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通民间音乐的旋律与唱词分析

2019-07-17樊力菡

音乐探索 2019年2期

摘 要:  魚通片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折多山以东,地处藏族、羌族、汉族文化结合地段。鱼通民间音乐可以分为鱼通山歌、鱼通酒曲、鱼通锅庄三类,结构独特,兼具藏羌特色,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康藏地区特有的音乐语言与生动的艺术形象。围绕这三类音乐进行详细的介绍、举例和分析,总结鱼通民间音乐的形态特征,进而填补鱼通民间音乐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鱼通山歌;鱼通酒曲;鱼通锅庄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2 - 0077 - 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09

四川甘孜州康定市鱼通地区可分为上鱼通和下鱼通,上鱼通地区主要是指捧塔乡、金汤乡与三合乡,下鱼通地区主要是麦崩乡、前溪乡和姑咱镇。石泰安考证后认为:“鱼通是东部藏区边缘、西藏传说的六个‘原始部落中的两个高部和董部的结合区域,位于鱼通河(大渡河在鱼通段的称谓)畔,是罗米昌沟和瓦斯沟之间的土著部落的藏文名称。” ① 对于这一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石泰安认为,“位于这些地区的部落,在卫藏地区建立王权政治之前,起到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② 在1951年前的鱼通,土地制度、藏传佛教寺院和土司权力的结合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③ 因此,鱼通地区的社会文化中既包含有土著文化,也有吐蕃时期文化、藏传佛教和汉地文化的因素。鱼通地区社会形态复杂,体现出典型的藏边社会特点:相互叠合在一起的复合整体社会既有区域社会的构建特征,也完善保留了历史变迁的多样性。

鱼通地区流传的音乐围绕着人们的生活、劳动、庆典等各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活在此的男女老少都可以随口唱出很多音乐,他们从老一辈那里通过口头形式学习和传承,没有固定的乐谱或歌词,也不需要乐器伴奏,使用当地的地脚话(学术上统称为“贵琼语”)演唱。演唱者根据正在发生的事件即兴创作和表演,常在同一曲调中编配不同的歌词,生动形象、借物传意。在生活劳作、农闲打闹、节日庆典之时,鱼通人通过音乐和舞蹈表达自己的心情,或一领众和,或独自抒发,或你唱我答,或边唱边舞,形式多样丰富,旋律朗朗上口。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以民族地域为划分标准,把我国的民歌分为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两大类,总结出了我国各民族民歌的风格和色彩。  《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则以体裁为分类标准,将我国民间音乐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民歌。号子指的是劳动过程中指挥动作的歌曲;山歌是指人们抒发情绪的“山野之歌”,多指发生在高山田野,以及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中的音乐;小调则多指汉族聚集地,城镇之中产生的“里巷之曲”;长歌一般指体裁庞大,用于表现风俗或历史题材的民歌;多声部民歌则指拥有两个及以上旋律音乐的民歌。 这种划分体现了民歌的功能和传唱场合。

但是,对于鱼通民间音乐来说,以上的分类方式还要做出一些调整,在符合藏区民歌分类基础之上,根据鱼通民间音乐产生与流传的方式,可分为鱼通山歌、鱼通酒曲和鱼通锅庄3类。这样的分类更贴合当地人对音乐的认识,更符合鱼通传统文化。在劳动过程中,由对话形式发展而来,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轮流演唱,被当地人称之为鱼通山歌;在各种红事宴请中,用于抒发情绪和烘托气氛而表演的歌曲被称为鱼通酒曲;从集体仪式演变而来的群体性边唱边舞的表演形式,被称为鱼通锅庄。

一、鱼通山歌

鱼通山歌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田间劳作闲暇之时谈论的家长里短、茶余饭后的琐碎谈资。鱼通人把这些对话编成歌曲,你一句我一语,轮流演唱,这种演唱形式可对应藏族民歌中“西珈”的表演形式。鱼通山歌在当地人心目中是一种娱乐竞技方式,将人们分为两队,围绕一个既定主题开始即兴填词演唱,直到其中一方不能接力下去才算结束。歌词多为幽默的内容,也有一些辛辣的讽刺内容,还有一些歌颂爱情、劝慰人生以及诉说遭遇的内容。

