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台近代开埠文化及其深远影响

2019-07-16刘晓芳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开埠城市发展辛亥革命

刘晓芳

摘 要:烟台从古代的一个近海小城发展到如今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迅速崛起的全国二线城市,其中漫漫长征路,几多峥嵘岁月稠。1861年,按照中英《天津条约》,烟台成为山东近代史上第一个开埠的城市,伴随着烟台港的兴衰,烟台在大庙—奇山所城为中心的中国民众聚居区和烟台山—朝阳街为中心的洋人聚居区的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下形成了开埠文化,留下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对烟台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烟台;开埠;辛亥革命;城市发展

一、开埠过程

清代烟台隶属于登莱青道,但当时登莱青道的治所并不在烟台,而是在莱州。清末的时候,烟台依靠南北货运周转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道光咸丰年间,清政府将苏州的粮食运往京城,“南船北来,每因北洋风劲浪大,沙洲弯曲,时有搁浅触礁之患,非熟谙北路海线航手不敢轻进,往往驶至烟台收口,另雇熟悉北洋小船,将货物分装搭载,拨至天津”。《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南方的船队北上寻求发展,烟台往来船只、贸易增多,港口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1859年在烟台设厘金局,同年税收达12123两,占山东税收总额28.67%,位居山东首位,郭嵩焘在报告中称“烟台为南北之冲,海船经过收泊较多与他处,故以此一口(收税)为较盛”。19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登州府(即今蓬莱)为通商口岸,后来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对登州港进行一番考察后,发现登州府并不适合开辟为口岸。但是烟台港由北面芝罘岛和东面崆峒岛包围而成,形成一个天然的优良的口袋状港口,另外烟台海防要塞的地理位置也成为殖民者觊觎的一大原因。因此,1861年清政府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在芝罘湾畔烟台码头主持烟台开关征税仪式,筹建东海关,烟台成为近代山东省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城市。1862年因开埠洋务事务渐增,移登莱青道于烟台兼管洋务及海关事务。在西学东渐的大浪潮下,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烟台凭借地理优势建港开埠逐渐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烟台开埠后,至1905年达到顶峰后,便出现衰落之势,贸易额、吞吐量减少,慢慢走向没落。反思烟台港没落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首先,内在因素主要是烟台港没有深水码头和必要的码头设施,基础设施落后。其次,烟台内陆腹地交通不便,市场打开的程度受限,港口集散能力不高。外在因素主要是来自其他北方港口的冲击,尤其是青岛被德国殖民者占领后。当青岛大连开埠通商后,“自青岛、大连等处设关以来,德、日两国全力以经营,南北交通便利,轮路分驰。登莱两属偏隅,仅居沧海之一角,其光草帽辫庄,蚕丝庄已半为青岛所夺今则油坊,磨坊亦有浸浸赴大连之势”。青岛港被德国殖民者强占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配备先进的装卸机械,而且还铺有专用铁路和胶济铁路相连,港口的吞吐量和工作效率较烟台港有了极大地提高。因此在青岛港的强大竞争力和优势面前,以及北方诸港的渐次开放,烟台港的优势逐渐不再显现,慢慢走向没落。但是西方殖民者的进入和港口的发展依然推动了烟台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

二、物质文化遗产

“‘择中修筑封闭坚固的城池是古代中国管治聚落、维持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然而,针对近代中国的殖民活动却始于国家沿海边疆,从鼓浪屿和烟台山可以看出,地域性的殖民活动也恰恰最早策动于被清廷忽视或轻视的边隅荒地,体现了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居住选址观念。”

基于不同的选址观念,烟台本地原住民与西方殖民者分别围绕大庙-奇山所城和烟台山居住活动,形成两处中西风格迥异的建筑群落。

烟台开埠后,外国人便选择在烟台山购地造房,此处临近港口、视野开阔,为港口贸易和殖民者海上军事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在今天的烟台山公园中,分布着三类近代开埠遗址,第一类主要是领事馆建筑;第二类是东海关建筑;第三类是私人住宅。总体风格类型简单,大致包括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代表建筑是英国领事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代表建筑是东海关职员宿舍;地域主義风格建筑,代表建筑是丹麦领事馆;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代表建筑是日本领事馆。烟台山下的朝阳街因在烟台山之阳而得名,是近代著名的商业街,是随着烟台开埠而出现的近代街区,至20世纪中叶,一直是烟台城市中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

