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07-17周延飞许立茹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周延飞 许立茹

摘    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具有世界影响力和辐射力。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们要科学地发掘,合理地选取,有效地创新。如何使春节文化内涵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与时代主题相融合?如何继承弘扬和振兴传统节日?已成为当代人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春节文化    传承    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凝聚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说:“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统节日是承载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作为百节之首的春节,在时代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下,虽历经了几千年的延续传承,但依旧是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华夏民族生活印记的一个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本源于祭祀,滥觞于上古岁末对于万物百祖的崇信。春节又称为“年”,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本意是各种庄家都丰收,农业色彩浓郁。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新时代背景下“年”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年”与“春节”分别代表了传统和现代的二元时间结构,不仅模塑着当下人们的节日生活,而且是制约人们对于节日空间感知和认识的重要元素。对于在城市中过年的人来说,现代社会组织及国家行政体系,弱化了传统节日组织结构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现代社会条件下各种关系的疏远和在空间上的分离造成了年文化的巨变。对于回到农村过年的人来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通行于城市的放假制度构成了支配其节日行为的时间权力。

1.社会文化空间的改变和消费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节日边缘化。具体体现为:(1)科技化使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受到消解。由于“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面临日益空洞化的趋势。现如今只能在乡村捕捉到一些“年”的影子,随着旧的年事年俗的退场或变形,春节除了继续坚守辞旧迎新、喜庆团聚的核心精神外,其他文化意蕴正被逐渐抽空。春节,再也不是母亲蒸的一锅热腾腾的白馍,枣花糕、汤圆、糕点等在内的年货或年食,都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出来,且随时隨地就可买到,已经失去那种期待或亲手制作的情感寄托和愉悦;春节,再也不是蹬着高凳贴手写的春联,城市人家关注的不是春联的美好寓意,而是打扫揭下来的麻烦。农村贴春联虽然较普遍,但大多是市场购买而来,内容雷同且缺乏个性,至于如何贴,则是用透明胶带代替熬上一锅面糊。微信红包代替放在枕头下的压岁钱,网络购代替传统的逛庙会……

(2)科学化使传统节日自然、神灵崇拜的意味被弱化。现如今,部分农村地区仍保留着较为普遍的春节祭祀活动(如送灶君、祭祖先等),已不再具有原来那种神秘感和敬畏感,“拜年”不再有庄重的仪式仪规,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参与这类活动是被动的,不拂长辈的意愿而已。其次是离家多年返乡过年的年轻人,已经对需要拜年问候的长辈变得陌生。

(3)城市化使传统节日依托的族亲乡邻等大院血缘、胡同地缘先赋性社会关系受到冲击。现代城市人家,被高楼大厦阻隔得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找不出合适的理由聚在一起,更谈不上加深认识。对于乡村人来说,出门就是串门,磨剪子戗菜刀,那种具有穿透力的吆喝响遍大街小巷。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推行,封闭式围墙逐渐拉远了族亲相邻出门见面的距离,原来的串门唠家常逐渐被微信群聊天、视频聊天等代替。虽然社区公共活动不断完善,但是以家族为核心的节日活动难以拉近楼上楼下“山高水远”的距离。

2.过“洋节”对传统节日构成冲击,其归根结底是消费文化的冲击和消解。每年12月25日,很多商家都会在商场门口装置一棵巨大的圣诞树,上面挂满琳琅满目的礼物盒子,孩子们等着心中慈祥的圣诞老爷爷骑着麋鹿送来想要的礼物……据调查,在我国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的人们,绝大多数并不了解基督教及其“洋节”的文化内涵,关于圣诞节的“文化记忆”更是少,人们对“洋节”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消费、狂欢和时尚的符号。平安夜,苹果被穿上时尚的衣裳,称为“平安果”,商家戴上白花花的胡子扮作“圣诞老人”,这种节日衍化为文化消费的商品,消费社会理念改变着节日文化内涵。因此,传统节日遭遇的不是来自“洋节日”等异域文化的冲击,而是消费主义对其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削弱。

这些现象导致大家觉得“年味淡了”“过年没有原来有意思了”,还出现了形式化的“找年”,恰恰是因为这些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发出了人们对春节习俗、对春节文化的需求和呼唤。纵观社会,事实正是如此,例如近年来出现的“春运潮”。尽管铁路部门一再加大运力,春节前的火车票仍然“一票难求”。骑摩托回家过年的返乡人成了每年媒体报道的新春元素,高速公路上因拥堵停留的车辆比比皆是。这种大规模回家过年的现象在世界节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本身就构成了春节的一种“新文化现象”。面对“春运”这种新文化现象,更加印证了年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

