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贵典雅的艺术之美
——紫砂壶“凤鸣提梁”创作谈

2019-07-17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凤凰紫砂壶传统

黄 飞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产于宜兴,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而为人所熟知,被人们赋予“茶具之王”的美誉,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于明清,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始终长盛不衰,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为人们的生活锦上添花。发展至今,更是成为艺术类市场炙手可热的藏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大放异彩。紫砂壶不仅具有独特的实用性,还给人以优美的视觉感,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元素融合于一体,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触动每个人的心灵。

1、紫砂壶“凤鸣提梁”的创意与造型特色

造型是一把壶的基础,是一把壶作为艺术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唯有形神兼备的造型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打动人心,带给人感官上的享受。紫砂壶造型题材丰富,自然中的花草虫鸟、生活中触动人心的小事、历史上经典的人物或故事,都能成为紫砂壶创作的题材,经过形象或抽象的艺术提梁呈现出来,给人以美妙的视觉观感。紫砂壶“凤鸣提梁”以传说中的凤为创作题材,“凤”又称“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四灵之一,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发展,经过人们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提炼,“凤”成为一个古老的图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自古以来,以凤为题材的紫砂作品数不胜数,然而,每一把紫砂壶都凝结着艺人的智慧和个性,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此壶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还原凤的神韵,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开拓创新。纵观整壶,作品以圆器为基本形制,流畅柔和的线条勾勒出饱满圆润的形体,身筒呈扁圆形,重心沉稳,鼓腹饱满,极显端庄大气;壶底以三个鼎足撑起壶身,沿袭古代三足鼎的式样,鼎作为古代礼器,是权力的象征,此壶沿用鼎式,彰显了厚重的历史气息,给人以古朴感,气势浑厚,不过此处的鼎足又有别于传统,鼎足自然向外卷起灵动的弧度,端庄优雅、小巧玲珑,如同凤凰的足部;壶盖为压盖,盖面盈起自然的弧度,通转流畅,与壶口严丝合缝,形成饱满的张力。盖面微微凸起于壶身,由上而下俯视,与壶身肩部的线条及壶颈外周圈线,形成自然而然的同心圆,极具形式美和层次美;壶钮宛如凤凰灵动的尾巴,自然卷翘、生动可爱、意趣十足;壶流从壶身匀势而起,模仿凤凰的脖颈和头部设计而成,由粗及细,转折过渡自然,流口小巧、饰有冠羽,将脖颈的挺拔优雅和头部的灵巧高贵皆表现得淋漓尽致;提梁在壶身上空划过自然流畅的弧度,宛若凤凰展翅而起的羽翼,线条舒展优雅,提梁上翘起一灵动的小飞,恍若卷起的细小羽毛,提梁形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并且提梁所形成的虚空间与饱满的壶身中和,平添了几分飘逸之感。整壶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结构精巧、比例协调,细节表现精致、浑然天成,将凤凰高贵、典雅的姿态通过精湛的工艺尽情地演绎出来,既写实又写意,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呈现出丰润饱满、灵动含蓄、动静相宜、虚实结合的艺术特征,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效果,升华了整壶的艺术境界。此外,作品选用优质原矿段泥制成,质感细腻、色泽淡雅,渲染出清高典雅的气质,契合了作品“凤”的主题。

《凤鸣提梁》

2、紫砂壶“凤鸣提梁”的独特文化寓意

紫砂壶包罗万象,每把壶都有其独特的内涵,紫砂壶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即便是创新,也是以传统为基石,可以说,现代壶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延伸,这也是紫砂壶创作永恒不变的要求。凤被称为“百鸟之王”,《山海经》中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可见,在人们心中,凤是吉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风、龟和麒麟被人们并称为四灵,它们都以其美好而特殊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崇拜。凤凰代表美好的女性,汉代,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曾写下《凤求凰》的古琴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凤凰有吉祥如意的积极含义,人们设计制作印有凤凰的布帛、凤钗等随身携带或赠送给重要的人,传递吉祥美好的祝福;凤还是一个尊贵的象征,能称得上“凤”的人必定是一些真正德高望重的人物,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孔子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赋予“凤”这一尊称的人,此尊称对孔子的品格及其在文化方面的贡献给予了极高赞誉。和龙一样,凤凰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至当代,它更是衍伸出“华贵、伟岸、进取、太平”的象征意义,寄托着人们对中国发展的希望,给人以积极的精神力量。

3、总结

紫砂壶“凤鸣提梁”通过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凤”的呈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开拓创新,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等多种文化内涵,把握了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之建立深刻的联结,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位,既继承了传统,又满足了现代人的需要,触及人们心理,使其具有时代特色,达到以壶明志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凤凰紫砂壶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凤凰飞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凤凰精选TOP10
无声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