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高校智库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9-07-16丁明春
丁明春 任 恒
(1.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长春 130012;2.深圳大学城图书馆 深圳 518055)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高校智库的研究未艾方兴,并已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本文拟对这一研究进展予以梳理总结,发掘其中的演化进程及发展趋势,以进一步提升其研究质量。具体而言,本文以2001—2018年中国知网刊载的537篇以“高校智库”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研究方法,绘制出近二十年间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知识图谱。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方式是:篇名或关键词为“高校智库”or“高校思想库”or “大学智库”or“大学思想库”or “教育智库”or “教育思想库”,文献时域定为2001—2018年。经过反复检索,采集获得961份数据,操作时间为2018年6月29日。同时,为了降低研究误差和增强分析信度,对样本文献进行了数据清洗工作,将访谈、年鉴及会议综述类文献逐条剔除,最终获得537篇有效文献。此后,再将经筛选后的文献数据以Refworks格式予以存储,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特定转换后导入软件,设置年度切片时长为1年,阈值取前50。
2.2 研究方法
作为知识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团队开发研制的一款Java应用软件,能够借助时区图、聚类图、时线图等多样化的视图样态显示某一知识领域的聚类状况、关键节点和共被引网络等科学知识图谱。自2005年该团队率先将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知识引入中国以来,这一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已成为科学计量领域较为流行的技术工具。所谓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发展演变的进程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具有“图”与“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它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也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在CiteSpace生成的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数量的多寡或出现的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合作关系或共现强度。此外,本文亦采取词频分析法作为辅助方法,它是指通过分析能够反映文献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核心词语在某一学科或领域中反复出现的频率,以判断是否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方法。
3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年代分布与研究力量
3.1 年代分布
文献的年代分布是指刊文量在时间维度的映射,其既能显示某一主题的研究热度,亦可成为判定研究阶段与发展趋势的一项指标。由图1可知,近二十年间国内有关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变化趋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01—2013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累计发文22篇,平均每年不到1.7篇,且在2009年前的较长时间中,仅有2篇文章初涉这一领域;时至2009年后,才陆续有学者撰文对高校智库予以剖析,但发文量仍停留在个位数,表明我国高校智库研究起步较晚,且该主题尚未引起学界较多关注,研究力量十分薄弱。2013年至今为第二阶段,该阶段当前累计发文515篇,平均每年超过103篇,占样本总数的九成以上,且在2014—2016年发文量呈爆发式增长的强劲趋势;时至2016年后进入平稳时期,年发文量保持在150篇左右(统计截至2018年6月29日)。
图1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2001—2018年)
本文认为我国高校智库研究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关系密切,其发文态势与政策节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呈现较强的政策导向特征。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出台,持续驱动了国内高校智库的建设探索,亦成为促使高校智库研究成果显著提升的重要因素。高校智库作为新型智库的子类型,因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人才优势及学科特色,吸引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国家决策高层不失时机地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聚焦重大问题并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贡献[1]。此后,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教社科〔2014〕1号),明确提出“高校智库应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2]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对于高校智库研究的热情,亦使得2014年以来的发文量呈现出显著增长的态势。由此表明,我国的高校智库研究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特征,同时也彰显了学者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使命与担当意识。
3.2 研究力量
