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打击乐
2019-07-16沈杨
沈杨
【摘要】昆曲的打击乐源远流长,作为打击乐的分支——打击乐的色彩音效,对 一出戏的表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一出戏的成功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昆曲;打击乐分支;色彩音效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昆剧院演绎的昆曲实乃南昆之典范”近年来,这句褒奖之词时常为人提及,身为省昆人更是时时会去思考,何为“南昆”,其“典范”之处为何?身为乐队的鼓师,对音乐构架的分支部分,“昆曲打击乐中的色彩音效”较为在意,所以试图以时间为脉络来探寻这其中的奥秘和独到的艺术魅力那么何为“戏曲打击乐色彩音效”?可以简地的定义为将昆曲打击乐中板鼓、大锣、小锣与饶钹一整套组合以外的打击乐,称之为色彩打击乐器,它们在伴奏中起着提示、烘托、模仿、点缀作用,丰富多彩的音效,虚拟各种舞台表现的情感音响,称之为:“昆曲打击乐色彩音效”(下面简称“色彩音效”)。
从历史角度来看,有记录可查的昆曲录音最早的唱片大致为1903年前后(此段参考文章《昆曲老唱片史话》),笔者所听到最早昆曲录音为1904年由物克多公司录制的《大赐福》,这之后很长的清末民国时期各类昆曲唱片种类繁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在接踵而至的录像时代里,可以看到最为经典的是1960年京昆名家梅兰芳与俞振飞两位大师拍摄录制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再到上世纪由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戏剧学校录制的示范视频;之后为抢救发掘,于80年代中期为传字辈老艺人传承剧目拍摄的教学视频;及至如今舞台上近十年相对固定的各经典剧目表现形式。通过对以上各个阶段的音频视频对比研究,可以大致分析出近半个世纪昆曲舞台音乐演变的过程。
从这样的一个视角,在1960年演绎的《牡丹亭 游园惊梦》中可以提取到的“色彩音效”元素是相对程式化的,全剧中除了承托演员表演、身段、地位变化的程式性锣鼓外,最具有独特性的在曲牌【万年欢】与花神群场表演中。这一版本的【万年欢】所用的武场乐器是板鼓、吹打钹、小月锣与云锣等,且整体的演奏速度非常之快,笔者将此段曲牌与1961年高景池等演奏的【万年欢】曲牌录音相比较,两者相似度极高,由此可以窥见那个时期或是更早时期的曲牌演奏习惯。另一个亮点在群场演唱的【滴溜子】转换【五般宜】间隙加入钟磬声来协调起唱,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本的云锣配乐很出彩,在1986年,张继青先生的电影版《牡丹亭》中沿用了这样的“色彩音效”元素。
回过头来,江苏省昆剧院(下文略称“省昆”)在张继青版的《牡丹亭》演出中,将碰铃的“色彩音效”元素大量的引入音乐中,除去了杂陈的仪式感,更突显梦境中的清灵,是极其出色的变动。这之后选用大堂鼓与开道锣的配合来衬托大花神出场氛围的庄重,层层递进,情意饱满,声音变化多样,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笔者尤为敬服的是,省昆演绎惊梦的花神部分,不论是选用的曲牌【一枝花】还是大花神与群场的演唱部分,每支曲牌在配乐设计时各有其亮点,且衔接自然流畅,这些变化既符合情理又使听者不觉平乏。这之中,【鲍老催】一支,我的老师戴培德先生将一板三眼改换一板一眼演奏,在催促递进节奏的同时更是加用了超高技艺的鼓套,使得整支曲子节奏明快有力,以此区别与整折生旦戏的柔情蜜意,符合大花神的角色设定和人物情绪。