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与实践进展

2019-07-16侯小雨闫志利

职教通讯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侯小雨 闫志利

摘 要:近五年,我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表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多重功能,职业教育目标与精准扶贫目标存在一致性,职业教育对象与精准扶贫对象存在重合性,职业教育内容与精准扶贫内容存在兼容性,职业教育方式与精准扶贫方法具有协调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运用职业教育政策扶贫、校企合作共同扶贫、送教下乡实地扶贫、创新创业高效扶贫等行动模式,采取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以考核评估提升精准扶贫质量,以终身职业教育实现长效扶贫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职教扶贫

作者简介:侯小雨,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闫志利,男,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5-0020-08

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可有效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贫困治理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面临着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实施“教育脱贫”“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五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使全国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28亿人减至2017年的3 046万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之,学界有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逐渐增多,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内涵

职业教育面向具体的自然人,与精准扶贫“落实到户”“具体到人”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五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与实践的逐步深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扶贫对象(客体)及扶贫方式等逐步清晰,有效地解决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谁来扶”“扶持谁”及“怎样扶”等具体问题。

(一)实施主体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表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按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释义,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等多种类型。许峰华(2016)认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是职业院校,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可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逐步脱贫致富。[1]邓廷云等(2016)认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对扶贫对象实施的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均具有脱贫作用,贫困人口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可有效提升技能水平,实现脱贫目标。[2]可见,凡是通过职业教育(包括各类培训)实施精准扶贫的各类主体均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

(二)扶貧对象

已有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象的研究集中于群体和个体两个维度。群体维度指向贫困地区,如国家级贫困县、省定贫困县等。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贫困地区通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发展职业教育,能够让更多的贫困人口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特别是中职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投入产出比率最高,是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最为有效的职业教育层次,应优先发展。个体维度指向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调让贫困人口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升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实现脱贫致富。曾小兰等(2017)指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对人的扶贫,通过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对贫困农民实施技能扶贫,对无业人员实施思想扶贫,可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3]廖倩(2018)认为,能力缺失是个人发展的主要障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帮助贫困者掌握脱贫知识和技能[4],进而实现脱贫目标。

(三)扶贫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一直存在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后,职业教育扶贫方式是否达到了“精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相对于精准扶贫,学界将五年前的扶贫称为“粗放式”扶贫,将当下的扶贫称为“精准扶贫”。代蕊华等(2017)认为,“粗放式”扶贫存在扶贫政策缺乏针对性、扶贫资源利用率不高、扶贫项目指向不明等诸多弊端。[5]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强调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建立问责机制精准帮扶,实施动态监测精准管理,以量化方式精准考核等内容。以此推断,职业教育扶贫方式是否达到了精准要求,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确定教育主体,精准安排教育内容,精准实施教育举措,扶贫方式更具可操作性,扶贫效果更加明显等方面。王文君等(2017)提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符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促进从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的转变。[6]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功能

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功能,决定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方向与效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五年来的研究与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兼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多重功能,可有效推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促进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精准识别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社会劳动者,引导其接受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学员)的实践技能培养,毕业(结业)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可有效满足企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朱德全(2018)认为,职业教育具备群体性和社会交往的内涵,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能冲破基于地缘、血缘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结识更多的异质个体,丰富其社会资本存量,增加其就业机会和职业转换、流动的可能性,实现社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7]职业教育具有传播现代文明、强化社会规范和转变价值观念的作用,能够让贫困人口消弭精神贫困,排解心理压力,达到“扶贫先扶志”的效果,促进贫困人口实现“再社会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包括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的转变、基本素养的培育等,对健全基层治理机制、优化乡村治理环境、重塑社会健康文化、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注重职业院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密切合作,建立起教育链与产业链相互对接机制,进而促进贫困人口融入产业链条,在增加个人收入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滕春燕等(2017)认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教育职能的体现,也是激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8]张琰飞等(2018)认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可在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9]四川省通过加强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建设,五年来培养中职毕业生223.78万人,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从传承保护、社会培训、创业孵化、展示展销、传播推广等方面推进侗族传统工艺发展,引导当地贫困人口围绕传统工艺就业创业,取得了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帮扶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建立了“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开辟了本地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外界的新渠道。

