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矛盾论》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19-07-17徐伟杰

新丝路(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矛盾论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徐伟杰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作出全新研判,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全过程,社会根本矛盾的内在属性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这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在性质上一直是人民内部矛盾,即人民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有其特殊性,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本文基于《矛盾论》的视角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主次矛盾转化看供需关系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矛盾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1.概念内涵:社会主要矛盾是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将其作为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特别定义,在《矛盾论》中单列一节分析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两种矛盾力量不平衡问题。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主要矛盾作了明确定义,认为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他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只有“一种”,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我国社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早在1956年4月毛泽东就论述了十大关系(实质上就是十大社会矛盾),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出划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着重分析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2.历史定位:社会主要矛盾与基本国情内在一致

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就是将其作为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特别定义,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外部表现为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之差异,在内部表现为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之区别。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该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这一发展过程(阶段)的性质,即基本国情,表现出社会主要矛盾与基本国情的内在统一性,事物的本质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一致性。主要矛盾的情况发生变化,其规定的工作重心和任务就会改变,必须据此调整任务、策略,否则发展就会停滞或偏道,强调社会主要矛盾与基本国情要内在一致。

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演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带领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并据此确定了正确的革命任务和策略、方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顺利完成三大改造,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此基础上,我们党确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任务和总路线,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在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们党在“文革”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误判的教训,认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和提出一百年不动摇的基本路线,带领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新时代,我國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并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生存性的消费,更加注重享受性和发展性资料消费,对质量更高的美好生活有更加迫切的需要。但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全面性科学发展要求更加迫切。上述阶段性的变化,决定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新发展理念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从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矛盾运动思想,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理论。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

1.根据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矛盾,是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根本矛盾,即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依然是社会的根本矛盾,并且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然而在不同形态的社会中,这两大根本矛盾的性质是有差异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促使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也就是从私人所有制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时候,社会形态就从剥削阶级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私人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剥削阶级社会,促进生产力的主体即劳动者阶级与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体即剥削阶级是相互分离的,总体上也是相互对立的,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矛盾从其性质上讲就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敌我矛盾。与此不同的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的劳动者阶级与掌握生产资料的人民大众总体上是相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矛盾从其性质上讲就变成了具有共同阶级基础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在不同的剥削阶级社会形态中,社会根本矛盾的内在属性具有一致性,都是敌我矛盾,但其外化形式则存在差异性,表现为与社会根本矛盾相对应的主要矛盾,通常情况下是阶级矛盾,殖民者入侵时是民族矛盾。与剥削阶级社会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内在属性已经转变成人民内部矛盾,这种人民内部矛盾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但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历史时期上,表现为有差异和有变化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变化,尤其是取决于根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根据社会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关系的基本理论,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而且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理论前提。

首先,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没有生产与发展,人民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社会主要矛盾也无法得到化解。马克思之所以说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因为物质生产是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释放低生产水平情况下被压制的人民需要,而且还会引起新的需要,满足这些新的需要的过程,就是在新的水平层次上推动生产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其三,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根据以上论述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生产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克服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既要将满足人民需求视作最高目标,更要将促进生产发展作为满足人民需求的根本途径。

三、从主次矛盾转化看供需关系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作用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集中体现在供需关系上。

1.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社会主次矛盾转化的基础条件

在区分主次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强调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主要矛盾正说明其特殊性,是社会根本矛盾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突出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关系上。一方面是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有220种产品在世界是位列第一的,落后生产的表述已经不符合事实、不合时宜的。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人民对物质文化社会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广泛,领域更大。另一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更为突出,同时也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解决落后生产,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反映我国发展主次矛盾關系已经发生变化。

2.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原理、社会主要矛盾供求两侧及其主要方面的原理,是判断社会主次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

根据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的原理,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历史性转化,主要有两大理论标准:一是社会根本矛盾的内在属性是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归根到底是根本矛盾的外化形式,而根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当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核心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彻底变革,从私有制占主导演变为公有制占主导时,社会根本矛盾的性质就从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根本矛盾的外化形式,社会主要矛盾就从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转变为相同阶级(或其阶级联盟)内部的供求关系矛盾。二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因为作为主要方面的生产与发展状况既决定着原有主要矛盾的解决状况,也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即需求侧的增长状况。当社会生产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时,原来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将得到解决,但与此同时,已经得到满足的需求、满足原有需求的生产发展过程以及满足原有需求的生产发展水平,都构成了新需求的基础进而引起新的需求,如果生产发展状况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新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就会发生历史性转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好全面和充分发展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32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3]《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N].人民日报,2017-10-29(1-4)

猜你喜欢

矛盾论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