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鹤城黄岩国家石漠公园规划与发展策略

2019-07-18

绿色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黄岩石漠化岩溶

龚 纯

(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林业局,湖南 怀化 418000)

1 公园概况

1.1 地理位置

湖南鹤城黄岩国家石漠公园是2019年1月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石漠公园。该公园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东南部,距城区18 km,距长沙市380 km。公园范围南起双溪口,北至萨林塘,东到龙岩江,西及篾坡,涉及白马村、大坪村两个行政村,公园南北与中方县接壤,东与洪江市毗邻,西与本区的南家坪村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11″~110°6′47″,北纬27°24′12″~27°30′19″,建设面积为2537.09 hm2。

1.2 地势地貌

公园地处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之间,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山台地,有“鹤城西藏”之称。公园地貌类型以丘陵和中低山地貌为主,沟谷相间,地势起伏,山势陡峭,汇高山、茂林、峡谷、溪流于一身。黄岩高山台地的地形明显,与周边的平地形成强烈对比。公园内最高处黄岩山顶海拔1026.2 m,最低海拔393.1 m位于龙岩江,相对高差633.1 m。根据岩溶形态及组合方式,区内岩溶地貌主要为岩溶山地地貌。

1.3 前期建设情况

黄岩在成立国家石漠公园前,已开展了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精准扶贫的系列工作,为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白马村将石漠化严重的石林面积1200亩建成了格桑花海项目,种植格桑花13个品种,建成游步道8 km、凉亭18座、停车场3个,停车位1000个,游客服务中心,包括餐饮、住宿、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观夜景、帐篷区等辅助景观,花海造型、色彩搭配等基础配套辅助设施。大坪村的怀化大峡谷项目,建成悬崖栈道6.8 km、观景台12个、玻璃观景平台1处、游步道7 km、800多m的钟鼓洞、400多m的直跨高空滑索。

2 公园性质与定位

2.1 公园性质

以黄岩区域典型的岩溶山地地貌与植被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岩溶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以岩溶科普宣教与生态文化建设为内涵,以高山葡萄、黄桃、杨梅等黄岩特色水果生产与生态旅游为主要利用途径,以山峰、峡谷、石林、溶洞、溪流、飞瀑及次生阔叶林植被等丰富的景观资源组合为特色,以湘西地区、湘南地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市民为客源主体,构建集生态保护、科研科教、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石漠公园。

2.2 公园定位

2.2.1 主题定位

通过对区域内资源的保护与合理规划,将湖南鹤城黄岩国家石漠公园打造成为以“鹤城地质馆、生态文化园”为主题的生态型公园。

2.2.2 功能定位

典型岩溶山地地貌展示与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地方文化、巫傩文化等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区;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2.2.3 形象定位

湘西岩溶地貌博物馆;水果王国中的“新明珠”;峡谷秘境、林谷花田、画意黄岩;山水俱佳的康体度假胜地。

3 公园规划

3.1 功能分区

鹤城黄岩国家石漠公园区划为生态保育区、体验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等四大功能区及8个功能小区(表1)。

3.2 分区发展规划

3.2.1 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沟谷次生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山顶石山植被保护工程,苦竹林保护工程,马尾松、杉木纯林改造与抚育,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山顶矮林草灌动物群落保护工程,古树名木保护工程,监测样地样线,封山育林工程,迹地人工造林工程,杜鹃灌丛景观提质改造工程等。主要包括了白马村生态公益林、苦竹林及马尾松、杉木等人工林区域。该区主要包括大坪村的西部和北部区域。

表1 鹤城黄岩国家石漠公园区划及面积

白马保护保育小区是动植物的主要生存场所和区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还是公园的重要景观载体。在本规划期内以生态保护为主,基本不进行开发建设、不对游客开放。建设思路主要是实施封山育林,严格按国家生态公益林管理,沿保护保育区边缘区域树立界碑界桩,因地制宜的开展隔离防护带建设,于路口、村旁合理布设保护警示牌,于行政村区域配置专职巡查员,开展日常巡护管理等保护管理措施,以减少该区域人为干扰,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保护力度。并通过布设视频监测设施、监测样带、样点等开展科研监测,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大坪生态修复小区根据区域石漠化状况、成因与植被现状等,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相结合,恢复地表林草植被,增强其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岩溶森林生态系统。同时设立科普宣教设施,开展石漠化治理成果展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等为主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广大学生、游客提供学习石漠化知识的科普宣教场所。对现有稀疏苦竹林实施封山育林,局部辅以松土、培肥、补植等人工促进措施,合理采伐竹笋与竹杆,改善苦竹林结构,增强其保土保水功能。对已实施治理区域加强管护,根据植被景观建设与生态功能提质要求,适当进行补植补造与抚育,提高治理成效。并设立相应的科普宣教标志标牌,开展定期监测与成效评价。对已有的乔木林群落加大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控制陡坡山地开垦种植,对部分地区实施封山育林,恢复天然植被。