(三)促进人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权利需求,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具有时效性强、适应性强、适龄人口众多等特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建档立卡,职业教育机构能够及时认知贫困人口的学历状况和技术水平,提高了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性。王嘉毅等(2016)认为,贫困家庭学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学到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致富本领和发展能力。[10]李鹏等(2017)认为,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劳动力获得了经济性资本收益、符号性资本收益以及缄默性资本收益,实现了直接性扶贫、发展性扶贫和补偿性扶贫[11],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董香君等(2017)认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必须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转变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调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12]职业教育倡导劳动致富风尚,可提升贫困人口的谋生技能,推动思想与意识变革,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机理

解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机理,发现职业教育目标与精准扶贫目标存在一致性,职业教育对象与精准扶贫对象存在重合性,职业教育内容与精准扶贫内容存在兼容性,职业教育方式方法与精准扶贫措施具有协调性,彰显出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目标与精准扶贫目标的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濟发展、实现劳动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往学界关于职业教育目标的研究多将其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促进民众就业再就业、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等均应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与精准扶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等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传统扶贫多基于贫困区域实施,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等措施缓解贫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则直面贫困人口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等问题,促使贫困人口依靠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摆脱贫困,进而实现永久脱贫。基于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功能,纪德奎等(2018)直接将职业教育定义为防止脱贫家庭返贫、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回流教育。[13]

(二)职业教育对象与精准扶贫对象的重合性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学生(学员)年龄分布广、范围大。精准扶贫是一种“谁贫困就扶持谁”的扶贫方式,强调落实到户、具体到人。可见,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均具有“精准到人”的基本特征,其对象具有明显的重合性。李素素(2018)认为,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贫困人口都是精准扶贫对象,但贫困人口中只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才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14]王慧慧等(2018)认为,教育贫困、技术贫困、文化贫困、理念贫困是导致人口贫困的根本原因。[15]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在我国4 335万贫困人口中,劳动力人口为2 844.6万人,占贫困人口总量的65.62%。贫困劳动力人口表现出学历低、文化基础差等特征,符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象的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均可通过职业教育形成技术能力,提高文化素质,转变价值理念,实现脱贫目标。

(三)职业教育内容与精准扶贫内容的兼容性

职业教育以传承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具有就业导向,适合无业(待业)、转移就业或已就业需要提升职业能力的劳动者。2016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要求,积极推动转移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需要帮助贫困人口掌握新的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适应新的就业岗位需求,实现转移就业目标,进而提高收入水平。产业扶贫需要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或通过提高贫困劳动力人口技术技能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增加收入的目标。可见,无论是转移就业扶贫还是产业扶贫,均需要对贫困劳动力人口实施职业教育,帮助其形成就业能力或提升其劳动生产率。多省份实践表明,职业院校通过派遣专业教师赴贫困地区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可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帮助贫困劳动力人口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及收入水平。同时,职业院校多坐落于城镇,设置众多非农专业,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均可实现转移就业。

(四)职业教育方式与精准扶贫方法的协调性

职业教育具有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学徒制等多种方式,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顶岗实习,最终使劳动者(或准劳动者)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实现就业、再就业或创业。精准扶贫方法强调落实到户、具体到人,帮助劳动者或发展产业,或就业创业,或转移就业,进而摆脱贫困。显然,职业教育方式与精准扶贫方法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朱云等(2014)在江西省都昌县的调查结果表明,13%的贫困户需要学技术,建议加大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或劳动技能培训;45%的贫困户具有发展产业的愿望,也需要相应的生产技能[16],实现就业创业。朱爱国等(2016)提出,职业教育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贫困家庭子女多样化成才。[17]社会各界已广泛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短平快”效应,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职业教育可以帮助贫困劳动力掌握某种技能,成为发达地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实现转移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一人带全家”,实现搬迁脱贫。

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模式

五年来,各地在扶贫进程中已逐步探索出一系列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实践证明,发展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为我国治理贫困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职业教育政策扶贫

