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

2019-07-16董倩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

董倩

摘 要: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受多方面因素的支配和制约。研究二语学习动机不但是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是对心理学、教育学、社会文化学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二语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范畴,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情境的多变而呈现高低起伏的状态。本文简述了二语动机研究经历的四个阶段,即社会心理学阶段、认知-情境阶段、过程导向阶段和社会-动态阶段,然后分析了动态视角下二语学习动机最新研究成果———定向动机流,最后探讨了定向动机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二语习得;定向动机流

一、引言

动机是英语学习和教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一直是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二语动机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社会心理学阶段、认知-情境阶段、过程导向阶段和当前的社会-动态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机理论变得越来越丰富。D?rnyei及其同事(D?rnyei, Ibrahim & Muir, 2016; D?rnyei, Muir & Ibrahim, 2014; Muir & D?rnyei, 2013) 提出了定向动机流理论,它继承并发展了之前的理论,是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个具备可研究性的概念。了解定向动机流的理论基础、维度及其对二语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语动机理论变迁

早在20世纪50年代,加德纳和兰伯特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开始了对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二语学习动机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Gardner和其同事基于社会文化视角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社会教育模式(social-educational model)。直至20世纪90年代,Gardner和其同事开创的社会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不少研究者批评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二语学习动机模式片面强调了社会文化的宏观情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忽视了在学校和课堂教育情境下的动机研究,因此,学校教育导向的(education-oriented)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成为主流。这一阶段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以认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被D?rnyei(2001a)称为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认知-情境阶段”。

但是,不论是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还是后起的认知-情境阶段,对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静态层面,忽视了从时间维度对二语学习动机的动态性进行探究。20世纪末,D?rnyei和Ottó (D?rnyei & Ottó, 1998) 构建了二语学习动机的过程模式。21世纪以来,D?rnyei(2005)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体系(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这一概念,标志着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从过程导向观向社会动态观过渡。

(一)Gardner的动机理论

Gardner的动机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e)。加德纳将融入型动机定义为:因为对目标语社团持有真正的兴趣而去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

2.以动机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模式。该模式围绕动机提出了六个因素:能力、对学习环境的态度、融入性、工具性、语言焦虑和语言成就。此外,该模式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动机和动机倾向。融入型倾向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和目标语社团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融入愿望”(加德纳和兰伯特,1959:271)。工具型倾向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实际需求或功利化目的去学习二语,例如: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求职或职务晋升等。

3.态度/动机测量量表。该量表涉及动机强度、语言学习愿望和语言学习态度三个部分,包含对十三个变量的测试。因其良好的心理测量效果,迄今为止仍然是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者最为常用的标准化量化研究工具之一。

(二)自我决定理论

认知-情境阶段最具影响力的二语学习动机理论: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唐耶的三层次动机理论。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动机缺乏。内在动机的主要来源是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兴趣。瓦伦兰德把内在动机分为三类:知识的内在动机、成就的内在动机和刺激经历的内在动机。外在动机的主要来源是外在奖励或惩罚。德西和瑞安(1985)根据学习者对行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把外在动机分为:外在调节(外部控制-顺从外部奖惩),融合调节(部分外控-自我卷入内部奖惩),认同调节(部分内控-认同重要性),综合调节(内部控制-获取知识)。相应地,动机缺乏就是学习者对行为无调节(无控制)。

(三)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框架

唐耶与克莱蒙特等研究者合作,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框架,该框架从语言层次、学习者层次和学习情境层次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语言层次包括融入型的动机子系统和工具型的动机子系统。学习者层次包括成就需求和自信:语言使用焦虑感、感知的二语能力、结果归因和自我效能。学习情境层次包括课程动机要素、教师动机要素和小组动机要素。

(四)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导向模式

二语动机过程导向模式主要由行动序列和动机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构成。行动序列被划分为选择动机的前行動、执行动机的行动和动机回顾的后行动三个阶段,并且罗列了各阶段动机不同功能和主要动机影响因素。不同行动阶段中,动机功能不同,发挥作用的动机影响因素也不同。

(五)二语动机自我体系

唐耶(2005)通过借鉴心理学领域中的“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和“未来自我导向”(future self guides)理论,从全人的角度(a whole-person perspective)提出了具有人格心理学倾向的二语动机自我体系,主张在语言教学中,外语教育者应将二语学习和学习者的个体核心特征相结合,帮助学习者形成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同。

唐耶(2005,2009)建立的二语动机自我体系包括三个因素:

