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研究(上)
——双簧乐器的东渐与西渐

2019-07-17周菁葆

音乐文化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苏尔洛斯乐器

周菁葆

内容提要:关于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深入研究。复合簧管乐器在我国一般被称为“唢呐”,目前学术界只了解唢呐是从波斯阿拉伯传入的,但是,究竟双簧乐器是在什么地方产生的,又是通过何种途径传入中国的,目前还没有研究。双簧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之后传入埃及,然后传入希腊、阿拉伯。我们现在看见的唢呐,是在波斯发育完成的。伴随着丝绸之路东渐于南亚、中亚、东南亚和东北亚。

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双簧乐器

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语中意为“两条河之间的地方”,即指注入波斯湾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包括今天的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穿过高原峡谷和丘陵台地,在巴格达和拉马迪附近携手相会。

这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摇篮。在距今上万年的石器时代,两河上游的山洞中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在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居民——乌博安人。继他们之后,一支名叫苏美尔的民族进入这里,承续远溯洪荒的蒙昧根基,进入了最初的文明。苏美尔人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古老的居民之一。

苏美尔人和埃及人不同,他们不是在统一政权治理下的团结民族,而是形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城邦,由自己的地方长官管辖。这些城邦最主要的有乌尔、乌鲁克、基什、拉格什、拉尔萨、埃利都和乌玛等。这个阶段享有盛名的君主是乌尔的长官,他吞并了一些较弱的城邦,于公元前2600年建立了乌尔第一王朝。第一王朝时期,文化发达,影响遍及整个两河流域。

在乌尔、基什和尼姆鲁德的遗址发掘中大量出土而保存下来的乐器具有特殊的资料价值。遗憾的是,美索不达米亚乐器不如埃及保存得好。在埃及,即使是由非耐久材料——如木材、纤维织品和莎草纸——所制物品在沙漠干燥的沙层和密封不透气的墓室里都得以保存。两河流域湿润的泥土则使那些为制作乐器所优先使用的木料和竹管以及充作鼓膜用的兽皮和制作琴弦的羊肠等都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腐朽或化为乌有。大批显示音乐表演的图像堪称研究美索不达米亚音乐文化最重要的资料。自公元前4000年以来,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保存下了音乐表演的图像,几乎涉及所有造型艺术的门类和品种。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把管乐器称作Gi,泛指气鸣乐器。Gis这个词指木制管乐器。乌尔国王墓葬群发掘出土的乐器堪称乐器学方面最引起轰动的考古发现。该处所发现的虽然并不是美索不达米亚音乐文化最早的乐器,但也许可说是原来保存下来的公元前三千年的最重要的乐器。在这些墓葬中发现了九架里拉琴的残余,其中五架可以修复,此外还有竖琴、吹奏乐器和鼓。尤其是弦鸣乐器竟使人感到有如此的完美程度,不得不令人推测这些乐器业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弦鸣乐器在苏美尔音乐文化中起有首要作用。相关证据表明也存在某些类型的气鸣乐器、膜鸣乐器和体鸣乐器。在乌尔国王墓葬群出土了带有指孔的银质管状残件,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双簧管类型的吹奏乐器,它的形状与苏美尔国王乌尔纳穆墓碑背面所描绘的一样。在苏美尔的原始资料中也可以证实有两支双簧吹奏乐器。例如,一块出自哈法吉的迈西利姆时期的石柱残件显示有一名蓄须吹奏两支双簧乐器手的形象。①

公元前一千年后不久,好战的亚述侵略者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他们是巴比伦的继承人;但是他们的艺术却是用来歌颂自己的国王,歌颂他们的狩猎技能和军事上的胜利,而不是用来膜拜上帝的。我们有许多自亚述纳西拔二世(公元前883年至前859年)至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的,特别是从公元前9世纪至前7世纪的艺术作品。亚述纳西拔二世是第一个到达地中海的亚述国王,他在新首都尼姆鲁德的东南宫殿中所藏的从西方掠夺来的战利品中有一只象牙盒子,上面刻着一些女乐师的图像。(图1)

图1 亚述王国时期象牙盒上雕刻的双簧乐器与手鼓的图像,公元前9世纪—7世纪

根据R.D.巴尼特的解释,它的边缘刻有“腓尼基字母和阿拉米字母”,两个乐师正在演奏手鼓和双簧管类型的吹奏乐器,在她们身后,还有两个乐师在演奏轮廓分明的长方形乐器,可能是一种齐特琴。②

