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政德建设制度化研究

2019-07-16张永胜

青年时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反腐制度化

张永胜

摘 要:在现实政治政治生活中,治理腐败、作风问题往往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严法惩处方式,并未真正在思想上厘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未建立起克制领导干部私欲泛滥的制度,从而形成一种越治越腐的恶性循环。推进政德建设制度化进程,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是从根本上解决腐败、“四风”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先从分析政德建设制度化面临的现实困境着手,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推进政德建设制度化的路径。

关键词:政德建设;制度化;反腐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源自于,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而诸多领导干部政德虚无与道德沦丧,正在逐渐削弱其合法性。一方面反映出党员干部政德水平滑坡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剛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1]。政德建设不仅要从内在提高领导干部的政德水平和境界,更要有外在的刚性制度予以制约。推进政德建设制度化进程,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腐败、“四风”问题的必经之路。

当前政德建设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扬弃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这三大进程中,深受三者的影响。政德建设可以从多元化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但马克思主义至高的政德要求与现实制度化进程、社会经济转型利益重新分配等之间存在着错位,所以我国政德制度化建构也将面临着重重困境。

二、新形势下推进政德建设制度化的困境

(一)经济结构变迁导致领导干部价值观扭曲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深化,使利益格局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极易带来政治腐败和政德滑坡。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承认与保护社会人追逐利益的本能,鼓励社会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激活市场活力。作为社会人,领导干部也具有普通个体的自我特征——理性经济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所呈现出来的以“成本-收益”原则作为个人行为选择的驱动力。此时的领导干部开始悖离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纯粹利他性道德准则,而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取物质利益,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副产品。在追逐利益与政德养成、利己与利他的二分结构中,前者逐渐占据上风,诸多道德问题也因此而凸显。主要表现为领导干部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的扭曲,利用公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图享乐等。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是长期的过程,市场经济鼓励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领导干部政德要求利他性之间的矛盾也将长期存在,可想而知,推进政德建设将会举步维艰。

(二)马克思主义政德观与实践之间的持续冲突

马克思主义化的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利益至上”作为衡量与判定领导干部政治与行政行为的最高道德准则,这种高标准的政德要求被中共党员广泛熟知和认可,并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的价值指标。而在当今的政治生活中,虽然有一些政治家能够按照国家与民众的利益来治理国家,但还是有很多大权在握的当政者并不能遵照这样的原则来行事,他们从政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那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权力欲[2]。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德要求与领导干部政德实践能力之间的剧烈冲突,以及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人有着诸多欲望,为政德沦丧与权力腐败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而治理腐败、作风问题往往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严法惩处方式,造成既未在思想上厘清问题的症结,也未建立起克制领导干部私欲泛滥的制度,形成一种越治越腐的恶性循环。

(三)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积弊甚深

中国历来重视官员对传统历史文化中道德的继承,良好道德一般是选拔官员的必要条件。同时,马克思主义对领导干部政德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现实中的政德实践状况并不容乐观。传统家庭伦理要求个人服从于家族,以家族为核心的熟人社会,要求个人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要以实际的利益回报家族及周围人。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影响下,掌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往往会遵循传统伦理原则来为家族及周围人谋私利。例如,不少领导干部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利用父母的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等。另外,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官员几乎垄断全部的社会资源,不同等级的官员享受不同的特权,也就是说官职越大,特权就越大,而最下层的民众几乎没有任何权利,能否入仕为官是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而优则仕”,这些耳熟能详的励志句都是对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长达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并没因社会变革而消失,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被继承了下来,因此这种长达数千年的身份崇拜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四)政德建设忽视理性法制体系的建构

上文我们分析到,传统伦理道德中人情观念、官本位思想等糟粕是瓦解现代政德观的思想根源,此时再强调道德自律性就显得缺乏感召力。政德建设以约束权力为中心,就要求政德建设必须摆脱碎片化、条例化与纪律化的规约状态,更不能把政德建设仅仅寄托于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而必须借助于法制的强制性来保障。也就是说,如果需要强制性予以规范的行为却诉求于不相应的非强制手段,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政德建设正是如此。在实践中,政德建设过多强调“内省”、“慎独”的自律性,而往往容易忽视法制约束的他律性,致使对领导干部监督力度不够,法律制度的警示作用被弱化。缺乏法制体系建构,都毫无例外地产生了大量领导干部的奢靡与腐败。中国共产党对政德建设法制化已经有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更需要建构政德建设统一的法制体系。

