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应用效果
2019-07-16王燕萍
王燕萍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统计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且留存有完整医疗数据的90例新生儿的蓝光治疗情况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随机抛掷硬币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连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种蓝光疗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共有43例患者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有效率为95.5%;对照组共有36例患者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有效率为80.0%(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与连续蓝光照射相比,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连续蓝光照射;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血清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病,临床上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例如新生儿缺氧、红细胞酶缺乏、酸中毒等均可能引发新生儿黄疸,病发后若不及时治疗将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临床上多采用蓝光治疗,其中,短时多次蓝光疗法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现以本院90例患有黄疸疾病的新生儿蓝光治疗数据为基本资料进行报道,以期为相关临床治疗与基础医学研究活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且留存有完整医疗数据的90例新生儿的蓝光治疗情况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随机抛掷硬币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其中,观察组:男孩25例、女孩20例,平均胎龄(40.00±0.20)周,平均体质量(3757.07±102.40)g;对照组:男孩26例、女孩19例,平均胎龄(39.90±0.18)周,平均体质量(3749.94±101.57)g;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连续蓝光照射治疗:将患儿置于光疗箱内,以420~480mm波长的蓝色荧光灯进行双面照射,每次连续照射16h;观察组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每次照射6h,中间间隔4h,随后再次照射6h,2次/d。所有患儿均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罩等;患儿均连续治疗7d。
1.3 评价指标
根据患儿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评价。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是指黄疸消失、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是指黄疸基本消失,临床症状有较大好转;有效,是指黄疸与相关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是指黄疸与相关临床症状未好转甚至是出现恶化。治疗有效率=(1-无效病例/总患儿人数)×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患儿数量/总患儿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共有43例患者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有效率为95.5%;对照组共有36例患者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有效率为80.0%(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有1名患儿出现脱水现象,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对照组有1名患儿出现腹泻现象、各有2名患儿出现脱水与皮疹现象,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较为多发的婴幼儿疾病,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会在发病7d后自行逐渐消失,但是,病理性黄疸对患儿的危害则较大。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降低其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是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新生儿的治疗配合性较差且体质较弱。临床上多优先采取蓝光照射治疗模式。张晓燕等指出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可以采用换血疗法、药物疗法、光照疗法等,其中,无论是换血疗法还是药物疗法在临床上均存在一定的治疗难度,且治疗的风险性较高;而光照疗法则能够解决患儿治疗配合度不佳问题并降低治疗风险[2]。
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采用蓝光治疗的原理为:血清胆红素分子对于蓝光波长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在吸收蓝光后血清胆红素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会被分解,并产生結构异构体、光氧化作用的产物。其中,产生的结构异构体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因此,能够在不经过肝脏代谢的情况下通过尿液将其排出体外,进而实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实现患儿治愈的目标。但是,长期的蓝光照射会使患儿机体对蓝光免疫,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并且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体温升高、身体水分过快蒸发等一系列问题[3]。因此,在进行新生儿黄疸的蓝光治疗中合理设计照射的时间尤为重要。本文以连续照射治疗与短时多次蓝光疗法两种方案为基础来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观察组共有43例患者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赵艳玲在其研究中指出新生儿黄疸尤其是病理性黄疸对患儿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从治疗便利性、有效性的角度考虑采用蓝光治疗较为可行;但是,若临床上对患儿进行长时间的蓝光照射则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且长时间使用蓝光照射会使胆红素具有耐光性,不利于治疗,而短时多次蓝光疗法不仅可以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有效治疗,而且具有安全性高和不良反应低等优势[4]。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与连续蓝光照射相比,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新霞.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17,47(01):36-37.
[2] 张晓燕.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实施于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1):171.
[3] 唐红装,梁丽清,谢映梅.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广东医学,2010,31(23):3154-3155.
[4] 赵艳玲.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2):2251-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