美索不达米亚造型艺术中另一与音乐有关的图像——主要在亚述时代的浮雕上——军乐中演奏气鸣乐器。在亚述王朝时期的镀金制杯上出现了两支双簧管乐器,此外还有竖琴、鼓和长颈琵琶,显然是一种军乐队的形式,因为图上方有许多手持盾牌的士兵。(图2)

图2 亚述王朝时期的镀金制杯上乐器图中的双簧乐器,公元前7世纪

虽然这个镀金制杯是公元前7世纪的文物,但是,从制作工艺和雕刻的乐器图像来看,这些乐器是美索不达米亚经常使用的,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乌尔国王墓葬群发掘出土的乐器中有非常精美的竖琴,是公元前3000年最重要的乐器,那么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的Gis这个木制管乐器,应该就是我们在镀金制杯上看到的双簧管吹奏乐器。

所以,德国著名的音乐史家萨克斯在其《乐器史》中说道:“我们可以认为oboe(即双簧乐器——笔者)是在闪族世界被创造出来的,这可以从它的美索不达米亚名字来证实。”③

二、埃及的双簧乐器

埃及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人就定居于尼罗河流域。自公元前四千年纪中叶,埃及进入奴隶社会,形成上下两个王国。大约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埃及,建立了第一王朝。第一、第二王朝(公元前3000—前2700年),称早期王朝时期。第三至第八王朝(公元前2700—前2200年)为古王国时期。从第四王朝法老齐阿普斯起,开始建造金字塔,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第九至第十七王朝(公元前2200—前1584年)为中王国时期,奴隶制得到发展。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584—前1017年)为新王国时期。

古代埃及人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创立了象形文字以及用一些会意与形声的方法组合而成的埃及文字。在古代埃及文化中,最早的歌谣,约产生于公元前四千年纪末叶,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艺术。在埃及第十八朝的埃尔·开布地方的帕赫里墓壁上就刻有公元前16世纪的歌谣。此外,壁画中还有用乐器伴奏唱情歌的描绘。埃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亡灵书》。它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祷文殿诗、颂补诗和歌谣等。对尼罗河的赞颂是埃及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古代埃及美术中,浮雕和壁画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后来发展这些美术体裁的基本原则,正是从这样的浮雕与壁画上探讨出来的。浮雕与壁画,对于古代埃及王国的文化史来说,是极有价值的文献。我们可以从浮雕与壁画中描绘的乐器,看出古代埃及音乐发展的概况。④

(一)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700—前2200年)

在古埃及美术中,浮雕和壁画的处理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经常用来装饰陵墓内部或建筑物的墙壁。在构图上,通常釆用横带状的排列,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画面的排列井然有序,追求平面的效果,而不重视透视关系;人物比例的大小取决于其社会地位的尊卑而不说明他们离观众的远近;象形文字与图像并用,文字既能装饰图像,又是记载历史事件的文献。由于这些共同的特点,埃及的浮雕和壁画成为不可截然分开的艺术门类。

正面律体现在浮雕和壁画中,使其艺术形象不同于纯视觉、纯自然的表现。古埃及的艺术家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所以,姿势不仅仅是传统,而且是经过反复推敲逐渐完善起来的表现手段,它把最典型的东西集中体现在一个单一形象中。因此,眼神以及前额、鼻子、下巴的线条和披向后面的浓密的头发都表现得很完整。离观众稍远的一条腿伸向前方,通常是左腿。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其大腿和整个臀部的结构都依照正面律描绘成侧面,正面的图像极为罕见。人物是在向右或向左移动,而不是向着观众走出墙面。这种姿势很快就变成表现人物的“标准”法则。⑤

通过上述的描绘,我们来看古埃及王国时期的一幅有关乐器的浮雕,(图3)左面是一个正在演奏长颈琵琶的男子形象,完全是一种侧面形式的正面律描绘。右边则是一位演奏两支双簧管乐器,演奏者是一位女性,也是一种侧面的形象。通过浮雕画面的比较,我们认为正是古埃及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演奏的乐器自然是古代埃及王国时期的乐器。这里演奏的两支双簧管乐器叫作“祖玛拉”,后来亚述这种乐器与此基本相似。从壁画的描绘来看,此乐器有四个指孔,长50—70 厘米,是妇女们经常演奏的乐器。

