托,正攀援于杯口,似有看护之意,底面刻篆书“永宝长春”四字款。此器工艺精湛,设计奇巧,是宋代玉杯中的佳作
书斋雅器引领风尚
崇文抑武的大环境使得宋代的政府官员大多由文人出任,许多文人才子扶摇直上,形成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影响着社会的审美取向。他们在朝堂之外寻觅着适意的文艺生活,在书斋中寄托雅兴,由此,玉制文房雅器的数量逐渐增多。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载有玉砚台、玉笔格、玉水滴等,南京秦桧家族墓出土了双虎玉镇,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也出土了白玉兔镇纸、白玉印、荷叶洗等文房用玉,这类玉文具大多琢磨精致,简洁大气。
雅集是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在《十八学士图》中可以看到,雅集上除琴棋书画外,茶、酒、香、花等雅道的各种器物也一应俱全,甚至包括一些奇石古玩。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被称为“宋人四雅”。焚香也是雅集的主要内容,文人墨客惜香如金、爱香成癖,乃至“无香何以为聚”。各种材质的精美香具也被制作出来。玉炉顶是当时流行的香炉装饰,题材取自于民间生活,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有的多层透雕镂雕,是此期玉器风格的主要特点。由于其后的历史变迁,关于炉顶的定名及功用逐渐模糊,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道:“今又珍玉帽顶……以其可作鼎彝盖上嵌饰也。问之,皆曰:此宋制。”
宋人有点茶、斗茶的风尚。茶汤尚白,多以青黑色茶具来衬托。酒具则不然,当时多饮黄酒,最名贵的宫廷御酒有称“蔷薇露”者,以洁白晶莹的玉酒具盛以琥珀色的黄酒则更显品质。《武林旧事》载:“太上以白玉桃杯赐上御酒……又赐宫里玉酒杯十件。”杯盏多轻薄纤细,故考古出土完整玉酒杯较少,传世品中则不乏美品。唐宋之际,玉杯正由秦汉的高足深腹形向圈足杯演化,耳部的装饰也逐渐繁复华丽。由于辽、金、西夏的阻隔,雕琢玉杯所需的大料显得弥足珍贵,其价值远在同时期的金银器皿之上,绝非普通人可以使用。
宋 青玉 葵口洗 宽 21 厘米 高 4.5 厘米青玉,局部带墨斑。体形硕大,器口折沿,作八瓣菱花形,腹深且宽,底部浑圆。折沿下方有数道切割线,是开料时留下的痕迹。此器与同期瓷质水洗风格无异,应是实用器
宋 白玉 龙首带钩长11.9厘米白玉受沁,局部呈褚黄色。钩首龙头,正面雕琢一只站立的大迦楼罗鸟。鸟高额勾喙,肩饰三层羽翼,头上伸出长角,双手置于腹部,胸前有玉璧形饰件,整体呈站立状,足下另有一只小鸟呼应。钩背部有一圆钮,下方有一对隧孔。迦楼罗原本是印度教的神鸟,后随佛教传入中国,也被称为大鹏金翅鸟,是佛教“天龙八部众”之一。传说迦楼罗以龙为食,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龙和迦楼罗鸟,殊为少见
玉图画雕出高级审美
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宋代玉器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宋代绘画以浩瀚幽雅的山水画与工整细腻的花鸟画创造出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意境高雅的文人风骨,细腻写实的自然传神,给人一种清新舒畅、自然恬静的含蓄美。
宋代花鸟画艺术的发展和画院制度与皇家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宋代画院全称“翰林图画院”,“院体画”大多色彩艳丽,形态逼真,这种风格在花鸟画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宋徽宗对各类艺术均有极高的理解,并为之设立各类机构,除在大内设文思院、修内司等皇家作坊外,还在苏杭设造作局,为宫廷制作象牙犀角、珠玉金银等工艺品;又设应奉局为艮岳网罗花石奇木。奇石审美体现了宋人另一项独特的情趣,不仅在绘画琢玉中出现了“穿石龙”形象,湖石审美也广泛运用到玉雕中。玉工仿照湖石在玉上雕琢孔道与凹痕,通过光线的折射,显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宋 白玉 五伦图带饰 长7厘米 宽6.2厘米 厚1,1厘米白玉,局部有黑点。带饰方形倭角,镂雕山石、牡丹、灵芝和五种禽鸟。主体为一只孔雀,高冠、尖喙,低头啄灵芝,羽毛层次丰富,刻画精细。仙鹤、鸳鸯、鹡鸰、黄莺位于四角,环绕在孔雀周围,构成“五伦图”。器背面光素,四角各有一对隧孔以供缝缀。《孟子·滕文公》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为五伦。”用自然界的五种珍禽代表五伦,寓理于其中,反映了宋时倡导伦理思想的普遍性
宋 白玉 龙纹嵌饰 长9厘米 宽7.5厘米 厚0.9厘米白玉质地。以管钻、桯钻、镂雕等工艺刻出一块太湖石,湖石中穿出一条行龙,龙昂首挺胸,肩饰火焰纹飘翼,一前爪向上攫宝珠,两后足蹲立支撑,长尾分三叉上卷,下方两侧各有一株灵芝。此器背面光素,有少量加工痕,型制规矩厚重,似为屏风和家具上镶嵌使用
