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春

2019-07-16林丛中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19年8期

林丛中

认识芦蒿并初尝芦蒿的鲜美,是在前些年的春季。好客的朋友从江苏扬州捎带一些碧绿芦蒿,分点给了我吃鲜。用肉丝或豆腐千丝同炒后,人口嚼之,清香四溢,让人唇齿盈香,回味无穷。那个脆,那个嫩,无与伦比;特有的清香可口,任什么也比拟不得,那满盘的盎然春意不由你不食欲大增。真乃让人爱之心切的美味。用成语“风卷残云”来描绘我们食用的场面,是再恰当不过了。

说是吃鲜,其实是享受春光里的美好心情。

这芦蒿就是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诗中描写的蒌蒿:“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飘逸出春回大地蒌蒿清新的气息,赋予碧如玉针的蒌蒿浓郁的诗意,并将其推上了春蔬的宝座。而汪曾祺的形容最传神:“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芦蒿又名蒌蒿、水艾、水蒿等,是一种丛生于湖泽江畔等的菊科植物,是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蔬菜,最早见于《诗经》《左传》等典籍。宋朝朱熹解释得更清楚:“蒌,蒌蒿也。叶似艾,青白色,长数寸,生水泽中。”

芦蒿是春蔬之上品,古人对其喜爱有加。在北魏《齐民要术》及明朝《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专吃它的茎部。它有一种浓郁的清香味儿,入口外脆里糯且鲜嫩,很少有纤维感。芦蒿食用价值高,是一种典型的保健蔬菜。李时珍《本草纲目》说:“久服(芦蒿)轻身。”所以芦蒿还有一个美妙的名字叫“瘦人草”,这也许是“美眉”们的福音。《红楼梦》里晴雯要吃芦蒿,不要荤腻的肉炒,指明少搁油用面筋炒,柳嫂子立刻奉上。明朝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后,对以前落难时吃过的藜蒿(芦蒿)念念不忘,规定江南州县每年清明节将藜蒿作为贡品进贡。陆游在其《戏咏山家食品》中写道:“牛乳抨酥瀹茗芽,蜂房分蜜渍棕花。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诗人对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渴求,表露得得体而不失天真。正所谓“农家别有农家语,不在诗书礼乐中”。

芦蒿天生的碧绿青翠,即使煮过依然鲜艳可人。而且芦蒿本身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菊香,开胃醒酒,嚼之清甜无渣,满嘴生津。“藜蒿炒腊肉”曾被列入2008北京奥运食谱中,是地方特色菜肴之一。不管是煸炒还是烧汤,那种天然新绿犹如根根碧玉簪,活色生香,显得特别生动。现在流行的较有名的做法有芦蒿炒肉丝、冷拌芦蒿、芦蒿烧汤等,人们变着法尽情地及时享用。这种野蔬现在有大棚种植了,什么季节都可吃到,可是我还是钟情于野地里长的,早春时节吃它最好,觉得那种味道才最为纯正。

芦蒿更有着诗意。历代文人把春天的脚步落在了溪边那些不起眼的春蔬上,朴素而平淡,将吃和赏结合起来了。唐朝杜甫《立春》把“吃春”写得气韵十足:“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苏东坡的“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诗,更是把吃芦蒿和韭黄推为吃春的首选。而元朝詩人耶律楚材亦忘不了那“细煎蒌蒿点韭黄”的吃春日子。

春在野蔬中。我国的吃春习俗从唐朝一直流传到现在。立春后,无论贫富贵贱,家家都要吃新鲜蔬菜,取迎新之意。春天,盈眼扑鼻尽是清芬嫩绿。人们喜食“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芦蒿等野菜,把春天吃进嘴里,这一口地道的浓香,是田园自然的香气,早春鲜美的味道。融春色于生活,融清雅之风于饮食,既感受了浓厚的乡野风味,又安慰和熨帖你挑剔的胃口,该是一件多么妙不可言的美事啊!电许这就是每个人心中最简单的春之圆舞曲,不亦乐乎。

【导读】

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