图3 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双簧乐器与弹拨乐器,公元前2700—2200年

在萨卡拉墓葬群的南谢夫特卡墓出土有一幅乐舞图,为第五王朝(公元前2563—2423年)之物。图像分三层,中间一层为一小乐队,由一名演奏奈伊者、一名吹双簧管者、一名奏竖箜篌者和另四名作同样手势的乐师组成。在这四人中,至少有一人看来在唱歌。

这幅收藏在开罗博物馆的图像,描绘了古王国时期的由两根同样长和对等钻孔的管子装配成的双簧管,与现今民族音乐中的相应乐器祖马拉(Zumarah)——流行于埃及和伊拉克的一种双簧管完全一致。指法和演奏姿势也与现代的音乐实践相符。埃及古王国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双簧管等具有特色的吹奏乐器构成了埃及音乐的“古典”时期,使人了解到该时期的乐器和法老音乐生活的基本状况。⑥

(二)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4—前1362年)

在埃拉马纳发掘的艾依墓中(公元前1379—前1362年),发现皇宫的每一个房间都有音乐象征。有双簧乐器,在底比斯壁画(第十八朝代)中,描绘有原始的宴会场面,其中有两种“哈卜”以及祖马拉(Zumarah)乐器。在萨卡拉发掘的哈敏墓中(第十九朝代),描绘有生动活泼的舞蹈场面。在贵族尼塔姆陵墓中,表现了奏乐歌舞的场面。乐女们盛装打扮,戴着宝石的项链、手镯和其他装饰品,穿着多褶的华服,头上是蓬松的卷发。一个乐女正在吹双簧管乐器祖马拉(Zumarah),其他人击掌和拍。两个裸体的舞女正随着祖马拉声翩翩起舞,动作柔和而轻快。她们一边舞蹈一边还打着拍子。除了眼睛以外,舞女的全身完全是以侧面来表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正面律程式。(图4)四个乐女姿势自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两个乐女的面部和身体完全是用正面来表现的,埃及艺术家在这里第一次表现了有两只眼睛的正面角度。在她们头上的墙面处,刻着舞乐的歌词《香甜之花》。⑦

图4 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双簧乐器(公元前1500—1341年)

三、希腊的双簧乐器

希腊,是由一片星罗棋布的岛屿和半岛组成的。这片岛屿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在地理位置上处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亚洲的小亚细亚地区(今土耳其的亚洲部分)之间,包括克里特岛、基克拉泽斯群岛、希腊本土的伯罗奔尼撒和小亚细亚西岸地区。爱琴文明辐射整个爱琴海地区,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世界。但是,这一文化世界并非独立绝缘地发展的。正如其地理位置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辐辏的中心,其文化和居民亦兼具三大洲的特色,尤其是与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在文化和人种上的交流往返异常频繁,并与后两者形成鼎足为三的局势。

种种迹象表明,在希腊这片土地上创造最早爱琴文明的民族,并不是日后的希腊人。这些民族是从亚洲的近东地区迁徙而来的,其族源不易确定,但显然不是印欧人种。大约公元前12世纪左右,有一支称作“多立安人”的印欧蛮族,由于受到色雷斯人的压力,为寻求牧场和土地,向巴尔干半岛内侧和伯罗奔尼撒迁徙而来。他们与当地的原始居民逐渐融合成为希腊人。作为古国文明的希腊,它绝不是欧洲自然生长的产物。追溯它的远古起源,可以从克里特岛或古代东方文化遗产中去探寻。希腊古风时期的艺术规范,有许多方面是与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艺术规范有联系的。⑧

希腊人把双簧管乐器叫作“阿夫洛斯管”,在希腊出土的陶器上经常有阿夫洛斯管演奏图像。在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4世纪末的希腊红绘风格陶器上,我们可以看见有阿夫洛斯管的乐器。比如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希腊欧菲罗尼奥斯彩绘的酒器上,就有一位演奏阿夫洛斯管乐器的裸体艺伎(图5),考古研究这个酒器是公元6世纪的文物。

图5 希腊的阿夫洛斯管,公元前5世纪

《路得维希宝座浮雕》(约作于公元前470—前460年),原来镶嵌在罗马皇帝路得维希的御座的背面和左右两侧。左右两侧两块浮雕的面积是相同的(高0.84米)。左侧雕刻着一个焚香的妇女,右侧雕刻着一个吹阿夫洛斯管的裸体妇女。(图6)这些浮雕表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虽然都是浅浮雕,但女性人体的真实感很强。尤其是《阿芙罗狄特的诞生》与吹阿夫洛斯管的裸体妇女表现得更为突出。⑨