自2013年起,我国公益性职业培训实行国家补助、地方资助政策,中职教育逐步实行了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全日制高职院校面向贫困生逐步推行了建档立卡、定额补助政策。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同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度。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要将教育扶贫领域重点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上。2016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雨露计划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国开办发〔2015〕19号)规定,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每年可享受3 000元的补助。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决定,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办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各省市也立足地方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二)校企合作共同扶贫

校企合作共同扶贫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企业等社会组织合作,结合成为职业教育共同体,面向贫困人口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主体”育人,能够保障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劳动力学有所用,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转移就业。2013年,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联合湘西、渝东南、黔东北等武陵山区部分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采取专业与产业对接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帮助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摆脱了贫困。广东食品药品职教集团与云南西双版纳合作,立足滇西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在当地高职院校设置了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的专业,并为职业院校提供优质师资、部分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学生(学员)实习实践机会,加快了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脱贫进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利用技术优势,选派部分教师到云南省保山贫困区开展培训指导,并建设了两所中职学校,有效推进了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

(三)送教下乡实地扶贫

送教下乡实地扶贫是指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选派技术专家、专业教师等深入贫困农村,对贫困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技术能力及收入水平,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2017年,陕西省充分发挥各县区职教中心职能,选派专业教师赴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部分贫困人口实现了转移就业,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针对连片贫困地区开展了“四个一”扶贫模式,即每村派驻1名专职扶贫干部,配备1个专家服务团队,对接认领1个贫困户,每个贫困户进入1个家庭农场或认领1个致富项目,组织职业院校教师为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分教师深入到贫困地区,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开展农田水利、电工基础等技能培训,帮助部分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脱贫。河北省组织全省中职学校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适龄青年提供“半工半读式”免费中职教育,通过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了贫困人口收入的增长。

(四)创新创业高效扶贫

创新创业高效扶贫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的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为其他贫困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會;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劳动力脱贫,还能帮助贫困劳动力致富。五年来,各地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扶贫模式。西安海棠职业学院联合部分企业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通过培训、指导、示范等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创业脱贫。海南省部分职业院校与农业养殖基地合作,建立了保亭“六弓鹅”等多个实训基地和创业基地,指导部分贫困劳动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脱贫目标。2017年,山东省70%以上的贫困劳动力接受了职业院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培训,有效地激发了贫困劳动力的创业愿望。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帮助下,部分贫困劳动力实施了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创业行动,在提升个人收入的同时,也为其他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有机构调查表明,在某地实施的创新创业培训中,有236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24.59%,带动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近4万人。

五、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推进措施

五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指示精神,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效地消除了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达到了帮助贫困劳动者脱贫的目标。立足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的现实要求,众多学者从实践出发,提出了扶贫攻坚阶段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的目的在于解决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合作不够、监管缺失、扶贫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贾海刚(2016)认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精”在精密部署,统筹安排;“准”在准确判断,目标清晰;“扶”在智力,主动“造血”,强调从扶贫方式、扶贫对象以及扶贫时效等三个层次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18]唐智彬等(2016)提出,要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19]王锋等(2017)研究了贵州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情况,认为应建立贫困对象分类识别体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职业教育扶贫联动体系、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经费保障体系,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确保扶贫对象“精准。”[20]许媚(2017)认为,针对职业教育扶贫公信力较弱的现实状况,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应统筹协调,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宣传体系,开展逐村逐户宣传,强化宣传工作力度,引导更多的贫困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21]

(二)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

实践表明,职业院校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合作机制,能够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技术技能扶贫,促进劳动力转移扶贫、产业扶贫以及搬迁(转移就业)扶贫,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运行。李兴洲等(2018)认为,教育扶贫要坚持机制创新,积极发展优质化的职业教育,携手打造共建共享共赢机制。[22]林艳(2018)从招生、资助、就业等三个视角,提出了构建职业教育扶贫中精准识别机制的方法。[23]李华玲等(2018)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扶贫运行机制,改进职业教育扶贫主体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创新职业教育扶贫的考核与监督机制。[24]向昭颖等(2018)认为,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效率,应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统筹机制、运行机制、精准识别机制、多方联动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25]胡军等(2018)研究认为,贫困人口的成因及扶贫过程错综复杂,应构建跨界协同、激励竞争、造血渐退、精准考核等四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26]众多学者提出,要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通过“拔穷根”阻断代际贫困,实现永久脱贫。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