大庙-奇山所城是烟台原住民聚居区。大庙是烟台城市发展的起点,烟台大庙前身是明朝初期的“龙王庙”,后来随着妈祖娘娘被康熙皇帝册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便随着南方船队传到北方,由烟台本地原住民与南来船队和商帮共同募捐投资,由于一庙三殿多神,烟台人称它为“大庙”。奇山所城是烟台城市发展的基础。奇山所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时在地方实行卫所制,奇山所是宁海卫辖区内的“奇山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年间裁撤卫所,原军籍者转为庶人,所城由军用基地变为民用地,人口渐次增多,所城东南西北城门外发展成奇山十三村。

开埠后,受西方经济的影响,近代经济萌芽发展,既有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也包括民族资本企业。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李东山创办中国第一家机械制钟工厂、胶东醴泉啤酒厂、烟台程明锁厂一批批近代民族工厂不仅促进了烟台的经济发展,更促进了烟台的城市发展。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商会等市民团体逐渐成立,并逐渐在城市生活中发挥作用。开埠后,涌入烟台的洋人、传教士参与了烟台的城市功能建设之中,近代学校、教堂、银行、医院等出现在了烟台的街头巷尾之中,电话、电报、邮政等先进的通讯方式相继出现,餐饮、酒店、咖啡馆、保龄球馆等服务业逐渐出现。烟台逐渐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城市转变为近代新型的工商业城市,实现了城市性质的转变。

三、精神文化遗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允许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烟台开埠后教会势力逐渐渗入,为了能够实现传教的目的,他们兴办学校与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平民教育,这对开启民智、传播新知新说有很大的帮助,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维、新观念的近代人才。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烟台及胶东地区旅日留学归来的学子忠诚追随孙中山,自中国同盟会成立,烟台便成为革命党人在国内进行活动的重要地区。再加上当时烟台与日本有对开的客船,出入境的北方学子多经于此,烟台因此成为革命党人联络的中心之一。当时同盟会在全国设有9个支部,北方地区的支部设在烟台,统辖华北与东北地区的同盟会活动,主要负责人是徐镜心与丁淮汾。革命党人在此创办报纸,例如创办的有《渤海日报》、《东吹报》、《芝罘报》等,成为革命党人发表言论、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阵地。其中《渤海日报》由李凤梧、钱子青担任主笔,时人谓之“每借此朝政之失,从而烘托之,革命思想之播种芝罘,实肇始于此”。烟台是山东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使得烟台较早的摆脱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烟台人观念中的封建专制意识,宣扬了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解放了思想。据载烟台临时军政府成立后,为纪念共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表示了极大的热情。

四、小结

烟台近代开埠文化是中西文化激荡下的产物,近代烟台在饱尝屈辱与痛苦的同时,融入、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地原来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开埠文化。开埠文化与烟台城市的发展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又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开埠文化成为近代烟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同时推动近代烟台城市文化发展、繁荣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促进烟台城市发展进步,并逐渐实现城市性质的转型。开放的开埠文化冲击封建专制传统,解放烟台人民的思想,传播近代先进革命思想,使烟台成为北方近代辛亥革命的重要阵地之一,这对烟台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对城市进步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烟台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随着朝阳街、所城里的改造规划,使这两处近代建筑群落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烟台又一张旅游名片。更重要的是近代烟台这段伴随着阵痛的成长历史也会被更多的人知晓。历史是厚重的,知晓烟台开埠的历史征程会让烟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参考文献:

[1]山东巡抚崇恩.登莱青碍难举办抽厘烟台无从收税》折[M].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

[2]郭嵩焘等.查明海口税务情形并遵酌设厘局折[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3]记烟台商人请办烟潍铁路事[J].东方杂志,1909,(10):313.

[4]陈筱.中国近代早期开埠城市的文化交融—鼓浪屿与烟台山近代建筑的初步比较[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4):10.

[5]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二分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8:123.

猜你喜欢

开埠城市发展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
近代温州开埠与温州海外移民
基于GIS与VR技术的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方法建构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