图6 阿夫洛斯管吹奏者正在为跳舞的姑娘伴奏

在希腊神话故事的插图中也有许多演奏阿夫洛斯管的图像。比如:描绘与狄奥尼西奥斯相关的舞蹈,是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阿夫洛斯管吹奏者正在为跳舞的姑娘伴奏。(图7)

另外一个吹阿夫洛斯管的青年,正在为一位贵族在演奏,此人斜躺着,沉溺于酒和音乐声中。他把手置于脑后,听得如痴如醉一般。(图8)⑩

图7 希腊阿夫洛斯管为舞蹈伴奏

图8 希腊阿夫洛斯管演奏图

希腊神话认为音乐起源于神并称阿波罗、安菲翁和奥菲欧等神和半神为音乐发明者和最早的音乐实践者。从远古时代起,音乐就是宗教仪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里尔琴是崇拜阿波罗的仪式所用的乐器,崇拜狄奥尼索斯的仪式则用阿夫洛斯管。两件乐器可能都是从小亚细亚传入希腊。阿夫洛斯管是双簧的乐器,往往有一对管子,声音尖锐刺耳,穿透力强,用在歌唱某种特定诗歌(酒神赞歌)、膜拜狄奥尼索斯时;据说希腊戏剧便是由这种诗歌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古典时期的伟大戏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合唱及其他音乐部分都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或与阿夫洛斯管的声音轮流出现。

早自公元前6世纪起,阿夫洛斯管就单独用作独奏乐器。有一份资料叙述公元前586年在波锡奥斯比赛会上举行的音乐节或音乐比赛,在会上萨卡达斯演奏了一首阿夫洛斯管乐曲《波锡奥斯的诺莫斯》。它叙述阿波罗与巨蛇皮松搏斗过程的一个个阶段。公元前5世纪之后阿夫洛斯管的演奏比赛日益流行,器乐节、声乐节也日见其多。随着器乐的趋向独立,演奏高手的人数也成倍地增长。⑪

另一方面,阿夫洛斯管似乎并不为妇女们所喜爱,这也许和传说中的雅典娜有关,吹奏这种乐器会使容貌变形。然而,高等妓女却经常使用它,普通妇女有时也用这种乐器。黑影花瓶上描绘的阿夫洛斯管,很像近东那种有四个指孔的分叉的双管,后来的一些红影陶器上出现了双重吹口。公元前6世纪初的一只科林斯人的小盒上,画着把皮革制的口套系在嘴唇和脸颊上,以维持气压,这是另一个创新。人们认为,阿夫洛斯管是一种弗里吉亚人(属于小亚细亚)的乐器,大约于公元前700年才传到希腊大陆,和打击乐器(克罗塔拉拍板、金巴拉小钹)一样,它与对狄俄尼索斯(酒神)和西布莉(自然女神)的崇拜有关,通常也与秘密祭神仪式相关。在雅典,皮奥夏人被认为是最好的演奏者。公元前700年以后,阿夫洛斯管被用于其他宗教上的目的、教育年轻人、宴会、队列行进、舞蹈,也用作戏剧合唱的伴奏。事实上,它由于音质刺耳,常被用于各种室外的音乐演奏,哪里有人声,哪里就有阿夫洛斯管。在公元前7世纪的一件黑影陶壶上,描绘着军队在一个少年吹奏的阿夫洛斯管号角声中行军。(图9)

图9 希腊音乐中阿夫洛斯管的演奏者

修昔底德在几世纪后告诉我们,公元前418年的曼梯尼亚战斗中,斯巴达人在许多阿夫洛斯管的音乐声中缓慢地行进,“这是军队的一个制度,不是为了宗教目的,而是为了使队伍的步调一致”。阿夫洛斯管主要作为一种独奏乐器,一定是由于发音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公元前5世纪末,底比斯的普罗诺摩斯对此作了改进。在斯巴达军乐队中,出现了四支阿夫洛斯管和四只基萨拉琴组成的乐队。在菠帕台农神庙北部檐壁上所刻的泛雅典娜节队图中有刻画。⑫