(一)两句式

鱼通山歌的句式结构多为两句式,上句起兴,下句点题。如山歌《昨晚梦中见你》,歌词为“昨晚梦中见你,今日就得欢聚。虎皮豹皮再美,哪能与你相比。” ?譻 鱼通人还喜欢使用“跺句”的手法扩充鱼通山歌的歌词,具体方法为:保留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一句,剁掉另一句,更替为其他的内容进行比拟。例如歌词中的“虎皮豹皮再美”可替换为其他鱼通人珍重的事物用来比拟姑娘的美丽。

鱼通山歌的旋律与说话的语气相近,平顺自然,偶有跳跃式的发展,一曲多词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同一首歌词也可以选择多种旋律进行搭配。因为音乐具有非语意性,同样的音符组合在不同的节奏和速度之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所以鱼通人在唱山歌之前,会根据正在发生的事件选择自己认为应景的旋律,再配上合适的唱词,然后开始演唱。后面一位要进行对唱的人则会沿用这个旋律,即兴编配新的歌词,如山歌《洪亮的歌唱》的旋律(谱例1),一样可以演唱《昨晚梦见你》的歌词。

《洪亮的歌唱》歌词是音译鱼通地脚话,大意为“你的嗓音真是洪亮好听呀,连你门口狗吠的声音都和你一样”。此首鱼通山歌三小节一句,属于典型的二句式山歌曲式结构。在上句中,“耶”字演唱强度最强、时值最长,所占用的旋律音符也是最多的,这和下句中的“喂”字形成呼应。这首山歌带有一些调侃的成分,并不是字面上的赞美意思,旋律在重要字符下的几次回旋,也渲染了音乐诙谐、逗趣的色彩。后面的演唱者可在相同的旋律下填入歌词回应,如“你的嗓音真是洪亮好听呀,连你演奏的二胡声音也和你一样”。这句回应歌词同样使用了“剁句”的手法,类似这样的对唱可以持续很久,只有回复一句让人无法反驳的歌词,才可以结束(赢得)本次对唱,如“我的嗓音就是洪亮好听,因为我生活在我的家乡”。

由于鱼通语言的语音非常丰富,是有声调的语言,  鱼通人说话就像歌唱一样。受此影响,鱼通山歌的旋律发展多以级进为主以对应语言的音调变化,并在旋律发展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装饰音,上例《洪亮的歌唱》的旋律中也多次使用了倚音这种装饰手法。

鱼通山歌的音乐旋律虽然十分短小,却能够展示鱼通民间音乐完整的音乐构思,并以富有特色的音调创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在二句式结构的鱼通山歌中,第一句通常结束在调式音乐的Ⅱ级、Ⅳ级或Ⅴ级,形成一个半终止,为下句旋律进行铺垫,也为歌词的发展酝酿情绪。第二句的旋律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常使用模仿的旋律发展手法,但是在结束之处,一般会停留在主音之上,形成完全终止,一起一伏、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四句式

四句式的结构在鱼通山歌中也是存在的,由二句式发展而来。部分鱼通人认为,四句式的山歌是在一个长乐句中进行了停顿,本质仍然是二句式。通过对采集到的鱼通山歌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四句式山歌有将乐句旋律直接进行反复构成,也有将曲式结构再进行变化。主要的方法是以第一句的曲调为基础,或简化、或增加小节,旋律围绕调式主音发展;第二句的旋律构成由第一句的结束句发展而来,像是结束句后的一个续写;同理展开第三、第四句,直至结束在时值较长的主音上,产生完全终止,形成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如谱例2的《鱼通山歌》。