大花神念白“待咱拈片落花惊醒她”后所加“兴旺”乐器之声,可谓神来之笔,读者试想,按照传统程式的锣鼓运用,这里为配合剧情或是演员动作而加一记小锣或是轻击数记锣边,则呆板无味,用“兴旺”声既符合神佛特有的宗教韻味,又符合文中大花神要以落花警醒杜丽娘莫要沉迷梦境的情节,这里也与后文《冥判》中判官询问杜小姐“梦魂中曾见谁来?”杜答“则见朵花儿闪下来,好一惊。”恰恰两相呼应,在缠绵不绝的音乐处理间,只此一处留白,一记“兴旺”色彩之声不仅惊醒了杜小姐的香梦,也似为让观众惊此一记,感同身受。在这之后的【双声子】群场曲唱中,老师的设计里有两个小节的惊艳发挥,在板鼓与小堂鼓间灵活切换变幻,碰铃的敲击节拍也随之改变,妙不可言,这里略设伏笔,留待有心的读者去细探品味。
资深的昆曲爱好者都知道省昆在《游园惊梦》《琴挑》《小宴》这三折戏上是有其特色的,这个特色反应在伴奏方面“色彩打击乐”是一大亮点。
讲过《游园惊梦》,下面就来谈谈《琴挑》,《琴挑》一折是昆曲生旦戏的经典之作,也是大量唱段集中的一折典型性文戏,音乐平实,并没有很多高潮迭起的段落,在大段唱腔中很容易给观众造成沉乏之感。省昆的《琴挑》音乐演奏中,我老师有几处有趣的“色彩音效”的发挥,以此来丰富舞台音乐的代入感和突出人物的灵动性。例如在陈妙常所唱的【朝元歌】中,“云掩柴门”三小节的板和中眼处加入“钟磬”,这里在剧情上呼应了下句“钟儿磬儿在枕上听”,在听觉效果上使庵舍禅房的环境跃然台上,这样的配乐设计也同样搬用在省昆版《思凡》的上场音乐元素中。本折戏目的最后一支【朝元歌】中,“他独自理瑶琴,身上寒冷了,我独立苍苔冷”几句,加有示意风声的小锣,但这里的虚拟音效设计与《游园》中“雨丝风片”又有不同,后者与杜丽娘举扇挡雨的动作相同步,小锣“杀浪浪浪浪”的拟风声轻轻的两遍,如在中山陵流徽榭躲雨时阵风拂过,细雨成片的细节,突出风雨成片的状态,即轻且巧。而【朝元歌】轻击小锣锣边的音乐感受,与其说是在表现风声,更多的是凸显了主人公急切雀跃的心情,一扫之前音乐中男女主人公相互猜度心迹的焦灼,这种打击乐处理使得潘必正的人物形象格外可爱喜人。除此之外,这折戏目中的两支【琴曲】处理得也十分得趣,例如只加在每句唱词末尾的板,以及在后一支中配合念白而增加的小浪头,都恰到好处地提示烘托点缀了曲子的意境。
《小宴》一折也是文戏中较为经典的一例,下面就来谈谈“色彩音效”在《小宴》一折里的应用。开头的【水龙吟】剧中的【小开门】至末尾的【回回曲】这三只配乐曲牌的“色彩音效”:堂鼓.碰铃.吹打钹,穿插其间自是题中应有之义,神来之笔却在此折的第二只【泣颜回】“花繁浓艳想容颜”这只曲子上了。此曲的传统打法是文场伴奏板鼓领奏,到了我老师这里,将领奏的板鼓改成了大堂鼓,并配以碰铃两拍一击。《小宴》的主曲,诗仙“清平词”三章的套曲随着“色彩音效”的加入,使整段曲子流动了起来,杨贵妃载歌载舞的表演,合着舒缓律动的节拍,进入了花艳云裳的光璨之境。
轻盈通透的铃声似贵妃花样容颜,娇柔玉姿;低回流转的鼓声似君王恩泽,旷远浩荡。铃声的飘渺有鼓声承接,鼓声的沉混又有铃声来消散,两相依托,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既有点题之意,又是点睛之笔。此乃“色彩音效”的经典之作。
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依托,排序出有录音录像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昆曲“色彩音效”的发展轨迹,以此来说明近代昆曲发展中,省昆的鼓师在改进昆曲色彩打击乐的组成部分、丰富音乐的表现色彩中所做的巨大努力,这使得传统昆曲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不脱离传统程式范畴的大前提下,促使昆曲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地丰富与多样化。一出剧目的成功与否,正确的演奏与蕴含的情感色彩的处理,都与打击乐的色彩音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