1.理想二语自我(ideal L2 self): 学习者希望拥有的理想特征,即他人为学习者设定或学习者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特征,与正面的结果和情感有关。如果学习者的理想自我是掌握某种二语,那理想二语自我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以缩小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融入型倾向和内化的外在动机(如综合调节)与理想二语自我有关。

2.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 L2 self): 学习者在所属的社会文化影响下相信自己可以具有的特征,并且在具有这些特征后可以避免负面结果的产生。工具型倾向和尚未内化的外在动机(如外在调节、融合调节和认同调节)与此相关。

3.二语学习经历(L2 learning experience): 着眼于动机的执行,指与特定的学习情境或以往学习经历密切相关的情境动机,如教师行为、课程设置、班级小组和前期学习经历所带来的影响。

三、二语动机理论新发展———定向动机流

(一)定向动机流的基本内涵

定向动机流即一种“能够激发并维持长期行为的强大动机驱使力 ”,是指在某一阶段,个人或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且具体的目标而呈现出稳定高强度的动机状态(D?rnyei 2014)。其实定向动机流是一种隐喻的说法,相关研究者把学习动机比作海灣洋流,以凸显其方向明确、时间持久、能量巨大等特点。

(二)定向动机流的维度

1.目标/愿景定向性 (goal/vision orientedness)。目标和愿景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两者均具有未来时间的指向性。正如洋流和湾流一样,定向动机流始终都是定向的,这种“定向性本质”是定向动机流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在定向动机流内部,有一个明确且贯穿始终的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伴随强大的动机能量流,引导一条方向明确的目标路径。“定向性本质”是定向动机流理论与其他传统动机理论的主要区别所在,其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二语愿景(L2 vision)。这里的愿景(vision)指的是个体对于目标实现后的现实经历的一种想象(D?rnyei& Kubanyiova 2014),“对未来目标状态的一种感官体验。“愿景是定向动机流这一新概念的关键,我们可以将愿景视为一个 “Directed Motivational Current” 中的 “D”,它为动机流的路径提供方向和焦点。”(Muir &D?rnyei 2013).

2.参与者拥有意识 (participant ownership)。它是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换句话说,学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能够控制自己的过程,也能不断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是定向动机流的必要条件。定向动机流的参与者必须相信,他们有能力充分操纵整个过程,以便取得有利的结果。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完全的心理上的自主性。

3.积极的情感状态 (positive emotionality)。处在定向动机流之中的二语学习者能感知自己正朝既定的学习目标和愿景迈进,从而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就是积极心理学所述的“自我实现的幸福”。学习者的这种心理体验并非来自任务本身,而是源于对未来目标的憧憬和对整体路径的感知。充分了解定向动力流的积极情感作用对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意义。

4.跳跃式与促成性结构 (salient and facilitative structure)。定向动机流一旦启动,二语学习者便置身于流体之中,持续受动机力驱使而自发采取一系列行动。这个结构既是动机流的路劲,也是动机行为的结果。包括:(1)明确的动力流起止点。(2)体现正向反馈的进步标签。(3)惯常行为变成动机自动驾驶仪,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行为变成一种自发模式,不再受意志力的控制。

四、对定向动机流理论的评析

定向动机流理论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定向动机流理论实现了四种动机心理学主流理论在二语动机研究中的融合,并实现了二语动机研究与动机心理学研究的对接。但定向动机流涵盖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并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相联系。在此之前,尚无主流动机理论将与目标相关的认知心理和随时间发展的行为过程结合起来考察动机力最大化的实现问题,因此可认为,定向动机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这四种理论的超越。定向动机流理论对二语课堂教学也有新的启发,可以帮助外语教师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二语学习水平。

五、结语

动机是影响二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源动力,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持续的驱动力。本文首先回顾并归纳了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经历了社会心理学阶段、认知-情境阶段、过程导向阶段和当前的社会-动态阶段。之后又详述了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最新进展———定向动机流:二语学习者为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和愿景而在特定时段涌现出的动机激增现象。作为一个新生概念,目前与定向动机流相关的研究基本集中于理论建构,后续需要更多实证研究对理论进行验证和完善,以使定向动机流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D?rnyeiZ. 2012.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常海潮.定向动机流——二语动机理论研究新进展[J].现代外语,2016(5):704-713.

[3]梁爱民,张秀芳.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动态发展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2017(6):30-36.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浅析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输入、输出假说的中职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低年级小学英语中的语言偏误与纠正
母语中的借词对外语语音影响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