该山歌第一句为四小节,从第二乐句起简化一小节,后面的乐句均保持三个小节。由于篇幅的增加,相较于二句式,四句式结构的山歌不论是歌词的创作还是旋律的发展,能够表达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如《鱼通山歌》旋律之中有一个变徵音,看上去好像偏音,但不论是从时值还是强弱角度去分析,这个变徵音都更像是在角音上形成的一个上行大二度波音,这种装饰效果与本曲中倚音、过场音等达到的音乐效果是一致的。通过装饰音的使用程度,也可以得出四句式山歌旋律比二句式山歌旋律更加丰富的结论。

此外,山歌旋律中运用的切分节奏也增添了旋律的韵律感。切分节奏和鱼通人的语言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在鱼通地脚话中存在着附点与切分节奏的语气,如今很多鱼通人在使用汉语表达的时候同样会带入倒装句式、切分、附点等语言习惯。例如“太阳么,不是的,喇嘛么,见着了”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为“(我)没有见到太阳,而是遇到喇嘛了”。从例句中可以明显看出切分节奏在鱼通语言中的运用。

鱼通山歌的对唱中也不总是相互讥讽,爱情主题的山歌歌词内容则为轮流赞美,如山歌《隔不断》  。

阿妹哟,再高的大山隔不断,我会像雄鹰那样飞过山。

阿妹哟,再险的岩子隔不断,我会像猴子那样把悬崖攀。

阿妹哟,再深的大河隔不断,我会用头帕搭桥来到你的身边。

该山歌的歌词连续运用排比句,也属剁句手法的一种,结合不断反复的旋律,使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断翻新歌词,把阿哥对阿妹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段歌词中,可以发现鱼通人对“头帕”的重视,这和鱼通地区的习俗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围绕爱情主题创作的作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艺术生命力非常顽强,这首山歌既可以归类为情歌,也可以划分入赞歌。正如《乐记》中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所动,物使之然也”,这首鱼通山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无忧后,自由歌唱、追求美好新生活的景象。

二、鱼通酒曲

鱼通酒曲的来源与“酒”文化密不可分,为了“劝客更进一杯酒”,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衍生出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酒歌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歌艺术中的一颗璀璨之星,鱼通酒曲可以对应藏族民歌“昌鲁”的表演形式,正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鱼通酒曲的旋律洒脱流畅,常会出现变化音和偏音,乐段结构多以三段四句式居多,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感情表达丰富。鱼通酒曲区别于其他藏区“昌鲁”歌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表演形式上,鱼通酒曲演唱过程中不会伴随舞蹈动作,酣畅的旋律之后一般都是举杯相邀,仰头痛饮;另一方面在于表演场合上,鱼通酒曲是不会出现在丧事之中的。所以鱼通酒曲表现的内容更多围绕着嫁娶、团聚、生辰、乔迁等方面,如歌曲《鱼通酒曲》(谱例3)。

《鱼通酒曲》为四句式结构,三小节一句,在每句最后一拍做自由延长。由第一、第二句直接反复构成第三、第四句,每四句一段。上例鱼通酒曲中的音译地脚话为歌词为第一段,其三段完整的歌词大意为:

“昨天晚上在我梦里,见到了太阳。

第二天早上出门去,遇见了德高望重的喇嘛。

昨天晚上在我梦里,见到了月亮。

第二天早上出門去,遇见了身世显赫的土司。

昨天晚上在我梦里,见到了星星。

第二天早上出门去,遇见了慈祥亲切的父母。”

这首酒曲是鱼通地区演唱较多、目前较为流行的一首,可以在多种场合中演唱。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领唱者以两句或四句为一段,唱完一段后,附和者一起重复一次,然后领唱者接着往下唱,以此类推。

仔细分析这首酒曲的旋律可以发现,第一小节中的前三拍结合歌词发音,是整首歌曲的起兴部分。旋律在第二拍就发展到最高音,而第四拍中的十六分音符E音从所占时值、强弱以及前后旋律的关系分析,这个音符实质是第二拍D音上衍生的波音,属于旋律装饰音。第一小节第四拍与第二小节第一拍的旋律节奏组合,形成了本首酒曲的动机。整首旋律的发展主要依靠该动机的四次二度下行模进,这也是旋律中频繁出现偏音和变化音的原因。在第一句结束处出现的变宫音可以对应动机中的E音,属于装饰音;而第二句结束处出现的E音,对应的则是第一句中相同位置中的G音,根据旋律模进方式发展而来。综上分析,这首酒曲最典型的旋律特征就是下行模进,与酒曲的叙述风格十分贴合。

