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建湖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展示区规划设计初探

2019-07-18张力强王灵艳张英璐王迩睿

绿色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展示区九龙科普

张力强,王灵艳,张英璐,王迩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1 引言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全面保护湿地、扩大湿地面积、恢复退化湿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湿地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提供了基础平台,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减贫脱贫做出了重要贡献。湿地如同森林生态系统一样,在提供物质产出的同时,还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无形的生态文化产品。九龙口湿地为里下河古潟湖的遗存,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科普宣教功能是湿地公园三大目标之一(生态保护、科普宣教、合理利用)。我国的湿地科普宣教目前发展呈现蓬勃态势,对于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带动生态旅游,促进湿地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江苏省盐城市这样一个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区域,如何做好湿地宣教工作,科学地服务九龙口湿地保护与健康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2 公园概况

2.1 地理位置

江苏建湖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镇内,全境平畴沃野、呈现出一派水乡风光。湿地公园南依苏南经济区和“沿江经济联动带”,经济区位得天独厚。建湖县地处亚热带北缘,温带季风气候明显雨水充沛,适于农作物生长。传统物产有“稻麦柴蒲藕”、“鱼蟹鳖贝虾”,素称“饭稻羹鱼之乡”。湿地公园距离盐城是主城区50 km,南洋机场50 km,建湖县城区15 km。

2.2 水文水系

九龙口湿地属江苏省“淮河流域湿地区”,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潟湖型湖荡湿地之一,早在千年前就是一片广袤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完全,是平原型非冲积类水系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九龙口还是江苏里下河地区重要的淡水汇水、过水区和行洪通道,湿地的水源补给为综合补给方式,平均水位常年维持在1.00 m左右。九龙口湿地内林上河、钱沟河、新舍河、安丰河、溪河、莫河、涧河、城河、蚬河等九条天然河流呈辐聚状汇聚于湖中,九河汇合处形成一名为“永浮墩”的天然小岛,九河一岛呈现“九龙夺珠”之势,为难得一见的水文奇观(图1、图2)。

图1 九龙口湿地外部水系

图2 九龙口湿地水系俯瞰

2.3 功能分区

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试行)》(2010)的要求,根据湿地公园资源特征、周边社区分布,综合考虑区域交通、人群活动空间特点,遵从集中建设、便于统一管理、利于后续区域发展、边界利于界定等原则,将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实行分区建设和管理。科普宣教区位于湿地公园湖荡区外围陆域,湿地公园各功能区的面积及所占比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分别见表1、图3。

表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2.4 湿地资源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九龙口湿地分类可划分为3个湿地类,5个湿地型。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分类见表2。科普宣教区内湿地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为沙庄河及连通九龙口湿地与九龙口、合荡村灌溉水网的人工运渠。

图3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表2 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分类

2.5 动植物资源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植被可分为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6个群系,湿地植被以芦苇群落为主,伴生有香蒲群落、藨草群落、苔草群落等。公园内维管植物种类合计50科105属128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6种,裸子植物3科7属7种,被子植物43科94属115种。重点保护植物有野菱(TrapaincisaSieb.etZucc.var.quadricaudataGluck.var.quadricaudataGluck)和莲(NelumbonuciferaGaertn.Fruct.etSemin)。

湿地公园内脊椎动物计27目48科146种,其中哺乳类4目6科11种;鸟类16目27科99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2目4科1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种,分别为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黄嘴白鹭(Egrettaeulophotes)、红角隼(Falcoamurensis)、松雀鹰(Accipitervirgatus)、纵纹腹小鸮(Athenenoctua)。

宣教展示区内栽培植物主要为银杏、日本樱花、广玉兰、红叶石楠、鸡爪槭、紫穗槐、垂柳、龙爪柳、水杨梅、落羽杉、水杉、枫杨、香樟、池衫、侧柏、金边黄杨、棣棠、桅子花、大叶黄杨、木芙蓉等园林植物;河道及水域内分布湿地植物主要为芦苇、香蒲、浮萍、菹草等。