3.2.2 体验区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黄岩峡谷步道、龙岩江溯溪步道(自然教育径)、白马森林认知步道、山地休闲体验园、石林花海游步道改造提升、农林生产体验园、岩溶地貌观光园、钟鼓洞二期开发、金鸡洞开发、仙人洞开发、龙岩传统村落整治、主题文化。主要涉及白马村中部台地和黄岩峡谷及其西部区域等岩溶地貌、生物与人文景观资源突出、旅游开发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

在保护现有自然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大力挖掘岩溶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生态果蔬生产体验与人文资源,通过完善景区道路网络体系与标志标识及解说体系,适当建设特色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景区的服务功能与接待能力。体验区根据其资源特色、利用方向与途径等可分为黄岩峡谷体验小区、白马综合体验小区。

黄岩峡谷体验小区依托峡谷核心景观资源,通过峡谷步道、玻璃栈道、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开展峡谷观光游;利用区域内溶洞、漏斗、石林等典型岩溶地貌景观开展溶洞探幽、石林漫步等康体休闲旅游项目,打造岩溶地貌观光园。

白马综合体验小区,一方面,对现有动物园、侏罗纪乐园、漂流、滑草场、户外拓展基地、骑马场、射箭场等已建的游乐项目进行统筹利用,定位中高端客源群体,结合松子屋、树屋、野外露营地等休闲服务设施,打造山地休闲体验园。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森林步道,将玻璃软桥、玻璃栈道、白马洞、专类园、竹林迷宫、原始森林等森林景观及景点设施串联起来,打造森林文化认知园。另一方面,以千亩石林花海和现有规模化经果林为基础,以“农林产业”为主导,提升优质水果基地等农林特色产业,在该区域开展林果、林花、林草、观光农业等林农间作的观光游憩项目,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农林观光体验园。同时依托龙岩江三潭、飞瀑和珍惜植物群落景观等核心景观资源,开展以“溯溪游览、自然教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建立溯溪游览线路、自然教育路径。

3.2.3 宣教展示区

黄岩建设石漠化防治科普宣教长廊40 m、白马建设石漠化科普宣教长廊50 m,并设置点上宣传牌、宣教解说体系等。主要涉及黄岩大峡谷入口区域和千亩石林花海附近区域。

黄岩峡谷宣教展示小区内有已建好的2.0 m宽的游步道和小型广场,该区域是岩溶石林、漏斗、半面山、溶丘洼地等地貌集中分布区,还是观赏云海的区域。除设有小游园、石林科普宣教标牌外,其它科普设施缺乏。白马宣教展示小区内有已建好4.5 m宽的农村道路,该区域是石漠化土地实施坡改梯后建设的生态果园,目前该区域还没有科普宣教设施。以旅游公路或游步道为纽带,以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生态果园及生态修复基地为载体,以石林、漏斗、溶洞等地质地貌景观为补充,以生态文化知识普及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内涵,积极完善标识牌系统和解说系统等科普宣教设施,重点开展石漠化科普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文明教育,积极进行科普宣教长廊的建设,同时也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积极进行科普宣教馆的建设,将该区域建设成公园内科普宣教的核心区域,提升公园的科普宣教能力。同时,在公园内规划项目,设立多个科普宣教点,构建“一区多点”的宣教展示体系等。

3.2.4 管理服务区

包括白马管理服务中心、大坪管理服务小区。其中白马管理服务中心承担起公园的主要管理服务责任,其面积1.97 h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保护管理局(含科研监测中心)、科普宣教中心(含游客服务中心)、主入口大门、大坪保护管理站(游客服务点)。