酒过三巡,领唱者会通过音乐的形式发起一次助兴。旋律起兴部分是一次情绪的感叹,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接下来的动机部分在感叹的情绪上进行升华,奠定旋律基调;然后在下行的模进旋律之中,演唱情绪开始放松,强度也对应减弱。在第一句完全减弱以后,第二句以相同的情绪进行,但总体力度为减弱趋势,当附和者重复过这两句之后,领唱者再恢复最饱满的情绪进行第二段(次)的演唱。这样的表达形式与微醺的演唱者状态也十分吻合。

从谱例3《鱼通酒曲》的歌词可以发现,鱼通人喜欢使用宇宙星辰来类比,逐一引出日常生活。通过观察鱼通地区歌曲的歌词,可以发现鱼通人崇尚自然、敬畏神明,欣赏勤劳智慧、贤孝仁爱,类似的表达还有酒曲《在一起》  的歌词。

山上有个大海子  ,太阳、月亮映在圣水里。

星星也来了,高高兴兴在一起。

半山有个深海子,大雁、岩鹰映在绿水里。

喜鹊也来了,高高兴兴在一起。

堡子像个宽海子,亲人、好友映在海子里。

儿女都围在父母的身边,高高兴兴在一起。

追根溯源,藏族是牧民建立起来的民族,驻扎水源边本是古传习俗,加之山上清冷干燥的气候特征,能寻一处有水源、有草坝的地方,就是和家人、朋友聚集在一起的好地方。上面的歌词也充分表达了鱼通人简单自然的生活哲学。酒歌《叫我咋个不高兴》 ?譻 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融合景象,鱼通人古朴、纯真的情感通过酒后歌唱流露出来,更突显了鱼通人的安乐、幸福。

在那高山顶上,有福会到太阳、月亮、星星,

这是因为心诚,叫我咋个不高兴。

在那半山坡山,有幸碰到喜鹊、大雁、岩鹰,

这是因为机缘,叫我咋个不高兴。

在这大寨子里,有缘见到父母、兄弟、乡亲,

这是因为情真,叫我咋个不高兴。

鱼通酒曲除了唱山、唱水、唱自然外,也常常歌唱友谊。如酒后欢送朋友的的酒曲《请慢走》  ,歌词为“太阳已到落山的时候,尊贵的客人请慢走,三岔沟前安锅庄,那里有清泉在流。”

和鱼通山歌一样,酒曲同样可以一曲多词,以上三段歌词都可以使用谱例3《鱼通酒曲》的旋律演唱。它们的区别在于领唱者会根据歌词的具体表述,确定不同的速度,附和者再响应统一的速度。鱼通酒曲就像酒席中的聊天一般,不拘一格,所以酒曲旋律中出现的变化音、偏音以及平叙的旋律性格,都和酒曲的产生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三、鱼通锅庄

鱼通锅庄是藏区锅庄舞蹈中的一种。锅庄为早期藏区底层人民缓解疲劳、抒发情感的一种集体仪式,后演化为舞蹈形式,属于藏族民间歌舞“果谐”的表现形式,广受群众喜爱。劳累一天之后,在空旷之处点燃一堆篝火,人们围绕篝火一圈又一圈,且歌且舞、尽情尽兴。鱼通锅庄最大的特点是在人圈之中摆放着一张供满当地腊肉、酒、茶叶和金银手饰的桌子。传统鱼通锅庄在表演时男女老少都着鱼通长衫(图1):男士长衫以藏青配天蓝镶边,腰间缠天蓝色腰带,头部用藏青色头帕包裹;女士长衫则是藏青配彩色绣花花边,腰间腰带也绣着同款花边,绣花头帕则使用自己的长辫缠压。头帕是鱼通人非常重要的标志,而且“鱼通”这一词语的本意就是指头部缠着头帕、同时习惯使用头部负重的人。