2.6 社会经济

宣教展示区紧邻九龙口村和沙庄村,两个村庄的主要产业以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等水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 公园定位

严守国家湿地保护生态红线,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建设湿地公园为建湖县牢固的湿地生态屏障、靓丽的绿色名片、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试验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集里下河地区古潟湖自然遗产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特色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呵护历史传统与地方文脉,将湿地公园建设为凸显和弘扬九龙口湿地的独特魅力、良好生态与厚重文化的科学和人文展示区。

4 建设目标

九龙口为我国内陆潟湖型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案例,建设以湿地生态营造、湿地生态展示、湿地生态科普、湿地生态体验、湿地生态文化五位为一体的湿地生态科普宣教综合示范区。实现区域生态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做到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守护好里下河湿地自然遗产,将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区建设成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自然生态教育与休闲游憩和谐功能突出的绿色、可持续、低环境影响设计的典型样本。

5 存在问题

5.1 湿地科普宣教建设空间相对局促

九龙口湿地是古潟湖在江苏地区遗存的生动鲜活的“生态标本”,也是极佳的宣教科普资源。但是由于公园规划范围的限制,宣教展示区面积仅占湿地公园规划面积的12%左右,在较小的范围内如何将湿地生态、湿地机理和湿地过程等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展示,具有不小的挑战性。

5.2 湿地生态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足

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的利用基本停留在较为初级的程度,以种养殖为主,湿地生态文化产业还非常薄弱。虽然度假区方面在九龙口湿地品牌的打造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资本,但是湿地生态文化产业在规模和层次上还没实现质的跃升,湿地资源利用程度和典型示范性不足,缺乏品牌带动效应,在区域范围内竞争力一般。

6 规划设计思路

6.1 规划原则

6.1.1 以人为本

科普宣教设施注重人性化设计,做到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兴趣与需要,因人施教,为游客展现一个自然、生动的湿地生态大课堂;立足乡土,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与当地中小学开展的研学体验、乡土教程设计、生命教育等有机结合,体现贯穿于湿地科普教育产品设计中的人与自然的情感和生命力。

6.1.2 景观协调

湿地宣教设施的建设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其建设规模要适当,材质尽量乡土生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既符合美学特征,又符合心理学特征。景观与环境协调的宣教设施建设可使湿地公园的整体景观更加地和谐自然。

6.1.3 文化互融

湿地公园内文化底蕴深厚,古潟湖文化与里下河文化的发源均离不开湿地,湿地公园内流传的“后羿射日”、“龙蟒搏斗”“、永浮墩”等丰富的民俗传说也与当地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公园内科普宣教应深入挖掘湿地特色文化,将湿地景观与湿地文化相融进行展示,进而增加湿地公园的吸引力与独特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6.2 建设布局

以宣教展示区主游览路为轴,将湿地宣教馆(科普中心)、栖息地生境展示园区、生物科普展示园区、人工湿地展示园区、湿地民俗展示园区分割开来,不同建设主题的园区则组成功能各异、层次有别的特色宣教体系,以实现湿地公园宣教展示区“一馆、五园区”的有机结构和“解说、标识”两大系统的设施的全面融入(图4、图5)。

图4宣教展示区总平面

6.3 建设内容

6.3.1 湿地科普宣教馆

(1)展示特色。

以“以人为本、创新理念、地方特色”三结合的理念,建设九龙口湿地宣教馆,侧重与室内宣教的互补,“馆-园”结合,旨在建设完善、专业和环境友好的解说系统,精心设计,将湿地生态的专业知识内涵“外在化”和“易感知化”。