文献的研究力量涵盖期刊、作者及其单位等核心指标,既能体现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整体状况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程度,也有助于探寻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群体。表1与图2是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期刊与发文机构的力量分布,这表明国内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集中于高等院校及其图书馆、教育类研究院(所)、高等教育学会和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发文量前三名的期刊分别是《智库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高校教育管理》,当前累计发表文献55篇。其中《智库理论与实践》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南京大学联合主办,后两种期刊分别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大学主办。另外,发文量前五名的研究机构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当前累计发表文献30篇,进一步表明高等院校内部的教育学院是“高校智库”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图3是借助图谱修剪技术绘制的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作者力量分布,表明华南师范大学的张宏宝,苏州大学的徐维英、全守杰,陕西师范大学的杨再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田慧生,浙江财经大学的戴栗军以及黄山学院的于丰园等是国内高校智库领域的高产作者。
表1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期刊力量分布
图3显示核心作者多以团队出现,包括杨再峰、赵晓声、司晓宏、潘燕婷团队,于丰园、于群英团队,徐维英、田晓明、张婷婷团队等,这些研究团队在学术论文、基金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果。依据作为衡量某一学科领域中文献作者分布规律的普赖斯定律,可知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核心作者”所撰,这一高生产能力作者的最低发文量M值应为M≈0.749,其中Nmax是指发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论文数。由于国内高校智库领域成果量最多的研究者发文量为5篇,可知M所取的最大整数值为2,即发文量在2篇及其以上的作者均可视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群体。根据文献统计显示,发文在2篇以上的作者共133位,成果总量为326篇,占被统计文献量的60.7%,高于普赖斯定律设定的50%的标准值,说明国内高校智库研究领域已经逐渐形成稳定的核心研究群体,研究力量也较为集中。表2是国内高校智库研究前20篇高被引文献(截至2018年6月29日),可知高被引文献集中于2014年(9篇)、2015年(4篇)、2016年(4篇)三年,并较多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其中秦惠民、陈英霞、刘昊、文少保、邹巍的文章被引频次均在40次以上,是该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高校智库建设逻辑及完善路径、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理念与使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阐释、国外高校智库的运作机制及启示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若将图3和表2予以对比,可发现国内高校智库研究力量中,高产作者与高被引作者的研究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步显现该领域所发文章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内在张力。
图2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机构力量分布
图3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作者力量分布
表2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前20篇)
4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知识图谱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的词频分析功能得出表3,即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前30个)。这些高频关键词是国内高校智库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专业术语和代表词汇,体现出这一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汇聚。排名前10的关键词分别是:高校智库(242)、智库(90)、智库建设(81)、教育智库(79)、高校(31)、新型智库(28)、大学智库(25)、高校图书馆(23)、美国(20)、地方高校(17)。上述词汇十分活跃,表明国内高校智库研究主要是在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下,聚焦于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与机制创新、高校图书馆的智库服务功能、新型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美国大学智库的经验总结等热点主题和研究领域。相对于“大学智库”“教育智库”“高校思想库”等同级别词汇而言,“高校智库”属于强势关键词,逐渐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性术语。此外,我们通过对表3中关键词首现年份的分析,可知国内高校智库研究中“高校智库”是在2011年作为独立关键词出现,此前均作为智库范畴内部的子领域出现。2014年学界出现“新型高校智库”关键词,与相关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具有较大契合性。
表3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前30个)
图4为高校智库研究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全景式再现了近年来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主要面貌。该图谱以“高校智库”主题为核心,大致呈现为五大板块内容:第一大部分是有关高校智库的内涵属性及功能的研究,主要共现的热点关键词有:高校智库、智库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决策、成果转换、智库服务和知识生产。分析这一部分的链接关键词,可知国内学界关注范围涉及机制创新、教育综合改革、特色智库、影响力等话题。第二大部分是有关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及建设路径的研究,主要共现的热点关键词有:高校智库建设、建设、困境、问题、对策、策略、路径、对策建议。分析这一部分的链接关键词,可知国内学界关注范围涉及定位、均衡机制、智库人才、发展趋势、运行管理机制等话题。第三大部分是有关教育智库的改革发展与建设路径的研究,主要共现的热点关键词有:教育智库、教育决策、高校教育智库、教育治理、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智库建设。