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虚为实:第三学段纪实作文的教学策略

2019-07-17叶亚敏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叶亚敏

【摘   要】针对纪实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在课堂上实施化虚为实的三大策略,能有效帮助教师改变教学现状。在习作命题上,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创设合理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动力;在习作素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解决素材转化过程中“食而不化”的问题;在习作过程上,教师可以勾连教材,明晰单元习作的序列,同时梳理文本,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秘妙,在发展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第三学段;纪实作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习作命题“虚浮”、习作素材“虚造”、习作过程“虚空”等现象。它们破坏了健康的习作生态,导致真实的生活感受被无情地消解,鲜活的感情被彻底扼杀。如何引导学生避虚就实,化虚为实?基于“人本”视角,为满足学生的纪实习作需求,笔者就第三学段纪实作文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思考。

一、习作命题:从“忽略”到“关注”

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习作多是命题作文。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写什么”“怎么写”上,长期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为何写?为谁写?学生常常无缘无故地开始写作。动机的缺失,导致学生认为习作就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除了教师批阅外,没有人会去读。习作造假成为必然,习作热情也必定减退。那么,教师如何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关注习作动机,进行习作命题?

(一)基于生活需求,创设情境

杜威有关“兴趣与训练的意义”的论述表明,要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就要让他们成为习作活动的参与者,让习作成为他们的需要。为纪实作文命题时,读者意识强的教师须关注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的实际需求,创设情境。如针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元习作“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这学期班里转来了新同学。请你写篇文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向他介绍自己或其他同学,让新同学快点记住你或你的同学。”又如针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习作“民风民俗”,教师不妨提出如下要求:“明星村推选开始了。请将你调查了解到的内容制成‘美篇。要求:(1)可写节日习俗,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2)运用课文中的方法介绍民俗特点。”

(二)基于情感需求,创设情境

为纪实作文命题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例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瞒着别人做某件事的经历(偷偷抱走小狗被母狗追赶;偷采莲子成落水狗;偷戴老花镜撞了墙;上课偷吃零食被老师抓了个现形……),都有与他人分享窘事这种独特体验的心理需求。下面的习作情境设计正是切中学生这一需求,针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元习作“童年趣事”,一场关于《童年“偷”着乐》的习作PK赛就此顺利拉开序幕:“本组课文真实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为此,班级开展‘我与作家大PK征集活动。赶快晒晒你的童年趣事,千万别‘偷着乐。”

总之,纪实作文命题既可利用真实情境,也可选用模拟情境,帮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找到潜在的读者,鼓励面对真实的读者,由“人为的制造”走向“为人而生成”。

二、习作素材:从“虚造”到“真实 ”

纪实作文容易出现同一素材到处硬搬,同一选材处处撞车而且“连环撞”的现象。这暴露了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没有对积累过程进行强调和指导,没有有效解决素材转化过程中“食而不化”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形成运用“真实素材”的意识,避免“无米、烂米”之炊。

(一)新闻引路,积累素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此“积累习作素材”。为此,教师要以“新闻”引路,通过观察、调查、访问、记录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启迪学生捕捉新闻线索。

如针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习作“民风民俗”,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访问,深入调查,比比谁的新闻多。一周体验结束后,学生的学习单上有了如下记录:“三月三团结‘春刮起最炫民族风,编彩带、对山歌、跳竹竿舞等”“10月1日‘稻香小镇大同开镰节,万谷飘香”“年关将至,农村人打年糕、做玉米粿、做豆腐等”“‘杀猪喽……搭把手!江湖小镇赵庄主喊你来品年猪宴”“大洋已发展香榧、树莓农产品基地,走向振兴之路”“太惊艳了!以前只出现在城市的文化墙,现在出现在村子里,‘乡土风秒变‘文艺范”……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感知就丰富、鲜活起来了。如果能真正从儿童的生活出发,纪实作文定会少些闭门造车,少些矫揉造作。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新闻联播节目,轮流当主持人。节目内容可以是“科技新闻”“农村风貌”“市场见闻”“校园之声”等。学生用三五句话,以日记形式记下所见所闻并分类保存。长此以往,他们自然养成了积累习作“真实素材”的良好习惯。

(二)发散思维,对接素材

有了可写的内容,学生就能自然地将其洒落在纸上吗?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存在积累了素材却无法与写作“对接”的困难,需要教师进一步“有效疏通”。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元习作要求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笔者先设计导学单,让学生预习,以了解学生积累的素材来源以及学生最真实的思维状况。收集导学单后进行归类,可以发现写父母富有爱心的有一大堆。学生选择习作内容时还是受到了限制。于是笔者改变教学方案,由“找找身边人物身上的鲜明特点”改为“想特点,去找身邊相应的人”。学生就会注意巧选料,提高对众多素材合理取舍的水平。从“爱哭猫、臭美”想到“夜猫子、捣蛋鬼”,再想到“馋猫、马大哈”,进而想到“笑话林、乡间达人”等,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信息,丰富写作对象,关注的人物从学校拓展到家庭、老乡、邻居等,不断拓展素材的选择空间。习作改变形式后,学生的思维发散了,他们不断盘活生活积累,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生活资源库”。

三、习作过程:从“要求”到“经历”

关注过程,结果自来。传统的习作教学功利化现象严重,过程容易被忽略,对习作所需的知识、方法缺少关注。对此,教师可以勾连教材中相关的单元主题习作和课文,让学生进行习作知识学习,推动他们不断成长、发展。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为例谈谈如何操作。

(一)勾连教材,明晰习作序列

不管是纪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教材多次提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这一习作要求。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慢慢地就会对其“熟视无睹”,没有从课程的高度去解读教材的编排体系,不能合理准确地定位单元习作。教师须明确教材在课程中的位置,明晰不同年段、不同单元习作的具体要求,引领习作过程。

人教版3~6年级教材中设置了4次人物主题单元习作。在内容的安排上,每一次习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构筑了一条清晰的、不断向前延伸的写人习作路线:从三年级上册习作二“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到四年级下册习作七“用具体事例写人的精神风貌”,再到五年级下册习作七“运用课文中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最后到六年级上册习作五“灵活运用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习作要求由浅入深,呈阶梯式递进,体现习作顺序的必然性和不可变更性。其中五年级下册习作七“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在内容安排与习作要求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六年级上册人物主题的单元习作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有序性这一习作编排特点,让学生的习作经验不断累加,让习作内容在一次次练习中逐步完整而具体,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梳理文本,领悟范文秘妙

人教版的课文兼任学生写作范文的角色。领悟文中精准的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展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发现,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运用连续动作刻画小嘎子的顽皮、机敏;《“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性格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利用素描般的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守财奴的特点;《刷子李》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情节安排的“一波三折”,抓住“果然、居然、竟然、忽然”这条线索,充分展现谋篇布局上的匠心;《金钱的魔力》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式,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刻画小市民金钱至上的丑态。学生进行单元习作时,可迁移以上写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纪实作文教学要摒弃浮华的表象、虚假的热闹,扎扎实实地推进,在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子房.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8(Z3).

[3]尹逊才.“学作文是为了用”——张志公的写作教学观及启示[J].小学语文教学,2018(11).

[4]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杜友锦.从“为了写作”到“通过写作”[J].人民教育,2017(23).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洋溪小学   311607)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