(2)建设内容。

利用既有建筑,在宣教展示区主游路右侧建设九龙口湿地宣教馆,宣教馆以介绍世界湿地、中国湿地及九龙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果为主,结合最新的“互联网+”建设理念,构建九龙口湿地生态宣教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信息展示平台。宣教馆以形成长期的宣教影响力为目标,开发具有线上和线下教学双重模式,通过开展湿地互动式学习示范体验活动,定期更新和发布新的湿地探索和学习课程。

6.3.2 潟湖机理展示园区

(1)展示特色。

九龙口湿地具有极为独特的形成历史,第四纪以来里下河地区属于强烈沉降区,全球气候冷暖交替,在海侵、海退的过程中,由里下河的古潟湖被河流的泥沙淤积作用逐渐沼泽化而成。本园区重点展示形成潟湖湿地的形成机理和过程。

图5 宣教展示区鸟瞰

(2)建设内容。

宣教展示园区主路北侧为潟湖机理展示园。规划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手法,展示天地沧桑变化的自然演替进程。将建湖地区经历的泥炭沼泽—滨海相沼泽—潟湖—淡化潟湖海湾—滨海低地—开放潟湖的地质演变历史以及地貌由海侵型—沙坝潟湖相,浅水海湾朝着古泻湖—沼泽及平原方向的变化过程,通过在展示园内进行微地形、地貌和植物群落的配置设计,得以高度浓缩和再现。

6.3.3 生物科普展示园区

(1)展示特色。

本园区以九龙口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为重点展示主题。从九龙口湿地内分布的典型物种的分类地位、辨别特征、习性分布、生理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展示。

(2)建设内容。

科普展示园由多个主题小园组成,如水生植物花园、水陆过度花园等,设置相应的标牌和观察辅助工具,介绍湿地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生态价值和利用价值等,供游客进行学习和了解。

生物科普展示园内展示植物选择以湿地公园内植物为主,适度引入其他珍稀湿地植物,选取湿地公园内水盾草、喜旱莲子草等一些常见的入侵物种,向游客介绍其生物学特点及危害性和应对管理措施等。

6.3.4 栖息地生境展示园区

(1)展示特色。

栖息地生境展示园位于潟湖机理展示园区的东侧,基于展示湿地公园内各个动植物生物类群的需要,设计多视角游览的游客停留点和区域,建设隐蔽式观鸟墙、伸入式观景平台等,以丰富到访者体验。

(2)建设内容。

以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理论为指导,重视岛屿状地形的营造和运用,将展示与生态恢复、监测结合,设立若干监测点,作为湿地宣教的技术成果积累和支撑。塑造湿地回水区,构建深浅交错,水系贯通的多重生境,深水区控制水面高程-1.0~-0.40 m、浅水区-0.4~-0.2 m、岛屿区0.8~1.8 m、浅滩区0.0~0.3 m、沼泽区-0.2~0.2 m。同时,通过清除和控制干扰、净化水质,去掉顶层退化土壤, 引种乡土植物等,在不同地形区,形成乔木湿地、灌草湿地、洲滩湿地、水塘湿地、芦苇湿地等组成的湿地生境序列。

采取生物调控技术,控制水体营养水平和微生物种群调控浮游动植物种群;引入本地的各种沉水植物及附着的水生动物和卵;引入本地的底栖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和鱼类。采取水体循环净化技术、植被群落构建技术、食物链完善技术等先进技术,利用取动态的水质管理应对方案,以维系较高的水质。

6.3.5 人工湿地展示园区

(1)展示特色。

针对现有水系的形态功能单一、生态价值很低、水体的相互连接性较差、自然换水频率低等问题,建设复合型人工湿地,综合展示湿地净水的效果。

(2)建设内容。

人工湿地展示园位于湿地公园主入口区南广场停车场北部,人工湿地设计为表面流湿地,水流速度按照处理要求加以控制。湿地系统整体采用梯级设计,其结构工艺可分为3步。第一,净化预处理单元(生态沟渠),利用浅沼泽/砾石,过滤较大悬浮物,对水进行初级处理;第二,湿地处理单元(植物密集种植区),主要利用表流式人工湿地系统栽植多种水生植物,是水质净化的主要区域,增配人工浮岛;第三,湿地景观单元(自然氧化塘),主要为泡状水塘构成的水系,形成湿地游览区域。