四、阿拉伯世界的双簧乐器

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同时也是阿盟的成员国。阿拉伯人是闪族人最年轻的一支。闪族发源于阿拉伯半岛,有巴比伦人、阿摩里人、迦南人、阿拉马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亚述人、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在7世纪初,公元610年,伴随伊斯兰教的问世,阿拉伯人登上历史舞台。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人部落。

阿拉伯国家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分为西亚12国和北非10国,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3.4亿(2008年)。

阿拉伯世界的双簧管乐器叫“米兹玛尔”(Mizmar),是一种呈角状的双笛。吹奏时通过振动管内的双簧片而发音。其特点是:两个音管的前端(吹奏口)是相连的。这种乐器由竹管制成,吹奏口内有一个固定的小双簧片,公元前在古埃及和古希腊人中流行。米兹玛尔在乐器中以音色高亢、明亮著称,在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常用它与其他乐器搭配在一起为婚礼或娱乐晚会奏乐。公元7世纪,它在演奏军乐曲中占有显著位置。(图10)

图10 叙利亚的米兹玛尔(Mizmar)

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诞生的第二个世纪),米兹玛尔的作用一落千丈。原因是伊斯兰教不提倡也不鼓励演奏者为那些世俗的歌曲和放荡的舞蹈伴奏,而是竭力劝导人们致力于学习、研究和传播伊斯兰教的教义。当时的穆斯林对吹奏米兹玛尔的人非常鄙视,认为他们是最下贱的人。

公元9世纪,一个名叫祖拉米的音乐大师改革了米兹玛尔,新型的米兹玛尔以发明者的名字为名,叫祖拉米(也有人称它祖呐米)。该乐器的音管为木制,吹奏时把另外一个短小的音管放入主管内,声音通过小管发出,吹毕再取出来。

法拉比在他的音乐理论著作中给我们介绍了公元10世纪流行的一种新式米兹玛尔,这种米兹玛尔的音管内有个固定的木制细管。该乐器一般在降低音度时使用。“米兹玛尔”有单管和双管两种形制,双管米兹玛尔由两个相同长的竹管组成,在嘴部合拢在一起,然后逐渐分开,距离吹口越远,两管叉开的距离越大,通常由女子演奏。⑬

五、波斯的双簧乐器

伊朗高原似乎是波斯湾与里海之间的一座巨大桥梁,连通了欧亚大陆。从西北向东南走向的扎格罗斯山脉和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使伊朗高原形成了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板块,北、西、南部的丘陵地带有片片草原,中部乃至东部的大部分是茫茫的沙漠。炎热干燥的沙漠,土地肥沃的山谷,植物茂盛的沿海,这样复杂的地理和严酷的气候,孕育了勤劳坚强的民族和独特的文化。

有关伊朗人的起源,一般认为是雅利安民族的一支,公元前1000年左右从南俄罗斯草原移入伊朗高原,与约公元前1300年入侵伊朗高原、形成了印度文化的雅利安民族同种。伊朗以前的国名为Persia,1935年改为Iran(伊朗)。伊朗高原最初建立横跨东西庞大帝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发祥地在波斯湾附近的Persia,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这一地区的古代音乐称为波斯音乐。

双簧乐器传入波斯后,进行了改良,把双管改成单管,而且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苏尔奈伊(sūrnāy),或称苏尔那和祖尔呐(波斯语sornāy,也 称Surna 和Zurna)是一种新型的波斯木管乐器。(图11)

图11 古代波斯的两种苏尔奈伊

苏尔奈伊(sūrnāy)这个词是古代波斯的一种生物名称,它在新波斯语的意思是“宴会、膳食和大餐”,因此,也有人称为“宴会长笛”。也有人认为,“苏尔奈伊”是“非洲之角”,因为“苏尔奈伊”,就是号角。在波斯湾有另一个管乐器的名字被称为“卡尔娜”(),这是源于同一种语言。

该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330年)。

波斯人原居住于中亚草原,约公元前9世纪与米堤亚人一起移居伊朗高原西北,定居于现在伊朗的法鲁斯省及西南部。他们受过亚述、乌拉尔图和马纳王国的逼迫,也作过埃兰的臣民。波斯人由许多部族结合而成,阿契美尼德人是其中的一部分。波斯国王出身于这一族,所以波斯帝国亦被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7世纪,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德斯佩斯称安善王,不断扩张势力。传至居鲁士二世,波斯人开始强大,攻破米堤亚王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称波斯王。从此,阿契美尼德人建立的帝国成为伊朗高原的霸主,作为世界上一种新崛起的文化,在西亚开始了它的历史。

