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安全教育: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7-17李阳曾祥翊李静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预案

李阳 曾祥翊 李静

关键词:安全教育;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桌面推演;应急预案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频频出台各类校园安全文件,对学校安全做出重要指示,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7]35号)、《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食安办[2016]1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思政[2018]1号)、《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教基一厅[2014]2号)、《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国办发[2007]9号)等等。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切实把校园建设成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成为各学校安全工作的目标和宗旨。

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校园安全建设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中央电化教育馆承担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西部农村减灾防灾模式构建试点”项目的教育子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减灾防灾教育”。该子项目目标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四川省什邡市、绵竹市和北川羌族自治县77所小学开展减灾防灾教育,通过试点构建减灾防灾模式,提高试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和能力。依托该项目,本研究对“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问题提出

为发现问题、了解需求,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对77所试点学校的减灾防灾现状开展了基线调研,实地走访了6所“5·12”重灾区学校,访谈了20名学校校长、23名教师和46名学生,研制了基线版、管理版、教师版和学生版网络问卷。其中,基线版网络问卷主要了解学校地理环境、物质环境等基本情况,管理版、教师版和学生版问卷分别从学校校长、安全教育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了解学校减灾防灾现状。利用网络问卷在77所试点学校实施全样本调查,最后回收69份基线版问卷,110份管理版问卷,1498份教师版问卷,13279份学生版问卷。基线调研发现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虽然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但缺乏专业性

试点地区地处四川龙门断裂带,地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试点学校都非常重视减灾防灾安全工作。基线调研表明,77所试点学校都设置了安全管理机构,制定了减灾防灾相关规章制度,都开展过应急疏散演练,也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是,应急疏散演练和应急预案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

以应急预案为例,虽然100%的学校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只有12.23%(如表1所示)的应急预案接受过专业人士指导,其他87.77%学校在制定应急预案时主要依据上级文件要求(28.46%)、学校平时工作经验(22.07%)、其他学校应急预案(19.68%)、网上应急预案(17.02%)等。另有56所学校的应急预案重合度较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实操性,专业水平有限,质量有待提升。

学校制定应急预案的依据

(二)安全教育教师多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专职教师

四川省自2018年“5·12”地震过后,面向1-9年级学生开发了一套《生命生态安全》教材,并要求全省各个学校开设相应课程,每周保证3课时。安全课是该课程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解学校安全教育教学情况,本研究对安全课开设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表2所示),参与调查学校中只有4%的《生命生态安全》课专职教师,其余都是班主任或者其他学科老师兼任。通过现场观摩3节安全教育课,并对20名安全教育老师(含上观摩课教师)进行访谈,本研究了解到安全课教师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上安全课。老师们纷纷反映,安全课逃生、自救等知识非常专业且范围广泛,自己又非专业出身,即使通过网上查找资源,也无法辨别科学性,上好一节安全课很难。

学校《生命 生态 安全》课教师设置情况

(三)学生主要以学习安全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安全技能训练

试点学校为小学,考虑到小学1-2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3-6年级学生。问卷结果显示(如表3所示),93.22%的学生们都喜欢上《生命生态安全》课,学生们表示上安全课非常有趣。在安全课上,学生们最希望学习怎么躲避灾害的技能(如图1所示),但是在安全课上老师讲的主要是安全理论知识,缺乏灾害逃生自救技能训练。

学生对《生命 生态 安全》课的态度

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兴趣点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学校的安全管理、教师的安全教育教学、学生的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作为切入点,开展了相关探索与实践。

三、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设计

专题教育社区是“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由不同地区有兴趣于某一专题知识学习或从事专题问题探究的教师、学生、家长等聚集起来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交流、互动协作和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特殊的虚拟学习社区,具有主题性、设计性、活动性、融合性、共享性,强调以人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应用为驱动。专题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应用于2014年正式启动,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开通了246个社区,应用面广,社区功能齐全,形成了《专题教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和《专题教育社区伦理规范》,是一种较为成熟的“互联网+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模式。

依据专题教育社区结构模型(如下页图2所示),本研究设计了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如下页图3所示)。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是由社区管理员、专家及学校校长、安全教育教师和学生等成员组成的在线学习共同体;他们以减灾防灾为主线,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安全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生成资源、共享资源,实现减灾防灾信息、知识和资源的动态流通。社区成员、活动、资源是减灾防灾教育社区的三大核心要素,社区成员角色设计、安全教育管理与教学活动设计和资源设计是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的主要内容。