五年来,各地职业教育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收到了良好效果。部分区域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精准扶贫服务平台,确保各类职业教育主体能够及时获取、密切跟踪扶贫相关信息,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时效性。部分职业院校利用网络分析技术,对贫困人口及相关经济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提升了职业教育扶贫对象、内容、方式等的精准性。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利用互联网数据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立足贫困人口需要及时发布相关脱贫致富信息,提升了职业教育扶贫内容的针对性。李延平等(2017)从多角度确定了互联网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认为基于大数据支持能够确保“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省市县(区)有数据库”,实现扶贫信息共享。通过搭建网上职业培训通道,开发职业培训课程,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扶贫政策传播,提高扶贫的效率。[27]广东省建立了“以育人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网络系统,将教育、实训、创业、就业等环节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部分职业院校组织部分贫困人口发展电商,也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

(四)以考核评估提升精准扶贫质量

为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将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情况以及扶贫资金安排、使用、监管等均纳入了考核内容,并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提质增效”。部分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秉承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原则,细化、量化了贫困人口脱贫要素,制定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国务院扶贫办培训中心与北京梅泰诺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软件系统,对落实精准扶贫、提高工作效率等发挥了促进作用。通过建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强化了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人员的责任意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通过考核评价,能够及时发现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力,确保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质量。

(五)以终身职业教育实现长效扶贫

职业教育具有学校制、培训制、学徒制等多种形式,可供不同年齡阶段、不同从业类型的公民选择,终身教育特征极为明显,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与技能更新速度逐步加快,实施终身职业教育成为从源头上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贫困劳动力某一时期接受职业教育可获得相应的技术技能,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但若要确保贫困劳动力不再返贫,必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8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强调,面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困难职工家庭和残疾人,开展技能脱贫攻坚行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及时跟进脱贫人口的技术技能更新状况,瞄准长效扶贫目标,力争让贫困劳动力通过终身学习,持续提升技术能力,确保脱贫后不再返贫,实现永久脱贫。同时,众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归纳总结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经验,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许峰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64-69.

[2] 邓廷云,唐志明.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析——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22):62-66.

[3] 曾小兰,朱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定位、模式及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9):5-11.

[4] 廖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8(5):75-79.

[5] 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7):9-15,30.

[6] 王文君,李艺华,王建明.信息技术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32-37.

[7] 朱德全,吴虑,朱成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框架——基于农民工城镇化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76.

[8] 滕春燕,肖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J].教育与职业,2017(23):36- 43.

[9] 张琰飞,朱海英.论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8(8):75-82.

[10]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21.

[11] 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6):76- 82.

[12] 董香君,陈维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及其策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55-59.

[13] 纪德奎,张卓.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热点领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5):49-54.

[14] 李素素,孙黎.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耦合机理与政策驱动[J].教育与职业,2018(15): 20-27.

[15] 王慧慧,闫树涛.基于弱势群体精准扶贫的成人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3): 19-23.

[16] 朱云,吴春锋,黄斌琼.精准扶贫方式方法研究[J].老区建设,2014(15):41-44.

[17] 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16-20.

[18] 贾海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6(25):70-74.

[19] 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7):79-84.

[20] 王锋,侯长林,张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7(1):66-69.

[21] 许媚.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审视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8):25-31.

[22] 李兴洲,邢贞良.攻坚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教育与经济,2018(2):42-47,56.

[23] 林艳.关于职业教育扶贫中识别机制的方法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8):346-347.

[24] 李华玲,刘琼,张林,等.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改进与创新[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5):68-71.

[25] 向昭颖,张冰松.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问题及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8(4):26-32.

[26] 胡军,姜运隆,杨和平.三峡库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73-76.

[27] 李延平,陈琪.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 育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32-36.

Abstrac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China have shown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multiple functions of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re are consistent goals, coincident objects, compatible content, and coordinated approaches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use action models such 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ending education to the countrysid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ake measures such as completing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ing a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ng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assessment, and achieving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lifel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lleviate pover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