苏尔奈伊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一种经常比赛玩时的乐器。苏尔奈伊主要是用于在户外地区的音乐。阿契美尼德苏尔奈伊是一个大喇叭状的工具,但在以后的时期,逐渐减少使用规模,并成为一种发出尖锐声音的双簧管。

公元3世纪,法尔斯地区波斯萨珊家族的一个名叫阿尔达希的人,开始举兵反抗帕提亚王朝的统治,很快为人们所响应追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在霍尔兹达干会战中,彻底战胜了帕提亚王阿尔塔班努斯五世,建立了萨珊王朝。

史称阿尔达希一世的首代萨珊国王一即位,便开始整备国家机构,强化中央集权,提倡祆教,谋求国家和宗教的一体化。继承他的沙卜尔一世又统一货币,并于公元260年在爱德沙之战中大胜罗马皇帝瓦勒里安,击溃西方罗马帝国的进攻,安定了初创的王朝。接下来统治萨珊王朝的是几个软弱的君王,王朝不断出现内忧外患。到了公元4世纪初及其中叶,沙卜尔二世执政,与君士坦丁大帝交战取胜,萨珊国力再度兴盛,成为西亚雄视八方的强大力量。公元6世纪中叶库思老一世时期,波斯萨珊进入了黄金时代。接着库思老二世又扩大了萨珊的版图,征服了埃及,占领了小亚细亚的一部分,显示出这一王朝强大的生命力。⑭

我们在苏联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看见出土文物中的苏尔奈伊,是来自萨珊王朝(公元224年左右)的文物。在一个银盘中有描绘的苏尔奈伊图像。其中之一是一个骑圣兽演奏苏尔奈伊萨珊银盘,乐器形象是一个长筒,有哨片,是一个正在演奏苏尔奈伊的形状,现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图12)

图12 骑圣兽演奏唢呐的萨珊银盘,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另一个是苏尔奈伊与箜篌演奏的银盘,中间是一位有地位的演唱者,手中拿着摇铃,似乎是在打节奏。现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图13)

图13 有演奏唢呐和箜篌图像的萨珊银盘,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第三个银盘中右边是一个演奏苏尔奈伊的图像,左边是一个演奏四弦的曲项琵琶图像,正在为中间的演唱者伴奏,现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图14)

图14 苏尔奈伊与琵琶的演奏银盘

在萨珊王朝的古遗址塔克·伊·布斯坦(Taq-i-Busta-n)石崖上还刻有两种竖琴的形象。此外还有苏尔奈伊、鲁巴布、巴尔巴特、弹布尔等在萨珊王朝时波斯人使用的乐器。

有关苏尔奈伊的几个波斯谚语,是最有名的谚语。许多波斯诗人都在作品中使用的是:这个意思是“苏尔奈伊(sūrnāy)欢快的声音传向远处”。在波斯细密画中经常有苏尔奈伊的描绘。(图15)

图15 波斯细密画中的苏尔奈伊

苏尔奈伊主要流行于洛雷斯坦、察哈尔和巴赫蒂亚、库尔德斯坦和阿塞拜疆。

在洛雷斯坦,苏尔奈伊被用作在婚礼仪式和葬礼仪式的主要工具(称为Chamaryounah)。

波斯把一种比较大的苏尔奈伊称作卡尔那,是音域比较低的一种气鸣乐器。往往与苏尔奈伊一起演奏,形成一种音色的对比。(图16)

图16 波斯的卡尔呐(Karna)

16世纪至17世纪波斯的一般状况,可以根据欧洲人的旅行记与考察报告看出:古代一直军乐盛行一时,苏尔奈伊、纳格纳、卡尔那、横鼓、大型定音鼓(Kūs)等均已出现。这些乐器后来经过土耳其传入欧洲。特别是苏尔奈伊,一方面向西传入阿拉伯世界乃至欧洲,另一方面,又经过中亚传入东亚。⑮

六、波斯双簧乐器的西渐

(一)亚美尼亚的祖尔呐(zurna)

