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2
2019-07-16肖复兴
肖复兴
我对父亲最初的印象,是在母亲去世之后第二年的清明节。那时,我6岁。清早,父亲便催促我和弟弟赶紧起床,跟着他走到前门大街,坐上5路公共汽车,一直坐到终点站广安门。广安门外,那时是一片田野。我不知道是前面没有公共汽车了,还是父亲为了省钱没再坐。沿着田间的小路,父亲领着我和弟弟往前走。不知走了多远的路,反正我记得我和弟弟已经累得不行了。那时,弟弟才3岁,实在走不动了。父亲抱起了弟弟,继续往前走。我只好咬着牙,跟在父亲的屁股后面走。开春的田地在翻浆,泥土松软,脚底上粘了一鞋底子的泥。记忆中的童年,清明节从来没下过雨,天总是湛蓝湛蓝的。在这样开阔的蓝天和返青的田野的背景下,父亲抱着弟弟,像一帧剪影,留给我童年难忘的印象。
一直走到了田野包围的一片坟地里,父亲放下弟弟,走到了一座坟前,从衣袋里掏出两页纸,然后“扑通”一下跪在坟前。父亲的这个举动,把我吓了一跳。
坟前立着一块不大的青石碑。那时我已经认识了几个字,一眼看见了碑的左下侧有一个“肖”字,一下子猜想到那上面刻的是父亲的名字。而碑的中间三个大字,我不认识。一直过了好几年,我才认识上面刻着我母亲的名字“宋辅泉”……
这片埋葬着我生身母亲的坟地,除了这块墓碑,再就是旁边不远处有一条小溪,除此之外,我没有别的印象了。我之所以记住了这条小溪,是因为给母亲上完坟后,父亲会带着我和弟弟到这条小溪边捉蝌蚪,小溪里有很多摇着小尾巴的蝌蚪,黑亮黑亮的,映着春天的阳光,像小精灵一样,晃人的眼睛。那时候,我和弟弟都盼望着赶紧上完坟,去小溪边捉蝌蚪。
那时候,我还不懂事。父亲每年清明节都要到母亲的坟前来上坟,这我还能理解。让我不能理解的是,父亲每一次来都要跪在母亲的坟前,掏出他事先写好的那两页纸,对着母亲的坟磨磨叽叽地念上老半天,就像老和尚念经一样。我听不清他念的都是什么,只见他一边念一边已经是泪水纵横了。念完了这两页纸后,父亲掏出火柴盒,点着一根火柴,把这两页纸点燃。很快纸就变成了灰烬,在母亲的坟前缭绕,然后在母亲的坟前落下一团白灰,像父亲一样匍匐在碑前。
真的,那时我实在太不懂事,只盼望着父亲赶快把那两页纸念完,把纸烧完,就可以带我和弟弟去小溪边捉蝌蚪了。
让我更不理解的是,除了清明节来为母亲上坟,到了中秋节前,父亲还要来为母亲上一次坟。而且父亲还是照样跪在坟前,掏出两页写满密密麻麻小字的纸,念完后烧掉。我当时常想,那两页纸写的都是什么内容呢?每一次写的内容是一样的吗?像是习惯性动作一样,每一次来给母亲上坟,父亲都要写这样长的信,念给母亲听,母亲听得到吗?父亲怎么有这么多的话要对母亲说呢?
父亲这样做,打破了常人的习惯。因为一般人都是在清明节给亲人上坟,不会在中秋节上第二次坟的。当然,长大以后,我明白了,这说明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但是在当时,中秋节前后,青蛙都已经绝迹,小溪边没有蝌蚪可以捉,又要走那么远的路,我和弟弟对母亲的思念,常常被对父亲的抱怨替代。为了省钱,回来的时候,父亲常带着我们提前下车,然后对我和弟弟说:“你们是想继续坐车呢,还是走着回家?咱们要是坐车坐到珠市口,一张车票是五分钱,要是不坐车,就用这五分的车票钱,到前面的菜市口,给你们买一包栗子吃。”那时候,满街都在卖糖炒栗子,香味四散,勾出我和弟弟的馋虫。我和弟弟抵挡不住栗子的诱惑,选择不坐车,用省下的五分钱买栗子。
那时候,五分钱能买一包栗子,可是常常还没到珠市口,栗子就吃完了。我和弟弟还想吃栗子。父亲说:“从珠市口坐车,坐到前门,一张车票也是五分钱,你们要是不坐车,就可以用这五分钱再买一包栗子。”我和弟弟当然又选择了栗子。就这样跟着父亲走回了家,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黑了。父亲没有吃一口栗子。
现在想想,那时我和弟弟毕竟小,对母亲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对母亲的感情也远没有父亲那样深。父亲用这种方法带我们去给母亲上坟,是为了让母亲的在天之灵看看我和弟弟。这其实是父亲对母亲的一份感情,只是我不懂。清明的蝌蚪,中秋的栗子,小孩子的玩和馋,和大人之间的感情拉开了距离。一直到父亲去世,我也并不了解父亲,更谈不上理解。似乎命中注定,我和父亲一直很有隔膜,像是处于两个世界的人。
当时间和我一起变老的时候,童年时父亲带我和弟弟为母亲上坟的那一幕,便越发凸显。父亲跪在母亲的坟前读信的那一幕,才越发让我心动。可惜,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在那两页纸上密密麻麻写的都是什么。但我可以想象得出来,想象得出来又有什么用呢?人老了之后,才渐渐明白了一点儿人生,才和父亲有了一点点的接近,这付出的却是几乎一辈子的代价。我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亲人之间离得最近,卻也有可能离得最远。
【导读】
作者深情地追忆自己的父亲,用“几乎一辈子的代价”才理解了父亲。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特点?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