6.3.6 湿地文化展示园区

(1)展示特色。

本区以展示盐城地区及建湖县湿地文化为主,旨在将本区域湿地生产、湿地民俗、湿地景观等从游艺娱乐到盐民渔民等多种习俗进行典型展示,通过场地和节庆、推介活动的设计组合,形成生动灵活的九龙口湿地文化的宣教载体。

(2)建设内容。

湿地民俗体验园位于宣教展示区最南部,通过建设水田景观、湿地探索基地、自然课堂等,开展听民歌曲艺演出、品水乡美食、赏鱼鹰扳罾捕鱼、看建湖杂技等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将多姿多彩的九龙口湿地民俗展示给社会公众。

6.3.7 解说标识系统建设

(1)建设原则。

生态性,解说标识系统的材质源于自然或直接取于当地;景观性,设计要具备美感,且与湿地公园的大环境相和谐;科普性,解说的内容要科学,其叙事结构务必精巧;功能性,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要与公众游憩需求结合,便于感受体验。

(2)建设内容。

九龙口湿地解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九龙口湿地成因、湿地演变历史、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建设、法律法规、湿地文化民俗等。

宣教展示区内设置“自导式”和“他导式”两类解说系统。“自导式”解说系统包括书面材料(导游图)、图形符号、指示牌等。导游图依据湿地公园规划布局,提示游人合理安排游览路线,尽快到达预期地点;图形符号与指示牌可在出入口、主要建筑、游径端点等处给予游人相关信息提示。“他导式”解说系统主要包括开园时循环播放园区简介、湿地公园介绍等;导游解说系统可为游客提供便携式导游器,可依据游客需要做多景点、全方位的解说。

标识牌分为视觉、听觉、触觉三类,其中视觉标识以标示牌为主,以文字和画面为载体,材质风格以自然式为主,设计高度针对老人,孩子的身高等适度调整;听觉标识主要需配套自感应设备,在宣教展示区的生境敏感或重要区域反复播放解说;触觉标识可使用仿生材料,以体现滨海、内陆沼泽不同湿地环境和季节差异带来的冷热变化等,增加游客肢体感受体验。以上三类标识牌的建设布局讲求线路连贯,一气呵成。整体协调将科普展示或者体验项目设置在特定的点位,这些展示点构成科普宣教的“点结构”,成为重点、集中展示和体验的场所。展示区的园路、木栈道、廊和桥等将各个点位连接成网,构成科普宣教的“线结构”,最终和宣教展示区各个分区整体配合,形成点、线、面相互交织的标识系统。

6.3.8 相关配套建设工程

营造宣教展示区活性水系,在城河沿岸和南部水渠建设2处泵站和3个滚动水闸,将宣教展示区的水整体系贯通,利用滚动闸门进行水位控制,控制水体流向和各分区水量分配,同时通过引入道路雨水,实现湿地的生态蓄水功能。

7 结语

湿地的魅力深深根植于人类生活,湿地科学和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展延伸。就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而言,更加重视湿地科普宣教,在积极吸引专家智慧和坚持湿地宣教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的同时,还必须通过长期、细致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做好湿地科研、监测,深度挖掘利用好湿地文化,九龙口湿地才会永葆其独特的吸引力并且历久弥新。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国内同类湿地公园的宣教科普工作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展示区九龙科普
九龙口:超然江淮间,敢为天下“XIAN”
遇见九龙口 遇见最美的自己
九龙九凤冠:明代皇后的顶级配饰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白鹭飞舞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等待亮相
楼盘展示区的场景拆分与重组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