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推手》与《喜宴》中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2019-07-16张雯暄

青年时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差异分析

张雯暄

摘 要:从古至今,中西方人在对待食物上的态度大相径庭。这种分歧导致了中西方对于美食在审美,哲学,文化上的不同,饮食文化分析的方面有很多,那么,本文将选择借助电影这门视觉与听觉结合的现代艺术,以《推手》和《喜宴》为依托,描述影片所反映的中西方饮食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电影角度;差异分析

一、饮食态度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人们认为“吃饭”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件值得认真对待的大事,不管吃的是山珍海味还是残羹冷炙,都要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吃。这里所谓的认真与随便,是指中西方对待吃饭时的态度问题。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饮食制,并上升到了 “經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高度。后来孔子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规范,在饮食礼制中添加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等因素,使饮食文化具有了更重要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亘古以来中国人对于“食一直采取了一种极为认真的态度。

在西方国家的人们生活节奏相对较快,因为时间的关系,随便一吃就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以汉堡为代表的西方快餐的大肆流行正印证了这一点。在《推手》中,朱父与玛莎各自吃自己的早餐。玛莎拉开冰箱的门,里面放了一个只剩一半的蛋糕,她用自己的食指从蛋糕上抹了一小块放到了嘴里,就算是吃完早餐了。从蛋糕上无数相似的食指印来看,这种简单的早餐行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接下来影片表现的是朱父的早餐。朱父也从冰箱里拿出了他的早餐,是蒸米饭、西红柿炒蛋。朱父很仔细地将菜盛到米饭里,用微波炉进行加热,然后正儿八经地坐在餐桌旁慢慢地享受他的早餐。从后者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待吃饭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

《推手》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朱父和玛莎坐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玛莎吃的是蔬菜沙拉和饼干,而朱父吃的是传统的中餐:米饭加炒菜。虽然吃的东西各不相同,但二人皆吃得津津有味。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则表现在西方人的饮食讲究营养、注重科学,因此营养就成为了西方饮食文化所推崇的最高准则。这就导致了西方人吃时特别讲究食物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其他的一些营养元素是否搭配适当,卡路里的摄取是否超标等等,这些都是西式烹调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而色、 香、味则是次要的要求。在西方人看来,营养要比口味重要得多。中国号称“烹饪王国”,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堪称世界之最。如果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的话,那非“色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因此“味”实际上是“色、香、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式烹饪采用了炒、炝、炊、煮、煎、爆、炸、氽、灼、涮、焖、烩、蒸、炖、扣、煲、熬、靠、煨、煸、熘、烧、烤、卤、酱、腊、烟、熏、等多种烹饪方法。而西餐主要的烹饪方法则仅有煎、炸、烤、煮、拌。

《推手》中朱父热火朝天的做饭场面,与玛莎用烤箱烤比萨饼的情节对比,就形象地说明了中西饮食文化的这一差异。但是在为“色、香、味俱佳”的中餐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中餐的某些烹饪方法会部分地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因此营养问题也成为中国饮食被其他饮食文化所诟病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烹饪也追求营养的平衡,讲究饮食上的“中庸之道”和“阴阳调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为目的,而西方大部分人认为菜肴是作为充饥的一种方式,比起中国来说,西方人觉得自己的饮食特点更重视营养膳食纤维的合理搭配,且拥有发达的食品加工业,如著名的厨乐、百利牌罐头、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等,虽说口味千篇一律,但无需等待较长时间,方便快捷。但遗憾的是,经过热油炸后做成的食品营养成分受到破坏,其实在加工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流失了很多营养成分. 因此,我们说中餐是色香味与营养均衡俱重的饮食艺术,讲究知味与养生,注重互补与协调。