专题教育社区结构模型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

(一)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成员角色设计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强调社区成员的角色设计,稳定的成员群体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如图4所示,减灾防灾教育社区设计了管理员、专家和普通成员三类角色。社区管理员主要由项目组织单位人员承担,负责社区技术的维护、培训和答疑服务。社区专家由应急、减灾、安全教育教学等领域专家组成,主要为社区成员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及答疑服务。社区普通成员包括试点学校的校长、安全教育教师和学生,他们是社区活动的主体,既可以参与活动也可以发起活动,通过活动实现交流互动。

(二)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活动设计

依据全面的学校安全框架,针对试点学校安全管理、教师安全教育课和学生安全知识与技能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重点设计了三个系列的线上与线下安全教育活动。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成员角色设计

1.全面的学校安全框架

全面的学校安全框架(the ComprehensiveSchool Safety Framework,简称CSSF)最早是英国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提出,后来经多家国际机构共同修改,2014年被联合国减灾战略署采用,并和多国政府、国际机构合作共同在全球推广。联合国减灾战略署以此为基础发起“全球学校安全”承诺项目,截至2017年,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有40多个国家加入该项目。目前,国际减灾教育联盟(Global Alliance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Resilience in theEducation Sector,简称GADRRRES)负责执行该项目。

全面的学校安全框架的总目标是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基于所有可预见的风险制定持续教学计划,保护教育领域的投资,通过教育加强减灾和抗灾韧性。如图5所示,全面的学校安全框架提倡将教育政策和计划与国家、区域及学校的灾害管理相结合。该框架认为学校安全工作有三大支柱:“支柱1:安全校舍建设”指一个安全的校舍其选址必须安全,符合建筑规范和相关标准,有抗灾设计,为保证校舍质量,需要对建筑工人进行培训,加强施工监管,严格管控校舍质量;“支柱2:学校灾害管理”包括学校应成立学生参与式的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开展风险评估和规划,制定应急计划,储备应急物资,保障学生灾害时期的持续教育等;“支柱3:减灾及抗灾韧性教育”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灾害抵抗能力。

全面的学校安全框架

这三大支柱两两之间也有重合部分。比如维护校舍既是“支柱1:安全校舍建设”工作内容,也属于“支柱2:学校灾害管理”范畴;关于校舍安全,利用修建学校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支柱1和支柱3的共同工作。三大支柱的交叉处,即图5中最核心的位置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安全工作,包括以儿童为中心的风险评估和规划等,这也体现了全面的学校安全框架的理念——以儿童为中心。由于试点学校校舍已经建成,项目在“支柱1:安全校舍建设”方面可做内容有限,本研究重点从“支柱2:学校灾害管理”和“支柱3:减灾及抗灾韧性教育”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面向校长的应急预案活动设计

應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件类型及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件后果、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它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及刚刚结束后,谁负责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应急预案的编制涉及“支柱2:学校灾害管理”的学校安全管理组织(灾害管理委员会)、学校风险评估、应急计划、应急响应、应急物资等内容;应急预案的更新和维护涉及学校日常灾害预防工作,如“支柱2:学校灾害管理”中的维护校舍安全等。可见,应急预案贯通着“支柱2:学校灾害管理”工作各个方面,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提高应急预案的专业性就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安全管理的专业水平。

因此,本研究以应急预案为着力点,面向校长,围绕应急预案设计了相关展示、研究、培训和评选活动。为了解各试点学校现有应急预案研制水平,基于减灾防灾教育社区,设计了线上应急预案研制展示活动;基于各校应急预案问题,研制了校长版安全教育读本,详细介绍了一套系统化的应急预案编制方法;针对该读本的实践应用,设计了多次全范围的线上线下校长培训;最后,基于前期工作铺垫,开展了优质应急预案评选活动,以巩固提炼实践成果。通过以上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每所试点学校都能掌握科学、专业的应急预案编制方法,进而提升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3.面向教师的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活动设计

在课堂上传授安全知识是全面的学校安全框架“支柱3:减灾及抗灾韧性教育”重要内容。对于96%的非专业、兼职安全教育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安全知识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本研究在安全课中引入了桌面推演方法。