分析这一部分的链接关键词,可知国内学界关注范围涉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独立性、专业性、教育科研机构等话题。第四部分是有关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定位及路径选择的研究,主要共现的热点关键词有:新型高校智库、中国特色、内涵式发展、智库集群、创新路径等。分析这一部分的链接关键词,可知国内学界关注范围涉及新型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旋转门、决策机制等话题。第五大部分是关于国外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及其建设经验的总结,主要共现的热点关键词有:美国大学、美国智库、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运行机制、运作模式等。分析这一部分的链接关键词,可知国内学界关注范围涉及高校一流学科、人才培养、中国模式、话语权等话题。
图4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5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关键词演进图谱
图5为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演进图谱,呈现出2009年之后该领域高频关键词在时间维度的发展趋势,总体呈现为由少到多、逐步推进的动态衍化进程。尤其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智库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学者的研究视角也日趋多样,并于2014年前后达到研究高峰,涌现出大量高频关键词。本文综合突现词的变化情况,大致将国内高校智库研究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其中,2009年之前为萌芽阶段,该阶段仅有极少量的文献,且均为呼吁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当建立智库,研究缺乏深度;2009至2013年为发展阶段,其高频关键词有智库、大学智库、高校智库、智库建设和教育智库等,该阶段突现关键词相对较少,且多是宏观维度的词汇;2014年至今为深化阶段,高频关键词有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机制、高校图书馆、地方高校智库和建设路径等,表明伴随着国家的战略部署,2014年以后国内学界加大了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研究力度,重视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路径方面的研究,且逐步深入到地方高校智库的研究过程。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高校智库的研究渐次深入,研究热点不断变化并进入微观层面,由早期对智库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到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探究,再到高校智库对国家政策影响机理的探析。
5 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热点主题
根据对上述高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聚类及演进图谱的系统梳理,我们可知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热点主题聚焦于剖析高校智库的内涵与特征、推进中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汲取欧美高校建设经验等方面。
5.1 剖析高校智库的内涵与特征
纵观当前学界成果,我们发现对高校智库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特征的探讨主要呈现为三类研究倾向。其一,研究从组织功能的维度,强调高校智库的核心目标在于供给决策咨询服务,以影响公共决策过程。一般而言,高校智库承担的功能涉及服务决策、引导舆论、培养人才和公共外交等,其中,服务决策功能乃是高校智库的核心目标。基于此,有学者认为高校智库是“依托高校特色学科、聚集知名学者,以国家发展为导向,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智库产品,培育智库人才,集团队打造、机构建设、项目管理与平台发布于一体的综合系统”[3]。进一步分析,有学者认为高校智库是大学多元化功能的体现与拓展,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一种现代形式,其依托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优势,并在拥有相当独立性的基础上为国家决策供给战略、对策和思想服务[4]。有学者从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缺失现状出发,认为“高校智库是依托于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从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学科研究的非营利性组织与机构,发挥着政策建言、影响舆论、国家交流等职能。”[5]此外,还有学者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自主性的维度出发,认为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知识采集的来源,应为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发挥智库作用[6]。
其二,从组织特征的维度,研究通过阐述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从属类别、经费筹集等内容,指出高校智库是隶属于高校内部的智库子类型。譬如,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认为,高校智库是隶属于大学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这类智库是由大学单独或在其他机构、团体的协助下创建的。它的经费主要来自校方的拨款和一些基金会、企业赞助或私人捐助,研究人员多为校内各学科的学者以及其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员,服务对象和研究课题亦相当广泛[7]。作为智库的子类型,有学者对高校智库实践运作中呈现的特征予以剖析,认为高校智库拥有非盈(营)利性、现实性和政治性等智库的一般特征,并具有作为特质传承的独立性、作为公共属性延伸的非营利性、本质属性使然的教育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性等多元特征[8]。还有学者将地方高校和智库的属性予以综合分析,认为地方高校智库拥有服务性、地方性、开放性、后发性等鲜明特征[9]。高校智库作为一类智库形态,它的基本特征并非一般智库的特征与高校的简单叠加,而是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