四、新形势下推进德建设制度化的路径

政德对领导干部的约束力必须借助于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政德建设制度化是国家制度建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制度建构重要领域。推进政德制度化是推进政德建设的基本思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接下来,本文将从选拔任用制度、监督制度、考核制度、法制体系建设四个维度探讨推进政德建设制度化的路径。

(一)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提升政德基础水平

从源头上对领导干部政德进行严格把关,是提高政德水平的首要环节。要落实习近平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好干部标准,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必须用民主选举与选拔的方法筛选出德才兼优的领导干部。一方面积极推进群众参与的公开选举。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拓宽群众了解候选人的渠道,扩大群众民主选举,让群众的意愿在选举中充分表达;另一方面不断提高选拔的民主化水平。在选拔领导干部过程中,通过组织考察、民主推荐、民意调查等环节,以集体讨论、座谈会、民主协商等方式充分收集和分析民意,推进领导干部选拔主体的多元化,以促进选拔的民主化。通过群众选举和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把那些政德好,有真才实学的领导干部选拔上来。

(二)完善党内外监督制度,遏制政德滑坡

对领导干部政德的监督主要是对行使权力的监督,权力的行使必须在监督之下,而监督制度正是政德建设制度化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程序性监督,对于提拔的候选人,要用过收集人事、纪检、政法、审计、信访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全面了解候选人的德行表现。对于离退休的领导干部,要充分地发挥离职审计、事后监督的作用,打消领导干部的侥幸心理;二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采取灵活的接待日制度和信访制度,变接待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主动下访,让群眾直接接触领导干部,为群众监督开辟可行的路径,让群众真正行使监督权力;三是拓宽网络舆论监督渠道,主动利用网络,开创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监督平台,创新网络监督形式,充分发挥网民、媒体、社会团体的力量,对领导干部进行实时的和全方位的监督。

(三)加强政德考核制度,催生内在动力

中组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提出把“德”的考核结果,并运用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各方面,只有从内容、方式等方面构建起完善考核制度,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提升领导干部政德水平。一是要细化政德考核范围。要关注领导干部的日常表现,也要关注领导干部在处理重大危机事件、处理个人名利问题等关键时刻的综合表现。既重视“八小时内”的政德,也要适当延伸到“八小时外”,观察领导干部在“生活圈”的表现和了解街坊邻里的印象;二是建立完善的政德考核体系。建构以个人述德与组织考察、领导评价与群众评议、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横向考察与纵向考察、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等内容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引入心理测评、实绩分析等方法,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的政德、能力和绩效,把政德、政才、政绩有机地统一起来,选政德好的人;三是建立详细的领导干部政德考核档案。以评议、暗访、考核等多种形式客观考查领导干部德行,如实、详细记载领导干部不同阶段的政德修养情况和考评结果,对于曾经出现的失德失范行为,都要留下“污点记录”[3],作为奖惩和领导干部进退流转的重要依据,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

(四)建构政德法制体系,扎紧制度牢笼

法制体系建构过程就是统一政德的确立及规范行为的立法过程,这是政德获得强制性的重要途径,对领导干部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审查,并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惩处。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规制度。但是表现为零散化、条例化、纪律化,并未形成完整的法制体系。因此,要不断完善以政党纪律、普遍的公务员行政伦理法与专业化的公务道德法为主要部分,法律、党内法规相结合的政德法制体系。同时,政德法制体系的建构应由法律专家、政策专家、实务界与理论界等共同协作才可以完成,这就需要把各方智慧与经验纳入到立法过程中,所以要广泛吸纳民主党派、民意与专家学者的意见,推进政德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长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为政之德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2]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李柏光、蒋庆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1页.

[3]徐健,吴长春.论党政干部政德建设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反腐制度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
浅析公务员心理成长与健康建设的反腐意义
中国经济不存在“东北化”可能
反腐报道娱乐化之忧
官员勿被“权力”扭曲心理绑架
反腐高压态势下的行政不作为法律问题研究
官员“弃实就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