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7年浮山县土地改革

2019-07-16薛琳钰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农阶级党员

薛琳钰

(山西大学 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 平遥 031100)

山西省浮山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是临汾市的咽喉要道。1947年土地改革在各解放区全面展开,山西作为革命老区,积极配合土改工作的进行。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土地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土改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首先,政策执行出现偏差。1947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由此展开。但是,在土地改革运动的各项工作具体推进和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一是由于当时国内战争尚在进行中,对于阶级斗争的政策都比较激进,出现误斗的情况,“经统计,误斗户占被斗户的16.26%”[1],由此可见误斗的严重,整个浮山县存在的误斗问题可见一斑。二是限于中共中央大规模执政经验稍显不足,在土地法大纲中过分强调了“平均”,同样造成了土改工作的偏差。

其次,基层干部出现贪腐问题。一部分基层在工作中不仅表现出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作风,甚至个别干部存在权力至上思想,轻则利用职务之便占小便宜,重则贪污受贿、包庇等。根据浮山县老区土改前后占有情况登记表显示,地主、富农等占有土地比由10.68%降低到10.43%,房屋占比由12.95%降低到11.74%[2]。当部分地主富农看到利益受到了损失,便采取欺瞒、贿赂等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石逢庚当村长时,自私自利,贪污腐化”[3];另一份记载显示,浮山县五区“生活特别腐化思想堕落的三人,原来本质不好参加党,没彻底得到改造,生活腐化偷窃浪费果实的三人”[4],而该区全部党员不过25人。个别干部不端行为严重败坏了党在农民心中的形象。

第三,党的基层组织生活不健全。浮山县作为革命老区,斗争环境复杂,“支部始终没有进行过普遍的民主改选,只是谁走了补上一个缺口,同时党内组织生活不严格,党员对党内的一些基本知识都不了解,比如张国详同志说,咱入党一二年了,只开过一次会,别的啥也不知道,张国祥自参战回来到现在13个月了,没缴纳过党费”[5]。党员思想觉悟不高,影响到土改的进程。所以在土改过程中,面对群众的不配合,一部分干部官僚习气发作,采取强制式、命令式方法推进工作,致使干群之间出现矛盾。

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旧有的土地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封建阶级地权确定,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6],“荒了数十年的坟地都开起来种上啦”[7]表现在粮食产量的提升,从过去的23598石提升到23933石[8],在当时土地贫瘠、劳动力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已是殊为不易。但是这些成就的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分裂。对于贫农阶级而言,一直保持贫农状态是最为有利的——既能在政治上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又能享受到政策的倾斜。由此农民中产生了一种思想:我是不是一直保持在贫农队伍中?该如何保证一直处于贫农状态?进一步延伸出出工不出力、隐瞒情况等现象;对于分到的果实的农民则处于一种担忧状况,担心“退果实”;对于中农阶级来说,由于土地改革中存在的“左”倾错误,造成中农阶级不敢发展生产,认为“这都挨了斗,再干也没啥意思”[9],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对于地主富农来说,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时无法适应生活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被批斗的恐惧,不敢大力发展生产。这些问题的存在,割裂了乡村各阶级之间的联系,甚至有人认为“说啥就是啥,后来又变了,闹的人也不知该怎办,不知道干好还是不干好,这工作就不敢干,这会对,过一会就错了”[10],产生了畏惧情绪,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也不利于基层组织的建设。

二、土改的纠偏

针对土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许多措施,积极展开了纠偏工作,使土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首先,在中共中央方面,为了纠正“左的错误”,纠正偏差,团结中农,出台了很多方针政策。针对《中国土地法大纲》过分强调的平均分配思想,中共中央多次进行批示,主要有《关于纠正错定成分和保护中农的批示》、《关于纠左的危险的指示》,根据当地情况,地方还作出了《地委转区党委关于在农村支部中如何传达整党问题的指示》。这些批示文件着重批评了左的错误,批评了平均主义,指出土地改革本身最终要落到生产上,土改和结束土改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

