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听雨观景盆”的艺术简析

2019-07-17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观景紫砂陶陶刻

冯 伟

紫砂壶陶刻技艺是一种要注重形式、内容、技法、技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紫砂陶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优秀的紫砂陶刻肯定包含以下几个元素即: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人格气质、设计布局;这表现在紫砂壶的陶刻艺术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意蕴的展示,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灵魂共振,这就是优秀的紫砂陶刻艺术所带来的东西。

明末清初,随着散茶的风行天下,紫砂壶作为适宜的茶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明清两代,正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兴盛的时代,紫砂陶刻的出现为这些喜爱紫砂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窗口,给予他们追求书法绘画艺术的同时还能拥有镌刻的艺术趣味,随着紫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快就吸引了书画家、金石篆刻家的目光,也由此迎来了紫砂历史上第一次发展的高峰。题诗作画,镌于壶上,自此成为了紫砂风格独特,广泛流传的标志,“字以壶传壶随字贵”的传说也自此而始。

相对于明清时期,近代紫砂陶刻的发展要更加绚烂多姿,由于传统文人士子的社会身份同制作紫砂的艺人工匠有着巨大的鸿沟,传统紫砂陶刻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无法同近现代相提并论,再加上古时泥料炼制技术,烧制技术的天然限制,精细繁复的紫砂陶刻精品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对于当代紫砂陶刻装饰来说,其一方面解除了传统文人以及工匠视野的局限性,在原料、工艺、烧制等方面都具有着过去无可比拟的优势,层出不穷的紫砂陶刻作品也就不以为奇了,作品“听雨观景盆”就是在眼前这一环境下诞生的。

作品“听雨观景盆”的外形通过多次的改良设计,凭借多年的制作经验,对花盆的形体做了优化,合理的分布上下的高度以及六个面的宽度,融入了较多心思去设计整体的布局以及后续的刻画。采用了经典的书画结合的方式,盆口处理、底部的玄门都设置成较为古典,兼具实用及品位,尤其是底部的轮廓借鉴了明式家具的造型样式,方中藏圆,圆中带方;以四面六书,分别描述了四时之景,两面刻画,听雨观景,书画结合,让人品味万千。

这件作品的主题便在于凭借书画之间的联系搭配,让人深切感受到自然的律动,字形优美,不同的面根据字体大小疏密间隔,轻重顿挫富有变化,让书法与词句搭配的更为融洽。刻绘的杨柳白鹭气势顺畅,生机盎然。追求一种安宁祥和,内蕴笔锋力度,讲究形式与韵律的结合,画面无声胜有声,刀笔铺就,从容亦然。

紫砂陶刻首先是意境驱动的一种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刻画上奇词妙语,风景如画就是优秀的作品,而是通过合理的意境布局,抒发主题,匡扶情感,立意深远的思维创造,“听雨观景”似动实静,四时的变化是亘古不变的天理循环,借用合适的笔墨,让人在清净中遍尝清净的美景,自然的胸怀尽寓其中,既是创造者视野的呈现,也是观赏者思想的延伸。

除此之外,在眼前这件作品上,除了书画的和谐搭配,还要注重整个花盆造型的走势,材质本身的颜色性质以及块面之间的转折,丰富的陶刻内容可以展现出足够的个性,但倘若转折无法衔接,则会造成整体性的崩坏,个性的突出,仍需稳重的布局作为基础,尊重造型本身的气质,让淳朴的气息自然而然。

紫砂陶刻作品也许最初仅仅是紫砂壶上的装饰手段,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其越来越展现出一种独立性,能够通过不同的刻绘将创作者的情感铺陈开来,给作品带来统一的艺术效果,事半功倍却又巧夺天工。其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深切融合,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感动人心,一件有深度的陶刻作品,必然工艺俱佳,是形象与内涵完美结合的产物,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带给人深刻的艺术享受进而产生精神共鸣,而随着当代紫砂陶刻的发展,这样真正能够折射出紫砂无限魅力的作品必将不断涌现。

《听雨观景盆》冯 伟

猜你喜欢

观景紫砂陶陶刻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麓湖春天观景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浅析紫砂陶刻中的书画艺术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