桌面推演,起源于军事实战演练,现逐渐推广到民用。桌面推演是应急响应相关人员针对预先设定的场景,模拟并讨论各自在灾害下的行动流程,以将来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作为一种应急演练方式,桌面推演可以在低成本、低压环境中测试学校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检验学校应急组织职责划分的合理性和应急人员之间的协调性,锻炼应急人员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桌面推演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一般设定主持人、参与者和观察员三种角色。主持人负责掌握推演节奏,激发参与者讨论并对讨论提供指导或建议,引导参与者理清思路做出决策。参与者指现实情景的应急响应相关人员,如学校突发灾害时,应急响应的相关人员可能有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宿舍老师、学生等,参与者跟随主持人的引导参与桌面推演,讨论问题解决方案,并根据主持人和观察员提出的建议修改完善解决方案。观察员负责观察整个推演流程,对参与者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将桌面推演应用于安全教育课,安全教育教师可充当主持人的角色,通过创设虚拟的灾害情境,循序渐进抛出一个个灾害逃生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灾害相关知识,掌握灾害应对方法,形成正确的灾害应对态度和习惯。学生按照教师的情景设计、角色设计和问题设计,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正确的灾害应对行为。例如,在《楼道安全》课中,教师创设课问休息因某同学上下楼梯摔倒而引发的楼道踩踏事故的情景,设计了“摔倒的同学”“紧跟在后面的同学”“距离较远的同学”3个角色,引导学生依次扮演不同角色,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由浅入深,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

可见,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是情景学习、角色扮演、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头脑风暴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此时教师不再是安全知识的讲授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沟通合作。学生也不再是安全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安全知识的探究者和主动学习者。教师从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怎么引导、怎么激发学生思考,把采取什么行动、学习什么知识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就为非专业教师如何上好专业的安全课找到了突破口。

因此,本研究以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为抓手,面向安全教育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初始,为探索桌面推演在安全教育课的实践应用方法,设计了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观摩教研活动,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程设计原则、方法及案例,并将此开发为教师版安全教育读本。为广泛推广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教学方法,以该读本为培训教材,设计了多次线上线下教师培训。在前期教研、研究和培训的基础上,在项目最后设计了优质安全教育课评选活动,以进一步巩固提炼实践成果。通过小范围的探索研究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既培养了一批安全教育骨干教师,又保证了每一位教师的安全教育教学水平都有所提升。

4.面向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夏令营活动设计

考虑到学生日常课业负担较重,学习时间紧张,本研究在暑期组织了为期一周的生命安全教育夏令营活动,为学生安排了一招制敌防身术、定向越野户外辨识方位、高处逃生自救、安全灭火、溺水自救、风险识别等多种逃生自救技能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逃生自救方法。夏令营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室内与室外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巩固夏令营学习效果,组织开发了学生版安全教育读本,并将读本配送至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们能随时随地学习逃生避险知识与技能。

5.专家和管理者的活动服务设计

在开展各类活动中,专家和社区管理员为活动提供各种指导、培训和资源服务。如面向校长,应急管理专家开发了校长版安全教育读本,并就学校安全管理进行专业培训;针对桌面推演方法在安全课中的应用,先由减灾防灾专家对桌面推演方法进行培训,然后教育教学专家组织教师开展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观摩教研活动;减灾防灾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合作开发教师版安全教育读本,并就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程设计提供培训;针对社区操作方法,社区管理员负责对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

综上,减灾防灾安全教育活動设计如下页图6所示。减灾防灾安全教育活动以人为主体(校长、教师、学生、专家、社区管理员),以目标与需求为驱动(安全管理、安全教学、安全知识与技能),以活动为载体(应急预案、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夏令营),借助信息化为手段(减灾防灾教育社区)保障校园安全。

在各类活动的实践方式上,市县、学校、班级都可以成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创建社区小组发起面向不同范围的线上线下活动,使安全教育活动目标更精准、更有针对性。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活动设计

(三)减灾防灾教育社区资源设计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的资源包含已有开发的资源和生成性资源两类。其中,已有开发资源指校长版、教师版和学生版安全教育电子版读本;生成性资源指各类活动中产生的资源,如优质安全教育课评选活动和优质应急预案评选活动生成的优质安全教育课例和优质应急预案案例等。社区成员既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在使用已有资源的同时,再产出大量生产性资源,使整个社区的资源处于不断地更新流通循环状态。

四、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实践

(一)指导思想

依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减灾防灾教育”项目,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依据以下指导思想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第一,应用驱动,指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和能力提升”的目标落地、落实。通过设计、实施各类安全教育活动,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需求,解决安全教育教学问题。

第二,融合创新,指开展的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活动设计、活动方式、活动机制等要有新意。

第三,内涵发展,指以项目目标统揽全局,所有规划都围绕“减灾防灾意识和能力提升”的目标来确定,开展减灾防灾活动、上好安全教育课、制定减灾防灾政策措施注重质量,以质量牵引数量。