二、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举措

目前,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并没有解体,回家过年等仍有巨大的感召力,但精神内涵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仍未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正如传统文化需要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性转化,传统节日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架构要求。

对于节日的传承,势必要努力将流传几千年的节日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谱写出华夏的历史篇章,特别是中国人的春节。节日的传承根源在于必须坚守传统节日的本意,确保节日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再增鲜。比如春节,主要是突出欢乐氛围、合家团圆的主题;清明节,突出慎终追远,寄托哀思;重阳节,主要是登高祈福,感恩敬老……通过不同的主题,传统节日的本色更加突出,更具有传统文化气息。

创新节日,要求与时俱进、融入传统节日新的时代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兼收并蓄,在坚守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传承传统节日的同时,还应不断推陈出新,在传统节日中融入时代的新元素。比如今年春节,就要讲好故事展现新成就,倡导文明节俭过“廉”节,围绕精准扶贫送温暖,抵制不良风气促和谐……通过多元化的主题思想,确保传统节日更具时代特色,更富有时代气息。

实现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转化,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将春节文化创新与“非遗”文化密切结合。

第一,从“非遗”项目中提炼、设计出春节文化识别符号,并予以广泛推广。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将传统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内容产业中的重要源泉,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端信息技术,对节日中所包含的传统习俗、传统音乐、传统体育竞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戏剧舞蹈及传统技艺、民间美术等“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转化和设计应用,打造内容产业的中华元素的特色优势,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通过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带动版权产业、旅游业、消费性服务业及产品设计制造零售行业的发展。尤其可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进行深度研发并开展合作交流和产业对接,带动区位优势的整合。

第二,鼓励在春节文化中科学挖掘和展示“非遗”表演项目、游戏及传统手工艺品和玩具,发挥“非遗”的文化和经济功能。在各种春节文化活动中让“非遗”唱主角,以春节为契机,鼓励传承和创新,激活“非遗”节目,开发“非遗”商品,比如剪纸、蒸枣馍、“鱼饺”;各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要有针对性地向春节“非遗”项目倾斜,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项目开发得出来、传承得下去。

2.丰富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方式结合的民俗活动。

在营造文化氛围、完善符号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创新节日活动这一实践性的活动载体,既要具有传统节日内涵,又要適合当代生活方式。因此,要有“年味”,必须以传统年俗为模本,以年文化内涵为价值核心,重新创造出一些使古老习俗与现代生活彼此交融的年文化新元素。这种年文化元素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民情,必须是传统“年味”得以寄生与延续的并得到广大群众认可和喜爱的“载体”。比如,可以参照山西洪洞县移民,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组织“演员”,结合情景剧复原当时的故事情节。

3.动员全民参与,共创春节公众娱乐项目。

一是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坚持城乡文化互动相结合。传统的年俗,老百姓是“围着桌子打麻将、全家老少看春晚”,有的乡村甚至出现“夜来不闻鞭炮响,满村只有麻将声”的现象。为此,市委市政府本着政府搭台、城乡互动的指导思想,把以城市为中心的大型活动和乡镇农村的普及活动相结合,以欢乐城乡为平台,集中文艺会演。比如2019年推出的“千人歌唱祖国”快闪活动,不仅是为了唱响习近平新时代主旋律,歌颂伟大祖国,体现社区大融合、社区居民凝聚力的时刻,而且把每个城乡的最美精神面貌推向世界。

三、结语

从春节可以提炼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精神情感、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等多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恰恰就是新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精神资源。春节文化作为活态文化,只有在传承与创新中才能得到保护,不能仅靠文物展示和文字记录完成,而是要靠大家一起“游戏”来传承。所以,保护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能停留在“说”的层面、“理论”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做”的层面、“实践”的层面。只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都关注春节,参与春节活动,春节才能得到保护,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青玉.浅谈中华传统节日的社会现实意义——以春节为例[J].魅力中国,2010(01).

[2]齐易.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保护”与“提升、改造”孰是孰非?[J].文化遗产,2016(09).

[3]张聪莹.北京顺义区春节志[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4]梁勇.从节日文化的变迁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J].寻根,2010(2).

[5]徐晓兵.让“我们的节日”在发展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N].兰州日报,2018-06.

[6]春节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N].河北日报,2018-02-0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年”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KZC-04)。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