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活动情境,积累操作经验
2019-07-17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尹美霞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 尹美霞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立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实现学生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到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的转化,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充分体现学与做的结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中,巧妙运用“操作中学”的科学探究思想,满足了儿童“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取得了理想效果。
一、创设探究情境:让儿童“愤悱”欲试
1.情境一:故事中感知体积变化
师(乌鸦喝水的教学动画):听了以后有什么启发?
生:乌鸦在瓶中放入石子,水面就升高了,说明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师: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一些物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看边交流。
师: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师:你能求出这两类物体的体积吗?规则物体分别怎么求它的体积?那不规则物体呢?你能向大家介绍几种测量体积的方法吗?
【反思】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体验两种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找相似点,进行分类,自然有效地认识了规则和不规则的区别,接着在交流各种求体积的方法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两种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2.情境二:“小小设计师”激发探究欲望
师:那这些不规则的物体又怎么来测量它的体积呢?你能从刚才的不规则物体中选择两种,设计出测量它们体积的操作方案吗?(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反思】创设“小小设计师”这个活动情境,符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将多种教学意图巧妙地结合其中,显得自然而富有意义。让学生自己先设计测量方案,再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逐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方案到底是否可行呢?此时学生已达到“愤悱”欲试的状态,进而有了主动探究,亲自动手操作来验证的情感需求。可以说这一设计和安排,达到了“一箭多雕”之功效。
二、铺设动手舞台:让儿童探“法”取证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间接甚至是抽象知识时,我们必须考虑孩子的生活经验,必须考虑孩子的学习的心理特点,直观形象、动手体验感悟,对于学生的学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学生能准确把握测量的要求,特别是在学生操作时容易看错数据或数据不够准确。怎么来突破这一难点?运用“做中学”探究体验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片段:自主测量土豆和铁块的体积。
师:通过设计方案,认为土豆和铁块能放到水中来测出体积,老师已经给每一小组提供了土豆和铁块,下面就自己动手来证明吧!
给出活动要求……学生亲自探索研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方法,最后汇报交流。
【反思】数学学习最需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思维的建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关注结果。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观点,再来想办法验证,在此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动手中动脑,动脑中动手。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了解到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一结论的获得,让学生感到自己努力的价值,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方法的取得,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提供必要的探究材料,营造宽松的研究、讨论氛围,让学生数学思维神采飞扬,个性得到尊重。
三、丰富个性空间:让儿童“渔”得其乐
片段:发现规律,授之以“渔”。
师:下面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了一个已知质量的铁块(93克),用同样的方法测量铁块的体积。
师:展示学生实验记录单。
体积(立方厘米) 质量(克) 质量与体积的____________比值__铁块一__铁块二
师: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出示:不同金属,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师:质量与体积的比,水就是1,金属质量与体积的比大于1,所以在水里就沉下去;质量与体积的比小于1,就浮在水面上。
师:(出示活动三)你能根据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只要称一下重量,就能求出体积,或者知道体积,就能求出质量吗?
学生通过计算,汇报结果。
【反思】学会不是最终目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会学数学,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生在探索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时,教师适时引申出了其他金属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这时让学生来探讨各种金属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差异,进一步认识物体比重的规律,学生经历这种“操作中学习”的探究过程,对学生理解数学、会学数学起到关键作用。最后分别求出铜的质量和黄金的体积,深层次理解了物体的比重在数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后续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不是每个知识都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探究,思考验证,感悟交流的过程。对儿童学习来讲,提供探究学习的“动手——思维提炼和交流”的平台,是其数学思维走向辩证、理性和成熟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的立足点不是教孩子学会数学,而是让孩子会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