鱼通锅庄节奏缓慢迂回,男性步伐沉着雄健,女性动作柔美飘逸,表演时分男女两队,分别在各自领队的带领下开始起舞。鱼通锅庄的领唱者就是领舞者,大家手拉着手或相互扶着肩膀,围绕着摆满贡品的桌子翩翩起舞。鱼通锅庄有男女共同表演的,也有男、女单独表演的,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且唱且舞。鱼通锅庄的唱词中常常重复上一句中的后半部分,所以一大段旋律下对应的歌词含义是较为统一的内容,这与藏区的音乐习惯是相同的,在不断重复的美好唱词中,可以达到祝福和祈祷的作用。目前,鱼通锅庄多在节庆和婚礼中表演,也有在传统庙会等重要日子表演的,如谱例4《五佛》就是一首传颂传统佛教内容的鱼通锅庄。

《五佛》演唱的是藏传佛教中东方的不动如来、南方的宝生如来、西方的无量光如来、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以及中部的大日如来。这首锅庄与鱼通山歌、酒曲不同之处在于旋律与歌词的搭配是固定的,歌词也是传承下来的固定内容,不会在演唱过程中进行修改。这显示了鱼通人对神明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祈福的虔诚之心。

《五佛》的曲式结构为九乐句,以4+4+5+3+4+4+5+3+6的小节数组合而成,旋律相对于鱼通地区的山歌和酒曲,发展与变化形式更为丰富,这也符合锅庄边唱边舞的要求。第一句的四个小节,旋律音符在三度以内变化发展。第一拍的后十六节奏是领唱者的一声号令,预示着整个锅庄即将开始。接下来,运用一拍的切分节奏由领唱者展示出本首锅庄的基本舞步,随后两字对应的旋律则是众人手拉手,逐一开始迈出步伐围绕供桌逐渐合拢圆圈的景象。第二句的四个小节,旋律流淌自然,通過下方的A音拓展到五度,配合此句出现的规整节奏,有利于集体舞步的统一协调,但此句中出现的一拍十六分音符使旋律增加了灵动感。第三句的旋律以第二句为基础借鉴模仿而来,但是在快结束的地方增加了“小尾巴”,使旋律停留在第七级G音上,造成不稳定的感觉。第四句是一个三小节的结构,是对上句不稳定旋律的解决,最终停留在主音上。

至此,旋律发展了一半,舞步也展示出其基本规律。在接下的部分之中,舞步没有产生新的变化,但是旋律却发展出了另一个动机与方向。特别是第五句中的第一拍,使用短长节奏,像一个“重点提示”,接下去的旋律发展对应第一句中的节奏与三度关系,回归平静。第六句中第一拍发展出的四、六级音是整首锅庄中的最高音,似乎是为了回应第五句中的“重点提示”,众人在领唱的带领下,将锅庄舞步也发展至最高潮。第七句的旋律在这种情绪下律动得更加婉转,对应第一段第三句的位置,在结束处增加“小尾巴”,同样停留在第七级音上,并在第八句中进行解决,但这次的旋律起伏比第一段更为明显。舞蹈进行至此,全员参与的场面热闹非凡。

第九句在本曲中的地位十分特殊,这和《五佛》的宗教性有关,这句是藏区六字箴言的鱼通地脚话发音。旋律发展按照第一小节的动机循环下行模仿,直至停留在稳定音级作为结束,其作用同诵经后的“南无阿弥陀佛”“嗡嘛呢叭咪吽”。

谱例4中的九句只演唱了五佛中的东方不动如来佛  ,接下去使用相同的旋律演唱南、西、北、中的其他尊神,同时伴以重复的锅庄舞步,直至演唱全部结束。由于《五佛》寓意吉祥,能够起到祈祷长寿、五谷丰登以及祝福吉祥的作用,所以也可以在生日、生子的聚会中进行表演。