(二)实践成果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实践成果丰富。在项目中,共建设了四川、什邡、绵竹和北川四个减灾防灾教育社区。在社区成员上,项目成立了中央电教馆,四川省,德阳/绵阳市,什邡/绵竹/北川电教馆,试点学校等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联动的项目组织机构,其中省、县级项目组织单位人员为四个社区管理员;组建了一支专业而权威的专家队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杨赛霓教授为首的减灾防灾专家团队、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王耀处长为首的应急管理团队、广东省青少年军校温元麟校长为首的应急技能培训团队以及北京电教馆原馆长潘克明为首的教育教学团队等,这些专家团队负责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和答疑服务;77所试点学校100%在社区完成注册,除了项目内部成员的注册,社区也吸引了大量其他地区、学校的关注,如绵竹市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成员规模已经发展到10891人,其中有36.98%为项目外成员。

在社区活动上,面向学校,以应急预案为抓手,开展了相关展示、研究、培训和评选活动,形成了33个优质应急预案案例,培育了一批制定应急预案的“明白人”;面向教师,以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为着力点,开展了相关教研、研究、培训和评选活动,形成了43节优质安全教育课例,培养了一批运用桌面推演方法的安全教育课骨干教师;面向学生,以生命安全教育夏令营为落脚点,帮助173名学生掌握了灾害逃生自救技能。

在社区资源上,开发了校长版、教师版和学生版安全教育系列读本,并在活动生成了一批优质资源,资源种类非常丰富。

实施成效

(三)实践成效

项目结束后,本研究对77所试点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如图7所示),项目实施后,90.91%的学校认为学校制定的应急预案更加科学,有指导实践作用;89.61%的学校认为学校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85.71%的学校认为他们更了解学校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由此看出,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实施效果显著。

五、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的讨论

实践证明,依据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建设的减灾防灾教育社区塑造了一个开放、创新的学校安全教育形态,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安全教育生态圈,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安全教育学习型组织,实现了活动流、资源流、知识流和服务流,个体知识与集体知识在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问的转换与内化。本研究认为,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符合“互联网+”的共享理念、融合理念、生态理念和服务理念。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强调全体社区成员共享同一个减灾防灾理念,即“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强调社区知识与资源的共享共建。社区成员不仅要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同时也必须为参与社区的建设贡献力量。人人既是社区资源的“消费者”,又是社区知识资源的“生产者”。共享共建的社区知识与资源主要表现为社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的共建共享包括应急预案,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教育课的教学设计和优秀视频,校长版、教师版和学生版安全教育电子读本等。隐性知识的共建共享包括社区成员参加社区交流讨论过程中发表的看法与观点,对别人的作品与活动成果加以点评、给予意见。

减灾防災教育社区模式实现了线上安全教育活动与线下安全教育活动的融合,实现了规模化的合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融合。从前期基线调研到面向校长的应急预案研制展示及评选活动、面向教师的基于桌面推演的安全课观摩教研及评选活动、面向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夏令营活动,再到专家、社区管理员提供的培训支持,社区中每一项活动都体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比如基线调研中,线下实地调研、问卷试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修改问卷后,线上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生命安全教育夏令营活动中,线下开展夏令营,线上发布活动通知、分享活动照片、感想和收获;在各种培训中,骨干教师在现场接受培训,其他教师在线上学习培训视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培训全覆盖。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安全教育生态系统。学习服务对象开放,人人都可进入社区学习;学习资源开放,人人共享共建;学习动机要素开放,自主参与学习。社区管理员、专家、校长、教师、学生以及社区资源等等构成了减灾防灾教育社区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通过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使知识流、信息流、资源流、服务流在社区成员之间、社区成员与社区资源之间实现传递,让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成为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生态圈。

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根植于互联网,属于社会网络服务范畴,其发展理念遵循“互联网+”的用户至上、体验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减灾防灾教育社区建设始终强调提供多源的助学服务,即来自社区管理员和专家的助学服务,管理员和专家除了要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外,社区管理员在日常社区维护中还要为社区营造环境,培育社区文化,谱写社区共同愿景,为社区成员提供情感支持;专家通过答疑解惑,加工再生资源,为社区提供学术支持等等。

六、结语

通过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减灾防灾教育”项目,中央电化教育馆探索实践了减灾防灾教育社区模式,这个模式也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实践探索。它改变了项目的工作与管理模式,实现了线上安全教育活动与线下安全教育活动的融合,实现了规模化的合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融合。该模式的适用范围、推广条件和推广应用等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预案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紧急预案
推动应急预案科学好用
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岂能“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