其三,从组织要素的维度,研究认为高校智库作为组织机构的一种形式,必须具备一些要素。譬如,有学者认为高校智库必须包括研究者、媒体工作者和公关人员在内的人员要素,以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和高校社会网络关系、跨学科关联等“软件”组成的技术要素,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目标导向的价值要素三方面构成,缺一不可[10]。对此,有学者从组织的视角,进一步认为高校智库包含人员、目标、条件、技术和客户等五个要素。综上所述,学界对高校智库的多维度阐释,体现了它在多重逻辑和不同环境的包容性,不过学者们一般借鉴国外智库专家的相关界定,强调高校智库的独立性和非营利性,且均认为高校智库属于智库的子属类型,且是隶属于高校的非独立法人机构,拥有与其他类型智库共同的核心价值和涵义,即强调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
5.2 推进中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现代智库的角色及其功能日益受到决策主体的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国内近年来涌现出“智库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着力部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下简称“新型智库”)的建设规划,并将其视为建立健全我国决策咨询制度的关键举措。与此同时,高校智库作为新型智库的子类型,因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人才优势及学科特色,亦吸引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当前学界关于推进中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新型高校智库内涵特征、现状困境和建设路径三个方面。
其一,对于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特色”与“新型”特征的具体内涵,学界对其予以细致阐释。有学者认为新型高校智库是指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现代背景下具有新理念、新定位、新组织、新功能、新管理体制、新协同创新能力、创造新知识、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大学科研组织或机构,其在时间轴上以2013年为划分界限,其本质是以特色与创新构成核心要素[11]。有学者从专业性的角度界定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认为其主要表现在恪守自我的独立性、研究聚焦专业化领域、研究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程序制度化管理、研究成果专业化推广等方面[12]。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涵与特征的理解较为一致,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导向。
其二,对于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与困境,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智库存在数量庞大、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影响力不足、运行机制呆板、依附性强等问题[13]。有学者认为高校智库在决策咨询过程的“不接地气”反映了其知识生产机制的封闭性,具体表现在学术评价、学术产品生产、人员流动、学科导向和高校内部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14]。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智库存在定位不明确、智库运作经验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15]。总之,学界认为高校智库面临的建设困境可分为高校智库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咨政意识薄弱、独立性不强、人才和经费保障不足,后者包括信息不流畅、成果转化机制和对外合作机制缺乏等。
其三,围绕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与方法策略,即如何冲破我国高校智库发展进程中的桎梏,以提升高校智库的研究质量和运行效率,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应进一步结合并尊重国情,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创新高校办学理念,争取各级政府支持[16]。有学者分析了高校智库与其他智库的比较优势,认为高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并推进高水平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展开战略性、综合性协同研究[17]。有学者从多源流模型理论出发,认为研究型高校智库应关注问题、政策、政治源流,并在高校科研评价、人事聘用制度、智库自主权、文化建设及营销推广成果等方面五个方面予以改革[18]。有学者对大连外国语学科服务进行实证研究,对高校智库资源学科服务实践背景和学科服务经验予以总结[19]。也有学者从中观层面提出我国高校智库的优化路径,包括创新组织管理形式、改革项目资助方式与人事管理体制等,改进科研评价指标、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以及拓宽传播渠道[20]。基于此,有学者主张构建完备的评价体系,作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困境的突破点,充分发挥“指挥棒”“听诊器”“过筛网”功能,并从评价标准、内容、对象、主体和方法五个方面予以改进[21]。与此同时,亦有学者对当前国内高校热衷于创建智库的现象给予理性反思。譬如有学者认为智库建设并非普遍适合所有大学的目标选择,将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诸多大学智库的创建也非明智之举,大学智库乃是历史积淀而非一蹴而就的产物以及大学本身绝不能因智库之争而忽视其知识创新的核心使命等[22]。
5.3 汲取欧美高校智库运行经验