其次,从思想层面入手,端正态度,让大家在充分领会批示精神的基础上开展工作。针对当时群众的畏惧政策变化、怕打击报复的情况,党员干部通过宣传,向群众详细说明,提出:“工作中不怕犯错,毛主席说过,世上有两种人不犯错,一种是死的,一种是未生下的,我们在工作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不是知错犯错,明知故犯,并指出我们眼前利益,服从长远的利益,要叫大家都翻身,不怕误一点功夫来”。通过思想工作,消除群众心中的畏惧情绪,提高了广大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在针对部分党员的思想问题方面,部分党员认为“不领导,群众也会生产”“领导生产工作就比较消极”[11]错误认识,要求党员干部参与和了解生产,“农民生产中最主要的还是什么?人民群众搞的是什么生产运动?能做到啥程度?”[12]让党员干部明白生产的重要性,“特别让党员干部认识讨论土改整党结束,不是革命成功!怎样才能让老干部的能量发挥出来?不生产能合群?强调领导生产是我们各级党的中心任务,及举实例说明,并让党员干部检讨过去是怎样领导的?为啥没领导起来?”[13],从思想源头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端正态度,开展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整顿基层党组织。整顿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点是“公开公平公正”,公开整党,打开大门让群众提意见,党员向群众表明态度,反省与检讨。在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整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根据记载,整党过程中,检查出很多贪污腐败包庇分子,如“秦小康参加党的队伍之后,混入党内,贪污腐败,包庇地富”[14]。通过整顿工作使一部分党内的蛀虫露出了原形,并且受到了严厉的处置。整顿之后的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如“齐全说咱过去实在冤枉,他那怕今天认识错,大家知道知道就行”[15]。对于“个别反省不彻底的党员,群众仍不满意,如乔殿臣,群众根本提不出什么意见,对陈子荣则提了很多意见,虽大部分都是初步整党中检查出来的,但代表们一点都不放松”。经过整顿,党员和代表们的思想上都有了一种新的转变,如马逢说:“只要搞清楚是非,这怕什么呢,咱该干啥就干啥”。党员情绪较以前提高了,党群关系问题得到改善。同时,在纯洁了党的队伍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土改工作计划,如《工作计划和布置的讨论》中就要求,“根据报告的精神充分和实际情况结合,大家联系实际”[16]。各地都对当地的情况作了充分了解,为正确开展土改后期工作打下了基础。

土地改革播后期的重点是清查工作。由于土地改革前期的“左”倾错误,在过分批斗中农,损害了中农的利益。因此在后期工作中主要清查误斗的情况。材料中详细地记载了误斗情况,如“东鲁共被误斗六十五户,三二八口人,3423.8亩地,户粮1183.9石,占地4.34亩”[17],有些地区还列出了详细的统计表[18]。

表1 梁村赔偿误斗中农及贫雇翻身情况统计表

清查工作让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阶级的划分方式,什么是地主富农,什么是中农、贫农,消除了群众心中的不良情绪。在清查工作进行时,划分阶级工作也在进行。贫雇农的地位相对较高,所以有部分中农怕提高自己的成分,提出“去年我有病在家就误了,没打下粮食,我这成份是不是能划低些”[19]。根据以上情况,地方干部通过深入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划分阶级不是要整人,而是为了发展生产,打消了群众心中的顾虑。在清查结束和阶级成分划分之后,还进行了清退工作,如观音庙村,“赔偿了8户中农,赔地34亩,产量17.21石,又赔窑7孔。赔偿前——这8户人33口,地102.3公,产量60.06石,每人平均地3.1公(弱)每个平产量,1.83石(强)窑10孔,牛15头。赔偿后——共地135.3公,产量77.87石,每人平均地4.1(弱)每人平产量 2.34石(弱)”[20]。对已经灭失、损毁的果实,则按照情况进行赔偿。

三、土改的意义

猛烈冲击着几千年来的土地制度,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土地改革运动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让人们从繁杂的运动、斗争中解放出来,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土改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

土地改革结束取得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对于农村阶级成分的重构和稳定。自土地改革以来,农村旧有的阶级被彻底摧毁,但是新的阶级结构又尚未形成,土地改革的结束,将农村阶级稳定下来,有利于生产的进行和农村基层机构的建立。

土地改革的结束,不仅仅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基层稳定下来,为后来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此后不久,五年计划全面展开,我国开始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土地改革,就没有工业化的全面开启。

猜你喜欢

中农阶级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北京中农金海纳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中农金海纳
山河颂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