三、中西饮食的社交功能差异

影片《喜宴》中伟同的父母得知他要结婚时,特地从台湾带着钱去美国给他举办婚宴。但当他们发现伟同只是 想按照美国人的风俗在教堂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时,就勃然大怒。他们认为伟同是自己的独子,无论如何都要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宴,这样脸上才有光。这一情节反映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在中国文化中,吃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因此在中国吃饭有时候并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个人行为,也是礼制精神的社会实现。这里指的就是饮食的社交功能。中国人喜欢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应酬交际以饮食活动的方法体 现出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客的人希望通过请吃饭来增进与被请者的感情,而被请者也因为受到邀请而感到有面子,感觉自己受别人的重视。赴宴不仅表示对与请客人亲密关系的一种认同和肯定,而且也是给请客者一个面子,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社交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也造就了中国饮食文化所独有的一个特点。 西方人就很难理解这一特点。虽然西方人也把请客吃饭当成是一种增进彼此感情的一种方法,但远远没有中国人运用的频繁和熟练,且公私分明。对于因公请客,则按规定到餐馆去吃;如若是请好朋友吃饭,则多半会请到自己的家里去吃。基于这种不同,中国的餐馆,无论是高级酒店还是路边的小饭馆生意往往都很火爆,但在国外很多的西餐馆却生意冷清,惨淡经营。西方人注重简约,不太喜欢太盛大的婚宴。

四、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西方饮食的烹饪方式。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饮食”二字饱含了极为丰富深远的意义,表达着重要意义的社会性以及人类的智慧结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以看出饮食的重要性,而且聚焦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的概念。所以,他们把烹饪看作一门艺术,通过食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中国饮食感性且赋予艺术性的,讲究于意义,颜色,形式,气味,以及味道的统一协调。中国人一向讲究“以合为美”,可能美味产生的原因,就在“调和”二字,原有的食材本身的味道,加上配料、辅料和调味料的综合味道,各部分相互融合且相互补充,完成一道精美的菜肴。菜品的形状和色泽是人们一眼看到的,是表面的,而味道却是需要品尝才得到的一种感受,是内在的。从烹饪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兴趣和创造力,饮食可以说是生活中的一个乐趣。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朱父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各种调料一应俱全,倒油,爆锅,下菜,调味,程序一丝不苟;而儿媳妇玛莎则忙着用烤箱烤皮萨,拌沙拉。这就反映了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是一种理性饮食的观念,暂且不说食物的颜色、香味、味道、形状怎么样,而是营养一定得得到保证,人们通过看营养来选择食物,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他们相信,饮食就是为了让身体运转,保持健康强壮足以抵抗疾病,而获取足够的为身体提供的能量。可是无论多讲究的五星餐厅,或多简单的街边小店,他们在原食材的加工上,都保持着各个滋味互不干扰,简单明了。比如说牛排、羊排、鸡肉、三文鱼、作为主菜时,没有配料的情况下,它们都只有一种味道,没有颜色与形状的过多修饰。在盘中加入一些配料,比如说土豆泥、青豆、西蓝花或是加入几片番茄,这样主菜与配菜之间就有了颜色上的鲜明对比。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可以依靠一块土地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其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事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事原则。因此在进食方式上,西方普遍奉行分餐制,去餐厅吃饭时各自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性,绝不会将刀叉伸到别人的盘子中去品尝,也不会礼貌性的推让长辈先吃。中餐则是一桌人围坐共同品尝着一道菜,每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多道菜同时品尝。不像西方吃完一道菜才会吃下一道菜。另外,在集體主义的影响之下,中国人更倾向于分享食物,一起进食正是流露着团结的观念。西方人经常各付各的账,所谓的AA制,他们点自己想要吃的食物,显示出西方人对个性的尊重。他们买属于自己的食物,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其他佐料,且单独坐着品用。

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吕尔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高成鸢.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6]郭鸿雁.创意产业链与创意产业集群[J].当代经济管理,2008,(7):38-40.

[7]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8]]帅蓉,张景成.文化透视下的中西饮食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6).

猜你喜欢

差异分析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差异分析
试论中国声乐作品的文化定位
普通高中班主任胜任力差异分析
新旧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