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部落”营造教育新生态

2019-07-17王思思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部落小组合作学习

王思思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备受青睐,使用范围渐广。本文以厦门市第五中学为例,具体介绍该校对这一理念进一步探索的成果——部落共同体。部落共同体是五中推进学科进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部落共同体”    共生效应

随着自主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备受青睐,被人们称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育者将其应用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教学实践中。

在时代的呼声中,2008年,厦门市第五中学(笔者所在学校)校长詹功祚带领全校师生举起了教学改革的大旗,开始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之路;期间虽然取得了卓著成效,然而新生事物在初始阶段总不免磕磕碰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学生参与不均、后进生边缘化、课堂流于形式……改革进行到第6年,也就是2014年,校领导决定以六年级为试点,开始进一步改革探索,也就是重新定义“小组合作”,取而代之以“部落共同体”。

首先“部落”属人类学范畴,指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的生活群体。将其移植到教育实践中,寄予着五中人的教改思路——为小组合作这一团体合作模式添加进人的情感因素,将其做成基于学生间情感联系的活动体。我们希望在部落合作中同一部落某成员的学习情感可以影響其他成员的学习情感,利用部落内某些成员的积极情感可以影响、改变其他人的情感,达到情绪控制方面的效果,达到“以情育情,以知促情,以情促知”的合作效果。

“共同体”亦不是简单的人员合并,而是对植物界“共生效应”的迁移运用——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与众多同类植物共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种植物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被称之为“共生效应”。五中人认为,班级管理中同样存在“共生效应”。当班级个体间求同存异、互相依赖,凝结为一个个共生共荣体,以共存、共享、共赢、共惠为价值趋向时,必会对班级管理产生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五中人希望部落共同体是基于学生间情感联系的共同活动体,利用同伴间积极的互赖关系,以团体评价为标准,通过组织开展合作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个体智与情和谐发展。

一、“部落共同体”在学科推进中的作用

走进厦门五中的随意一个课堂,总能看见若干单位的学生在老师的明确指令下迅速围成马蹄状,部落长与部落成员分工合作、积极互动,有的充当领导者、有的是记录者、有的是检查者、还有的是汇报者、更有甚者充当时间控制者、音量控制者……而教师则在教室的部落间走动、倾听,有时则是加入探究的队列。老师们总是及时地在部落合作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控、督促,以此促进合作的有效性。部落成果展示时间到了,只见某个部落成员落落大方地走到展台前,清晰地展示部落内探究成果,台下有赞许,有补充,也有批判。每当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点评反馈后,总不忘在黑板前各个部落的积分方阵上做出分数的量化,而加分减分的尺度大多是班级约定俗成的,有的则是老师在发出任务指令前做过说明的。教师除了对部落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外,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贯彻“部落意识”。

我对部落的运用贯穿整个日常语文学习过程,即按组织预习、课堂共同学习、复习检查、作业检查等方面。举个例子,在教学初一下文言文《河中石兽》时,我首先把这节课重点解词和翻译出示课件给学生,3分钟的部落自测复习后,随机提问部落中的D成员(班主任综合考虑学习成绩、性格、性别等因素将4人编排为一个部落,并排列出ABCD四个层级),这是检验部落学习成果最明显的一个环节,所以D成员为了通关加分,从一开始就必须全神贯注,部落内其他成员也会十分在意他掌握的情况,全部落高度紧张地复习到位。为了增进团队荣誉感,当D成员答不出时,可以向部落内C成员申请“复活”,复活成功的部落可加3分;若复活不成功,部落扣2分。

教授现代文复习课时会采用部落整理汇编的方式:现代文试题讲解完后,我会在全班进行分工合作,让各部落选择一个考点整理答题思路、技巧和答题的步骤。具体到每一部落整理某一考点时,部落长负责分工给自己的组员,查找不同试卷的类似题型,然后部落内整合。最后,再根据全班的整理汇总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资料,印发给各个部落使用,全班统一整理出来的复习资料,学生特别珍惜,复习积极性会高很多。老师省时省力,学生们又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复习巩固。