目前白马管理服务中心在白马村村部,已建设小型游客服务点、停车场、游客集散地,现有基础设施能满足公园现阶段发展需要,但无法满足公园的经营管理要求;大坪管理服务小区已建有小型游客服务点、停车场、小型住宿餐饮设施等,但其规模和接待水平还有待提升。根据公园保护和管理的需要,以“综合管理、系统保护”、“以人为本、优质服务”为主题,合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将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服务接待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构建公园完善的保护管理和服务网络体系,配置相应的保护、管理设备,实现良好的管理和旅游接待服务功能。

4 分期开展建设

湖南鹤城黄岩国家石漠公园建设期为2018~2025年,共8年,分为基础建设期和提高巩固期。基础建设阶段: 2018~2021年;提高巩固阶段:2022~2025年。

基础建设阶段(2018~2021年):进一步完善国家石漠公园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全面启动岩溶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等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基地周边接待设施,生态旅游初见成效,公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达到公园验收标准。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大门入口区与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宣传标牌与解说体系、科普宣教馆等。

巩固提高阶段(2021~2025年):强化岩溶地质地貌与生态资源的保护,优化和完善岩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高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实现岩溶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运转,逐步建成以全国峡谷、溶洞、农林生态文化为特色的岩溶生态旅游与康体度假目的地、以石漠化防治为核心的国家级科普宣教基地。

5 公园建设发展策略

依据黄岩良好的区位与山地小气候优势,典型的岩溶景观和优质的水土资源,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与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果,适宜的乡村旅游环境,提出“生态优先、林旅融合;特色示范、多元发展;智慧管理,分期推进”的发展策略,推进黄岩国家石漠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1 生态优先、林旅融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构建完善的防控监控体系,重点保护好典型的岩溶地貌及其附着的森林植被资源,保障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园发展定位,协调整体功能,强化岩溶地貌与岩溶植被的生态保育、科研教育实践与森林休闲游憩等功能的平衡与发展,严格执行分级分类保护与功能分区,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和进度开展森林旅游项目和游览设施建设。

5.2 特色示范、多元发展

充分依托黄岩突出的“典型岩溶地貌”与“公园特色水果”核心资源,逐步树立“峡谷秘境、林谷花田、画意黄岩”旅游形象,以自然生态化、特色示范化、产品多样化、文化体验化、手段科技化的规划设计,实现产业联动、复合发展,构建有利于公园多样化发展的综合实力增长之路,使其能适应旅游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逐步发展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强吸引力的石漠主题公园。尤其在特色示范方面,按照“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发展要求,通过林旅融合、林农融合、农旅融合的思路,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5.3 智慧管理、分期推进

通过先进的智慧管理模式,抢抓机遇,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分期推进,努力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使公园变优美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先决条件。公园必须因地制宜,妥善配置,有序完善岩溶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农林旅结合的合理利用示范体系、科普宣教廊道体系(智能解说系统)和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促进公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 效益分析

6.1 生态效益

通过运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植被恢复措施,公园内2118.69 hm2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将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恢复,可提高公园森林覆盖率。通过保护现有林草植被,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方面的功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1万t。植被恢复面积每年可增加涵养水源28.5万m3。公园内有林地的森林质量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森林对空气的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降雨量和风力、风速等所产生的影响,能使森林内的局部区域形成良好的小气候,为周边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减少人们的发病率,产生可观的保健疗养效益。

6.2 社会效益

通过建立国家石漠公园探索湘西石漠化区域的岩溶地质地貌与其所附着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的途径,是实现石漠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一套完整的岩溶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治理技术体系、保护与管理制度,为岩溶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树立示范意义重大。通过各种旅游活动加强各方联系,拓展招商引资和人才交流,广泛引进各类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公园游憩项目与旅游服务经营,将为周边居民提高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大量游客的进入,将促进区域交通运输、饮食、商业、通讯等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区域新农村建设步伐。

6.3 经济效益

黄岩国家石漠公园建设虽属社会公益性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公园可通过生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获取良好的经济收益。国家石漠公园按2020年31.71万名游客规模估算,按每人收取门票费60元计,则当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1902.6万元。此外还有住宿、交通、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项目,对周边社区甚至鹤城区的经济都将产生一定的效益。

猜你喜欢

黄岩石漠化岩溶
覆盖型岩溶注浆路基施工技术
湘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动态研究
——以凤凰县为例
漓江流域岩溶与非岩溶农业小流域水体硝酸盐源解析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朵云书院黄岩店
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黄岩工作法”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
黄岩富山乡:人间神秀景 世外桃源境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