鱼通锅庄的表演者平时一般在家务农,聚集在一起表演是有重要的活动,一般在活动中表演一些保留的通用锅庄,如锅庄《锦上添花》(谱例5)。该曲的歌词大意为:“天空中聚集有哪三宝呀?太阳、月亮和星星。这三宝聚集在天空之中哦,是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兆头,这是锦上添花的福气才能让他们聚集在一起哦。”

和《五佛》锅庄一样,《锦上添花》的唱词也常常重复上一句尾部的内容,通过不断重复的诵唱,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谱例5记录的旋律只为整首锅庄的第一段,后面的歌词内容根据同样的结构组织进行重复,大致内容可以概括为:

“尊敬的喇嘛身上都聚着哪三宝呢?袈裟、僧帽和权杖。

土司财主的身上都聚着哪三宝呢?貂皮、虎皮和豹皮。

慈祥的父母身上都聚着哪三宝呢?白色、红色和黑色。

威猛的小伙身上都聚着哪三宝呢?火枪、火石和烟袋。

美丽的姑娘身上都聚着哪三宝呢?珊瑚、玉石和珍珠。”

以上内容可使用相同的旋律和舞步进行重复,可见一首完整的锅庄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这和藏族其他地区的“果谐”表演是一致的。

《锦上添花》的旋律采用五声宫调式,曲式结构为十句式,以“4+2+4+2+4+2+4+2+4+2”的小节形式组合而成,其结构也可按照每“4+2”为一段,分成五段,这样每段分为上下两句。前四段之中上下句的旋律分别以模仿的手法进行,第五段的上下句则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少许的变化。这样的旋律句式工整,节拍律动更有规律可循,有利于舞步与音乐的协调配合。在《锦上添花》的旋律之中,各段上句的旋律风格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特征。上句都从羽音开始,向上发展至宫音处做长时值半终止,为衔接发展旋律,在宫音的最后半拍上做下波音装饰,然后跳进到长时值商音,这是旋律松、散、自由的具体表现。接下来以一拍一音的激进方式进行,直至解决至宫音后再接一个叹音,配以“呀”这一衬词,这是旋律后半部分“紧”的表现,特别是第四、第五段中的短长节奏:“弄卡·”增加了旋律节奏的紧凑感,一张一弛,显得十分有活力。下句中的两小节可以看做是第一句的尾声续写,因为第一句结束处的节奏较为紧凑,结束感没有得到强调。此外,这两個小节也可以起到调节紧张节奏中舞步统一性的作用。

鱼通锅庄的舞步和唱词一样,对应着分段:每段中旋律婉转、节奏舒缓的地方,舞步自然地减慢下来;遇到活泼的旋律和节奏,锅庄舞步则跟着紧凑起来,常带有一些附点与切分节奏的舞步,再加上一些跺脚击拍的方式,使鱼通锅庄表现得更为丰富。舞蹈的加入,增强了鱼通锅庄的表演性,也为鱼通民间音乐的传播奠定了群众基础。

鱼通民间音乐是鱼通人在生活、劳作、节庆、祈福等日常活动的素材之中进行集体创作后逐渐流传下来的。由于鱼通片区地处藏、羌、汉结合地段,鱼通民间音乐兼具藏羌特色,结构独特,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康藏地区特有的音乐语言与生动的艺术形象。研究、分析鱼通音乐对研究鱼通地区的历史、民俗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本文分析,可见鱼通民间音乐民族调式运用熟练且变化多样,旋律以平叙为主,流动自然;歌词结构常为偶数排列,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涵盖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有趣;舞蹈动作结合歌曲旋律,以集体锅庄为主,且歌且舞,达到消除劳作的疲劳以及慰藉心灵的作用。目前鱼通民间音乐包括山歌、酒曲和锅庄,主要通过传承人的方式进行继承和流传,在新一辈的鱼通人心中地位不高,能唱能跳完整演绎曲目的鱼通人更是越来越少。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人们正确认识、了解鱼通音乐及其背后的文化。

◎ 本篇责任编辑 张放

收稿日期:2018-12-18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康巴藏族民间歌舞艺术的调查与研究”(12YJA760035)。

作者简介:樊力菡(1981— ),女,硕士,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四川康定 6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