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关系

2019-07-17陈靖怡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批评

陈靖怡

摘    要: 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都是产生于生态危机大背景下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关二者的归属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分歧: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的分支,还是生态批评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生态危机

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都是20世纪兴起于美国,并在90年代成为学界认可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二者都产生于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都源于对生态问题和全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注,可以说它们都是受现实问题驱使而产生的批评理论,并具有相同的旨归——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仔细考证,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界对它们之间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说法:一是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作为生态批评的分支而发挥作用的;二是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发展的转向,即生态批评未来的走向。

探讨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为了做学理上的辨析,更重要的是为了继续维持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的生命活力,改变生态批评研究的“瓶颈”和“冷淡”现状。生态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欧美,21世纪初来到中国,这二十来年它在我国经历了从鲜为人知的新生事物到欣欣向荣的发展,然而目前却遭遇了繁荣后的冷却,受研究者和文学刊物的关注度有所下降,那么生态批评理论是不是免不了要重复其他文学理论的发展路径,也会在经历繁荣后走向过时?答案是否定的,源于生态批评理论的特殊使命和目的是从文学文化角度揭示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重塑人类生态意识。因此,只要生态危机存在,生态批评的活力就无法降低。思考生态批评的未来走向和研究维度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这种理论,还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更早地实现其旨归。本文将在呈现学界目前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基础上探讨它们的归属问题。

一、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关系之争

关于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说法:一是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作为生态批评的分支而发挥作用的;二是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发展的转向,即生态批评未来的走向。前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批评的分支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是生态批评具有强大的结合力。从构词法来看,生态批评和生态(eco-)这一词根一样具有强大的结合力,既可以与不同的学科结合,如美学、神学、经济学等,又可以与不同的社会潮流结合,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都可以收于生态批评的大旗下,成为生态批评研究的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生态批评的这种强大结合力是由生态批评的学科特征决定的。生态批评具有很强的“跨”的特性,它可以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发掘和涤除人类文化中生态和反生态因素。二是生态批评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包含多种研究维度。如前文所述生态批评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为了打开批评空间,它可以吸纳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不同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女性视角是生态批评的性别注解。它的参与进一步拓展了生态批评的事业和空间,为生态批评向纵深掘进创造了条件。但它仅是生态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类型,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的维度,处于生态批评理论的包容中[1](135)。

另有学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应是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走向。理据有二:一方面,生态批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生态批评是人类文明遭遇环境危机的宏观语境中‘应运而生的,并且只要这一危机没有解除——事实上还愈演愈烈——只要由此绽露的文化弊病没有根除,生态批评家始终会发出激昂的呐喊,生态批评的活力首先来源于此”[2](150)。因此,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是生态批评应现实召唤做出的承诺。另外,生态批评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为不仅要解救作为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还要还人性以自然,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这主要源于生态批评家对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关系的认识。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具有同构性,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人与人关系问题的根本解决,性别问题是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生态批评必须走向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另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后现代理论,具有解构和建构性特征。它解构二元思维、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逻辑,强调双性同体。建构意义上的“女性”超越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范畴,成为一种文化隐喻,指代人类历史上所有处于统治地位的弱势群体。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不仅是绿色的,更代表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生态化特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优越底色。

以上关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关系的“分支”与“走向”之争,将在分析二者共同性基础上解决。

二、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共同性

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批评策略等方面。首先看生态背景,二者产生的大背景都是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引发的生态破坏与日俱增,生态系统失衡。为求生存和发展,生态问题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反思和自省,掀起一系列环境保护运动。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就是在这样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态批评产生的直接动因源于生态危机的大背景,源于文学研究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为普及生态意识,为建构生态文明做出重要贡献。另外,生态批评倡导文学研究向自然转向,向地球转向,向生态意义和生态文明转向,不仅有助于弥补文学研究数千年的不足,推动文学研究更系统、更平衡地发展,还有助于纠正当代文学研究过于关注形式、过于消解意义等偏颇,扭转当代文学研究日益学院化、晦涩化脱离现实的倾向。即生态批评产生为文学研究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角,开拓了新领域,提供了新课题,输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生态女性主义產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渗透文学界,成为学界认可的文学批评的流派。生态与女权的结合一方面缘于女权运动的发展一贯具有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特征和作为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缘于女权运动自然发展的需求,有人把生态女权主义划分为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正如我国学者鲁枢元所说:“在第三次浪潮中,女人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她们开始寻找到自己的‘法身,与自己在宇宙中的最大的伙伴——‘自然结为生死同盟。”[3](94)从以上分析得之,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既受环境危机大背景的影响,又是文学和女权运动发展的内在需求,前者是二者产生的共同背景。

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一致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与生态相关的所有西方理论都可以作为二者的理论基础,最常见的主要是生态学、环境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生态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观点主要包括事物链金字塔、生态位和生态整体主义与生物多样性概念。环境伦理学包括动物解放与动物权利理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哲学包括深层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生态女性主义等流派。除了这些常见的西方生态理论外,世界其他地方的生态智慧也可以作为二者的理论基础。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都是兴起于西方并向世界其他国家逐渐波及的批评浪潮,西方话语的强势地位不利于两种批评理论的发展。它们必须向世界延伸,吸取其他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作为它们的理论基础。如随着中国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其他文明中的生态智慧既有与现代西方生态理论相契合的一面,又呈現出新的特点,这些都可以作为两种批评理论的理论基础。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教贵柔”等生态智慧。

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在批评策略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两者都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的特征,而且都属于后现代批评。“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都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其理论诉求可以归纳为:解构中心,关注‘他者。其批评策略是:质疑和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4](51)。“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m)在不同的批评语境下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女权主义文论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男权中心主义,批评要打击的是男性至尊的堡垒……在生态批评文论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又以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冠冕堂皇的称号驱逐于自然”[2](152)。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在逻辑上具有统一性,它们之间具有如出一辙的概念性框架。哲学家戴维思和沃伦对这种统治逻辑做了极经典的归纳。

三、是分支还是走向

从以上两种批评理论具有的共同性来看,它们的分歧主要源于批评策略。从批评策略上看,两种批评都属于后现代批评具有解构性,然而后现代批评除了具有解构性特征外,还具有建构性特征,然而人们对后现代批评的印象大多如此:解构之勇有余,建构之力不足。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不仅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还解构男权中心主义。但是在建构性方面生态女性主义确实存在不足,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生态女性主义派别复杂,有些派别往往带有极端化的思想,带有从男权中心主义滑向女权中心之嫌,这些都对生态女权主义的发展有不利影响;二是生态女性主义提出的目标过于远大,如生态女性主义坚持不变革男性压制女性的男权文化,就不存在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这些观点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无异于为生态保护增加了巨大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克服的障碍。然而生态批评却表现出很强的建构性,首先从生态批评的目的来看,主张涤除人类文化中的反生态因素和发掘人类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并与当今现代生态危机相结合,起到治疗危机的作用。另外,生态批评的词根像生态一样具有很强的结合性,如可以与不同学科结合,可以与不同社会潮流结合,如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就是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结合的产物,把女性主义加入文学批评,只不过是为了打开生态批评的向度,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应被收于生态批评旗下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

[2]韦清琦.从生态批评走向生态女性主义批评[J].苏州大学学报,2012(2).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4.

[4]陈茂林.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区别与联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批评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