亚美尼亚是一个内陆国,位于外高加索南部。西接土耳其,南接伊朗交界,北临格鲁吉亚,东临阿塞拜疆。公元前9—前6世纪,在现亚美尼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乌拉杜国。公元前6—前3世纪,阿凯米尼得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亚美尼亚,建立大亚美尼亚国。公元前2至前1世纪,希腊化的亚美尼亚一度强大,但很快被罗马击败,国势衰落,成为罗马世界与伊朗世界之间的缓冲国,是从公元前1世纪起至公元7世纪止的罗马与波斯漫长争霸战中的重要争夺对象。公元4世纪初接受基督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公元7世纪起被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吞并。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曾经被蒙古帝国统治,后两次被土耳其和伊朗瓜分。1804—1828年的两次俄伊战争均以伊朗失败告终,原被伊朗占领的东亚美尼亚并入俄罗斯。1920年1月29日,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90年8月23日,亚美尼亚改国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

亚美尼亚的双簧乐器叫祖尔呐(zurna),是亚美尼亚户外使用的管乐器,通常与tuiduk(双鼓)同时演奏。这个名字与土耳其的祖尔呐,均来自波斯surnāy,即“簧,管”。(图17)

图17 亚美尼亚的祖尔呐(Zurna)

亚美尼亚祖尔呐(zurna)在民间非常流行,经常在节日和喜庆时演奏。(图18)

(二)土耳其的祖尔呐(zurna)

图18 亚美尼亚人吹奏祖尔呐(zurna)

土耳其,英文写作Turk 或Turker。土耳其是由唐代从西域迁往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建立的国家,其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融合过程。公元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西北安纳托利亚建立。其势力逐渐扩张,于公元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推翻了拜占庭帝国,进而于15世纪出兵灭塞尔柱王朝。公元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叙利亚,消灭了马姆娄克王朝,并以埃及为中心向东挺进。公元1524年,奥斯曼帝国从波斯人手中夺得伊拉克,最后占有波斯,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陆的强大帝国。

土耳其人主要居住在安纳托利亚地区,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类文化的积聚地。古代这里与美索不达米亚交往,有来自东方雅利安系赫梯人建立的赫梯帝国文化;有从希腊移迁而来的费利基亚人文化,有里底亚人的希腊文化,有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文化;有罗马文化;有综合东西方文化而形成的独特的拜占庭文化,有拜占庭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塞尔柱突厥文化,也有被突厥民族同化之前的安纳托利亚文化。最后在塞尔柱突厥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三大洲文化而建立起奥斯曼土耳其文化。

鼎盛的奥斯曼帝国,其疆域从奥地利边疆和苏联南部一直伸展到中亚,从摩洛哥伸展到阿拉伯半岛。因此在土耳其音乐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各国音乐的影响。但是土耳其音乐始终是以突厥文化为核心的。

土耳其在奥斯曼帝国时使用两种祖尔呐(zurna)类型。其中一个称为kabazurna,是一种低音的祖尔呐。另一个被称为curazurna,是高音的祖尔呐。往往伴随着双鼓(tümrük)演奏。(图19)

图19 土耳其的祖尔呐(Zurna)

祖尔呐(zurna)是奥斯曼帝国乐队最根本的乐器。它经常用于独奏旋律。它的声音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气势雄伟。滑动的声音以及短促和尖锐的声音可以响彻辽阔的原野。17世纪欧洲人描绘有土耳其人婚礼中的两支祖尔呐和鼓的合奏,三人均骑在马上演奏。(图20)

图20 17世纪欧洲人描绘的土耳其人的婚礼中演奏祖尔呐

祖尔呐(zurna),是土耳其人节庆中经常使用的乐器,每到重大节日,土耳其人就用祖尔呐和鼓演奏,众乡亲簇拥着演奏者前进,场面壮观。(图21)⑯

图21 土耳其的祖尔纳与鼓的合奏,用于婚礼中

(三)欧洲的Shawm

shawm 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13世纪后期直到17世纪欧洲的木管乐器家族乐器。这是从土耳其祖尔呐(zurma)吸收的。该shawm 通常是一块木头制作。16世纪开始,shawm 有了多种尺寸,从高音到低音。(图22)

由于只有过去的倒立转体芦苇突出部分短,演奏者与芦苇哨片的接触有限,因此受动力学有限的控制。后来经过改良,shawm的锥形孔可以发出适合户外的声音。

德国的shawm 被称为Schalmei或Pommer,第一个字被认为是源于拉丁字母,意思是“芦苇秆”。也有可能这个名字来自阿拉伯语的salamiya 或salameya,或来自埃及的传统双簧管。因为欧洲的shawm 似乎来自十字军东征的时期。这证实了民间有许多非常类似shawm的名称,并在多个欧洲国家作为传统乐器使用,如意大利shawm 名称即是。

