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2019-07-17邹明洋曾玉蓉唐润辉王乐富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瘤体后处理准确度

邹明洋,曾玉蓉,唐润辉,王乐富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惠州 516001)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由于受到较大压力后而形成的瘤状突出,属神经外科多发疾病,当其产生破裂时可引起脑内血肿、蛛网膜下隙出血等,病死率高达30%~40%[1]。由于颅内动脉瘤具有突发性和隐匿性特点,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寻找一种灵敏的早期诊断方法对指导临床采取及时科学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虽诊断准确度高,但其属于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在出血6 h内实施检查可引发二次出血,风险性较大,且检查费用高[2]。随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发展,1.5 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逐渐被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治中,临床研究指出,两者均具有无创、费用低、检查时间短、图像质量较高等特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3-4]。本研究选取96例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采取1.5T MRA与64排螺旋CTA检查,旨在分析对比两者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如下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96例临床疑似动脉瘤且临床CTA与MRA影像资料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不足70岁,排除合并颅内感染、动静脉畸形、脑外伤、肝肾功能不全、脑梗死、心源性休克、幽闭恐惧症及对碘造影剂过敏者,其中男42例,女54例;年龄26~69岁,平均(41.48±6.30)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颅脑64排螺旋CTA与1.5T MRA检查,(1)64排螺旋CTA检查方法:在检查前常规采取碘过敏试验,排除检查禁忌症;选用美国GE提供的light speed 64排128层螺旋CT机实施检查,以高压注射器团注碘帕醇造影剂(370 mgI/ml)25~30 mL,注射速度为5 ml/s左右,而后注射30 ml生理盐水,选择于造影剂的达峰时间实施扫描,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层间距为1 mm,层厚为1 mm,螺距为0.375;扫描范围由颈动脉分叉位置到颅顶;在扫描完成后,将所得容积数据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采取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图像后处理。(2)1.5T MRA检查方法:选用荷兰飞利浦1.5T Achieva磁共振成像仪实施检查,先行常规平扫自旋回波序列T1WI横轴位、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横轴位扫描;应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其扫描范围由枕骨大孔下缘到颅顶,且扫描线与前后联合连线平行,在扫描完成后,将所得图像数据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3)图像评价:所得影像学结果由医院3名影像学医师(5年以上临床经验)实施分析,观察动脉瘤形态、部位、与周围结构关系等情况,并测定其径线,当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解决。

1.3 观察指标

(1)以手术或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定位诊断情况;(2)对比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3)对比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4)对比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不同瘤体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定位诊断情况

经手术或DSA检查结果显示,96例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确诊为颅内动脉瘤72例(均属单发动脉瘤),其中椎基底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后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4例,颈内动脉21例,后交通动脉19例,前交通动脉18例。以手术或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瘤颈、瘤体与其间关系显示情况优于1.5T MRA,且有助于清晰显示4~5级脑动脉分支情况。见表1及图1-2。

表1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定位诊断情况比较(n=72)

图1 患者,女,48岁,经1.5T MRA检查提示为前交通动脉瘤

图2 患者,男54岁,经64排螺旋CTA检查提示为
右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

2.2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比较

2.3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不同瘤体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

64排螺旋CTA对瘤体大小<3 mm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较1.5T MRA高(P<0.05);两组诊断方法对瘤体大小在3 mm及以上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不同瘤体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n(%)

注:“-”表示以确切概率法计算,无χ2值

2.4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结果 见表4。

表4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结果比较(n=96

2.5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

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1.5T MRA(P<0.05);两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比较(n=96)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和动脉内膜发育不良、动脉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结缔组织病、血管炎等因素有关,易造成多种并发症,致残及致死率高,预后差[5]。采取早期诊断并予以及时治疗对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DSA为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诊断准确度高,但临床实践发现,采用DSA存在较多弊端:如,属于有创检查,可能存在诱发再出血的不良风险;辐射量和对比剂用量均较大,虽血管显示较好,但对附近结构显示效果较差,且有血栓脱落、导管损伤瘤体与动脉内膜等风险;对医师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难以于基层医院推广[6-7]。

随影像学诊断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发展,1.5T MRA、64排螺旋CTA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显示出了无创、操作简单、省时等优点。其中1.5T MRA检查时不需注射对比剂,临床操作较简单,成像效果不会受颅骨影响,可清晰显示患者颅内病灶,测定动脉瘤大小与其同载瘤动脉关系,即便存在血栓形成也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情况,且可反映血流速度,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8]。但采用MRA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由于颅内动脉瘤附壁血栓内铁血黄素水平存在差异,信号可呈现为低、等或高信号,不同形态、大小瘤体血流异常流动也会对信号表现造成不同影响,难以清晰显示直径≤3 mm瘤体,易出现漏诊情况;空间分辨率低,对血管精确度显示效果不佳,且三维结构显示情况较差[9-10]。64排螺旋CTA可通过一次扫描得到扫描范围内的容积数据,经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获得脑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清晰完整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并能由任意角度进行旋转,进而对动脉病变实施定位、定性分析,提高临床诊断敏感度;同时,其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大小、形态、有无钙化、与周围毗邻关系等情况,且对周围血管情况和血管解剖评价中也有着重要作用[11-12]。

本研究显示,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者对动脉瘤径线的评定较接近。本研究显示,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瘤颈、瘤体与其间关系显示情况优于1.5T MRA,且有助于4~5级清晰显示脑动脉分支情况,同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及对瘤体大小<3 mm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均高于1.5T MRA(P<0.05)。提示与1.5 T磁共振血管成像相比,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力更高。分析其原因与CTA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较高,可清晰显示动脉血管和周围组织间密度差异,显示瘤体轮廓与动脉瘤同载瘤动脉间关系,进而为动脉瘤检出及定位提供可靠依据有关。

综上,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诊断价值,且其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效力更高。

猜你喜欢

瘤体后处理准确度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幕墙用挂件安装准确度控制技术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一款基于18位ADC的高准确度三相标准表的设计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