玉图画是绘画艺术在玉器上的反映。宋以前的玉器题材多庄严肃穆、等级森严,大多仅有主题纹饰。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为玉器艺术发展开辟了广大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之前的状况,出现了穿花龙纹、花鸟佩饰、山林高士等形制,构图丰富充实,层次感强,体现了宋人对自然美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高超的治玉能力。宋人画龙,讲究“三停九似”,即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宋代玉器中的龙纹一波三折、蓄势待发、神形并茂,纹饰前后上下交搭,多由云龙、山石等组合而成。雕工细腻、体态优美的花鸟纹玉器也充分体现了宋人玉图画制作水平,这类玉器多以自然写实为主,构图唯美,讲究对称,善于捕捉花草动物的瞬间,刻画细致入微,形神兼备。
玉图画利用玉料有限的空间,做到主次搭配,虚实相依,将花草珍禽、龙凤百瑞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体现了宋人创作设计的高超水平。同时,善用天然玉皮玉色巧做,色泽华丽,更具浑然天成的效果。在技法上熟练利用管钻、桯钻、线锯等工具进行大胆的创新,制作出花下压花的多层镂雕,既有丰富的层次感,又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物勒工名,市井用玉大繁荣
宋 白玉 执荷童子佩 宽6厘米 高7厘米 厚1.2厘米白玉质地。圆雕执荷童子。左边童子双手擎一枝荷花绕过头顶,右侧童子手持如意搭肩相随。童子形象圆头大脑,顶部留一撮发,八字眉、葱管鼻、樱桃小口,面露喜色。上身穿开襟衫,下着宽筒裤,裤管上刻 “米”字纹装饰。宋代有七夕节孩童执莲效仿摩喝乐,并供奉借其名制成的偶人,以祈生育男孩的习俗
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商业的发达,让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消费群体;绘画艺术的发展、士大夫的推动、审美情趣的转变,使得玉器的商品化、世俗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玉雕业在市民日益增长的用玉需求下蓬勃发展,开封、扬州、苏州、杭州都成为玉器流通和制作的聚集地,并出现了专售珠宝玉器的店铺。商品经济的发展,让宋人萌发了商标品牌意识,在器物上留下工匠或商铺的名号,称之为“物勒工名”,这种形式不仅是对质量的负责,也是对产品的自信。
装饰用玉系宋玉中题材、内容最为广泛和丰富的一类,多为佩饰,使用范围涵盖了所有社会阶层。妇女首饰主要有簪钗、耳坠、步摇等头面装饰,有的与金银器组合使用,交相辉映。男士头饰以玉冠、玉笄和巾环为主。
宋代的肖生玉颇有特色,往往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表现对象,如马、羊、鹿、狗、鱼、鹅、雁等,其刻画精准,写实性很强。许多民众喜闻乐见的图案被赋予了吉祥寓意,出现“祥禽瑞兽”题材,如受仙道思想影响,龟、鹤代表长寿;受儒家思想影响,鹿、猴谐音“禄”“侯”等。
人物形象在宋玉中也较为突出,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宗教人物形象,主要是为释、儒、道三教中的偶像崇拜而作;另一类是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包括文官、武将、侍者、妇孺等,其中最具生活气息的是玉童子,通常手执莲花,交足而行,活泼可爱,是宋玉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
此外,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使城市平民阶级得以发展和扩大,促进了各阶层审美和需求的融合,从而将长期高居庙堂之上的皇家贵族之玉,走向平民用玉的转化,形成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倾向。两宋玉器多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许多器型与题材来源于生活,并饱含人文情怀。其艺术风格受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影响至深,逐渐形成含蓄内敛、清新雅致和崇尚自然的美学风范。在当时发达的经济和手工业背景下,玉工细致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治玉技艺,将这种玉器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镂雕技术通过纹饰的高低起伏,穿插叠压,配合光线的明暗变化,使玉器产生立体通透的效果,营造出“花下压花”的多层次感觉,是这个时代对于玉器技艺做出的创造性贡献。
总之,既注重物体外形,又赋予思想内涵,达到自然生活与人文艺术的高度融合,这正是宋代玉器值得品味再三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