西班牙有不同名称的shawm,如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dulzaina(有时称为chirimía),巴伦西亚和加泰罗尼亚shawm(xirimia,dolçaina或格拉拉)或纳瓦拉盖塔。

图22 欧洲的双簧乐器(shawm)

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由街头音乐家或军事乐队演奏的shawm 仍可听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shawm 很快就被欧洲人接受,用于跳舞以及为军事目的。15世纪的户外表演乐队演奏用两个shawm。在许多亚洲国家,shawm 技术包括循环呼吸的空气,允许不停顿连续演奏。

16世纪初的shawm 有了长足的发展。中世纪shawm 苛刻的色调已有了调整,扩大了音域范围。较大规模的shawm 建成,增加了伟大的低音。

西班牙将shawm 带入拉丁美洲,目前已成为危地马拉等国人民的重要仪式的乐器。在鼓的伴奏下,shawm 常用于游行和在某些仪式的舞蹈,如征服舞蹈(百乐德拉孔基斯塔)等。

有几种类型的祖尔呐(zurna),在保加利亚北部使用。祖尔呐是木制或牛角制的、圆锥形的民间双簧管(角),临近尾部扩大。它有7个指孔。携带的芦苇哨片插在一个漏斗形状的管上。

克罗地亚地区,也流行一种类似于双簧管或shawm 传统的木管乐器。它用于克瓦内尔湾,其乐器发出的特殊声音很刺耳。今天在民间非常流行于伊斯特拉半岛、克瓦内尔湾。

shawm 是一个木制号角,原产伊斯特拉半岛和一些沿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海岸北部岛屿。用芦苇制作成哨片,shawm 总是成对使用。通常为舞蹈伴奏。

图23 立陶宛的双簧乐器(e)

dulzaina是西班牙一种双簧管类乐器。它是一个圆锥形的形状。西班牙存在许多品种的dulzaina。在巴伦西亚它被称为dolçaina或xirimita,由一种称为tabalet的鼓与其合奏。

dulzaina在加泰罗尼亚称为dolçaina或格拉拉,这个dolçaina的术语来自法国加泰罗尼亚语(古代时的词是“douçaine”),大概是公元14世纪。在阿拉贡地区,特别是在韦斯卡镇,dulzaina与风笛(有时是与鼓)合奏。

在西班牙,dulzaina深深地植根于布尔戈斯,塞哥维亚,索里亚等地,dulzaina在西班牙民间广泛流行。(图24)⑰

图24 西班亚的双簧乐器(dulzaina)

(未完待续)

注释:

①[伊拉克]苏比·安韦尔·拉辛德:《美索不达米亚音》,载王昭仁、金经言译:《上古时代的音乐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第35-92 页。图引自柘植元一:《シルクロ——ドの響き》,2002。

②文图引自[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顾犇译:《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第18页。

③[美]萨克斯:《乐器史》,W.W.Norton出版公司,1940,第72页。

④周菁葆:《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第29页。

⑤李建群:《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45页。

⑥[德]汉斯·希尔曼:《古埃及的音乐文化》,载王昭仁、金经言译:《上古时代的音乐文化》,第28页。图片引自维尔纳·巴赫曼:《图片音乐史》,德国莱比锡音乐出版社,1961。

⑦同⑤,第130页。

⑧李军编著:《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第40页。

⑨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第3卷)》,山东美术出版社,1988,第280页。

⑩约瑟夫·韦克斯贝格著,王嘉陵译:《西方音乐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第10-15页。

⑪[美]唐纳德·杰·格劳斯著:《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第3-5页。

⑫同②,第2627页。

⑬萨米·哈菲兹著,王瑞琴译:《阿拉伯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第13页。岸边成雄著,朗樱译:《伊斯兰音乐》,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第15页。

⑭齐东方:《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68页。

⑮ Katy Khan,Islamic popular music and the discourses of social revolution,Conference Papers—Mid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7,No.2 Vol.4.Roberts,L.Islamic art,music,and architecture around the world,Choice:Current Reviews for Academic Libraries,2006,No.6,Vol.43.

⑯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rnay.

⑰同⑯。

猜你喜欢

苏尔洛斯乐器
学乐器
乐器
洛斯警察长的终极挑战
遇见汉语,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⑤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苏尔科夫与俄罗斯主流意识形态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大海上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