作为舶来品,现代智库的概念及其实践均源起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当前国际一流高校智库也多分布于上述国家。基于此,国内学界从开启该项研究之初,就注重对世界顶尖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的考察,并希望借鉴和汲取其中的若干经验为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进程服务。综观当前学界的研究,学者致力于对包括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胡佛研究所及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在内的多所国际著名高校智库,展开对高校智库的发展特点、具体案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剖析。其一,对欧美高校智库的发展特点予以总结。有学者通过网络调研法对英美世界一流高校智库成果予以调查,总结出三点经验,即重视向公众推广自身研究成果、开发易于被决策者和公众理解的成果类型、高校图书馆借助机构知识库对智库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传播[23]。其二,对欧美具体高校智库的个案剖析。有学者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泛在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其科学合理构建组织运行机构,整合资源,通过跨学科协作将前沿技术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实现了大学智库的协同创新[24]。其三,对国外不同类型智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予以剖析。其中,有学者对美国加州大学的智库领导人进行访谈,总结了高校智库研究议题的设置、人员的管理方法、经费的筹集方式、成果的社会推销方式等方面的经验[25]。此外,还有学者运用网络调研法,对美、英两国10所高校智库成果的类型、内容体系和可获得性等三方面展开调查,并得出建议:高校智库应重视研究成果的自身推广宣传工作,注重提升自身影响力并努力拓展成果展现的新形式,并认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构建机构知识库实现对智库成果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26]。国内学界在开展高校智库的国别研究以及国际比较研究时,仍需对具有代表性的智库进行深度的案例分析,案例的选择尽可能涵盖综合性、专业性和基金会等不同类型的智库。当前更为迫切的工作是针对具体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开展个案研究,阐释其择取研究主题的经验和研究领域的分布概况以及成果传播的方式与策略,总结提炼国内高校智库的运营经验,以有效推进我国高校智库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伴随党和政府对高校智库的日益重视,我国迎来了高校智库建设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期,并带动了国内学界有关高校智库的研究热潮。本文回顾了我国高校智库的研究历程,并对国内高校智库研究领域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及知识图谱绘制,研究发现:①作为近年来国内学界的新兴领域,高校智库研究方兴未艾,并在2014年左右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而且“高校智库热”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②源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及高层领导人的重视,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论文量呈上升趋势,且其发文态势与政策节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呈现较强的政策导向特征。③教育学、管理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是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核心学科力量,已逐渐形成稳定的核心研究群体,并较为集中于高等院校及其图书馆、教育类研究院(所)和高等教育学会等研究机构。④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作者力量中,高产作者与高被引期刊的研究群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性,表明该研究领域论文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差异性。⑤相对于“大学智库”“教育智库”“高校思想库”等同级别词汇而言,“高校智库”属于强势关键词,逐渐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性术语。⑥综合关键词的突现情况,国内高校智库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2001—2008)、发展阶段(2009—2013)和深化阶段(2014至今)。⑦该项研究历经从宏观描述趋向微观分析的渐进过程,涉及高校智库的内涵及特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和汲取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经验等主题。
由于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当前高校智库研究在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环节存在薄弱之处,需学界共同努力进行探索创新。今后的研究须立足我国实情,围绕构建高校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高校智库个案剖析等方面予以推进。其一是高校智库研究的理论建构。国内智库研究界应着力在中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研究我国高校智库发展与政治、经济体制及决策体系的关系,并总结与提炼高校智库的运作规律,构建中国情境下高校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注重研究理论和方法层面的创新,以摆脱西方智库研究的“路径依赖”,形成中国高校智库研究的理论范式。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亟需加强有关智库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构建中国智库理论的话语体系和发展路径,并针对我国高校智库的实际语境,提出一套适合我国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的高校智库理论体系。其二是国内高校智库的个案研究。当前,学界对于国内高校智库样本缺乏关注,呈现出“一般理论阐释多、具体样本研究少”的特征。具体而言,学界在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选题策划、日常运营和组织架构,还有人才引进模式、经费来源及使用状况、咨询成果评估及报送渠道等多个方面,都缺乏对具体智库实例的深入剖析。学界今后应致力于搜集高校智库在提升政府决策质量、创新决策模式等方面的一手资料,考察其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的途径和方式,以分析国内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此外,还需探究高校智库与政府、公众、媒体等主体的互动关系,深入分析高校智库中的专家在知识的形成与输出中发挥作用的机制,针对国内高校智库的运营实例,总结其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就高校智库专家个体特质的政策参与模式予以研究,以凸显高校智库建设的地方差异。
(来稿时间: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