当然,部落成员间积极合作是有条件的,一是彼此间形成沉浮与共的互赖关系——积极的目标互赖、角色互赖、资源互赖、奖励互赖,将合作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二是每个学生对部落的成功都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因此,每一次利用部落进行学科推动,都须对合作成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激励,让评价激励推动部落合作进一步向前,形成良性循环。如此,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使每个成员在可能范围内成为强者,这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

二、“部落共同体”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系统论的这一定律向人们揭示:一个整体往往超过其中各个孤立部分机械相加的水平。所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教师的教育努力只针对出现问题的个体学生,一叶障目,忽视对班级整体的改造和环境的优化,即使能一时改变某个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教育效果也难以为继。五中人深信这一点,重视共生效应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共生效应在班级里的运用首先体现为把学生捆绑在一个部落内,让优生裹挟后进生一同优化和成长。

以现厦门五中18级初一4班为例,这个班级里的44个学生依照“部落内异质、部落间同质”的原则,被分为11个部落。首先班级的管理职责分散到11个部落长肩上,部落长既要对自己所属部落负责,又要担负起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11个部落长轮流上岗“执政”,也就是值日班长的角色(一人肩挑多职,便于树立他们在班级的核心骨干形象。)老师将学生看作班级管理的合作伙伴,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得以增强,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得到显著提高,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班级在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几乎都以部落为单位展开,长期以来形成的互赖关系让学生相信共同体的力量远胜过个人的单打独斗。而从班主任角度来看,以部落为单位考核优劣的方式让其更加得心应手,因为班级的运行管理就是在部落评比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其次,单从活动的宣传和鼓动来说,对部落发出的讯号往往更有鼓动性,要知道同龄人间的情绪感染功能非常强大。每天早上7点40分始,部落评比即启动。要求早上到校后,班级只要满10个人,就要“十人成诵”。7点40分到7点50分时段,以3分钟为1个单位,只要全部落到齐,即分别给予9分、6分、3分的加分。缴交作业环节,部落成员须将自己的作业交给部落长,再由部落长递呈课代表,反映部落缴交状况。值日班长根据课代表反馈的缴交情况,为缴交又齐又快的部落加上4分,而对作業欠交者施以部落扣分的惩戒。从个体角度来说,变教师指责为部落扣分,可以把犯错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转化为对自身错误行为的反省。而且,学生十分在意所在共同体对自己的认同感,如果因为犯错而遭到共同体的心理拒绝,恐怕远比教师的批评更令其难以接受。当然,评价不仅要设立这样的整体化评价,还要关注个性化评价。例如:对个体进行分层次评定,即后进生与后进生一起评定,中等生与中等生一起评定,优生与优生一起评定,评价指标可以有所不同,让后进生对部落贡献看起来与优生大体相当,使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受到奖励,取得进步。

再者,同样的管理思路贯穿班级常规各个方面,例如红领巾的佩戴、课前准备的落实、卫生值日……班级每周都会根据部落积分进行团体奖励,奖励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精神层的,如学生百走不厌的戛纳红地毯、奥斯卡颁奖礼、图书馆阅览特权卡;物质层的,五花八门,零食植物文具玩具轮番上阵,但是发放权紧握在部落长手中(他们决定了部落内每个成员对奖励的拥有比例)。每天的值日班长点评,每周的班主任总结自然围绕着所有部落展开。“部落意识”如此深入人心,班主任们更加大刀阔斧,连家长会和户外实践活动也都依靠部落开展,并且成效斐然。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期中期末考的班级备战动员,实践证明,当以共同体形式拟定成绩目标时,能更好地营造具有积极情感的班级学习气氛,因为共同拟定的目标就如同“君子协定”,每个部落成员都要考虑自身对这个协定的目标值能做出的贡献大小。也就是个体责任明确,每个成员都关注自己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减少学困生自暴自弃的现象。总之,“部落共同体”的运行能将教师从琐碎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从学困生的状态引导、“加餐辅导”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放于“宏观指导”上,事实证明,以部落为单位的考核优劣的方式让老师们更加得心应手。而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在尽力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结语

《学记》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人的经验果然是不错的,实践证明,以部落共同体进行的教学实践营造出了五中的教育新生态。它是五中推进学科进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期待它发挥更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潘东勋,王永利.合作学习评价的有效策略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4).

[2]范建琳.试论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7).

[3]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践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部落小组合作学习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