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改革春风 奏时代强音
——“红色记忆”访谈录(四)
2019-07-16总策划陆洪标策划杨安
文>>>总策划 陆洪标 策划 杨安
执 行 本刊记者 葛玉菲 张永胜 蓝薇薇
上世纪90年代,一首感人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全社会改革发展的热情高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许多陈规陋习被冲破,社会上的无限商机引领体制内许多人下海建立各类经济主体。江苏省国民经济出现爆发性增长。同计划经济体制伴生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却持续加剧,跨常规发展的口号,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基建类、技改类项目大规模涌出,全社会对资金的需求,令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焦头烂额。
行到水穷处,坐看风云起。时任江苏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张步甲发现,占有江苏省经济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却是一番春天的迹象。无锡等地乡镇企业创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灵活经营机制,他们吸收员工持股和社会资金创立的股份合作制(初始改革的过渡形式),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之相较于国有企业,更显得活力四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张步甲近影
张步甲:江苏省委省政府紧抓改革机遇,对接浦东开发,加快了全省对外开放的步伐,并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落地,各市县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纷纷入驻的外资企业不仅带来先进技术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和发展要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战略眼光。
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国有企业有5000多家,净资产不过1500亿元左右。国企分布面广,除各地极具特色的大型企业外,一般中小型企业各地几为同质化,许多企业只是名称上有县市冠名的区别,其工艺其产品几乎一样。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可这个中心环节的突破口是什么?南通、徐州等地的员工持股和向社会售卖成为改革的热门话题,产权改革显然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针对全省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要塑造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针对国企要抓好大的,铸造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企业;要放开小的,让其从一般行业退出或全部退出。在起草和讨论政策文稿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参与,权衡筹措,罔顾公与私、社与资的空洞争论,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就放手实实在在去做。国企改革特别是即将寿终正寝的国企的改革,对员工及家人的心理冲击必然是巨大的,好在各地已同步建立市县社会保障的统筹机制和职工分流再就业的指导中心,基本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有序进行。
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从1996年至2002年基本完成,全省大中型企业改制900多家,改制面占85%,以1995年中小企业3200多户为基数,95%以上通过改制基本退出国有序列。国有企业战线上的经营者们,对国企殚精竭虑。我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微分电机厂,企业在债务缠身的困境下,分段成立若干新企业各自谋生,被社会称为“大船搁浅,舢板逃生”。国务院领导同志曾指派国家体改委与人民银行来调查此事,在汇总调查结论时,大家都赞成这也许是一条企业寻求生机的经验。国家作为出资人的国有企业,理应在企业扩大再生产时同步配套提供自筹资金和流动资金,而什么都没给,企业被迫背上巨额债务而不能自拔,“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就是当时最为流传的说法。后来国家出台政策剥离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对无论是存续的国有企业和已改制的企业都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今天回顾这场国企改革,多少有点疾风暴雨、摧枯拉朽之势,因为国企的现状当时已处于不能拖、拖不起的阶段。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全国乃至全省预算内国有企业都处于盈不抵亏状态,许多国企停产半停产,职工工资拖欠,医药费都无法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更难以满足,社会矛盾相当集中。国企改革要有总量思维的概念,不在于哪一个企业的成败得失。
我省这些创新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功企业家们,也一定会被史家记住。
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使得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传统税收制度彻底成为历史。说到废止农业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离休干部杨殷平认为,这是社会发展之路、革命斗争之路。
杨殷平:民谣说“迎闯王不纳粮”,这话我是在野史里听说的,说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造反,人敬称之闯王,“不纳粮”也就是农民梦寐以求的“免征农业税”之意。
杨殷平近影
我遂想:闯王如果造反成功了,能够兑现普天下农民种田不纳粮的许诺吗?
谈起“种田不纳粮”的奢望,联想到一些过来人所经历的往事。刚解放时,经过了战争劫难,经济未起色,又遭“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粮食不够,暂时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岂知紧接着又来了“文革”动乱时期,拖了十年之久。粮票始终限制粮食供应。从经济学来说,需求受限制,生产力就难发展。
改革开放后,调整了生产关系,产能连续三四十年快速上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有钱了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农民免去农业税。这不比大家窝在一起吃不饱的大锅饭实在得多吗?这时候粮票也废除了,市场粮食供应充足。
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有研究农村的学者,说中国人民的大多数是农民,今天解放了,要对农民施优惠政策;2000年 8月 24日,《南方周末》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一封信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地方干部说心里话反映“三农”的实情;200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内免除全国农业税。结果让人惊喜的是不到两年就免除全国农业税。改革后仅用了27年时间,就回报了为解放全中国作出贡献的乡亲父老。
七十年岁月经历有真知。回顾有助反思,反思有助展望。这是社会自然发展阶段的路,背离自然规律则欲速不达。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无锡市梁溪区离休干部陈显扬最近去了一趟老家——安徽省太湖县,老家的沧桑巨变,令他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陈显扬近影
陈显扬:太湖县位处大别山区,属革命老区,和岳西、金寨县相邻,也是一个老贫困县,全县70%为山区,其余为丘陵和平原。由于交通不便,长期闭塞,当时山区人民生活十分困苦。1949年12月,为了肃清国民党部分残余和土匪,我所在的皖西军区警备十团奉命进山剿匪。那时我是团部的宣传队队员,为了发动群众,跑了许多地方。当时的山区,很少有一间像样的房子,老百姓的基本口粮就是山芋、南瓜,有的人家床上盖的是一床发黄的旧棉胎。当时那里粗脖子男女相当多,后来才知道是少盐缺碘所致。我们在山区剿匪到1950年4月结束出山,虽然只有4个多月,但这一段经历,令我心酸,永生难忘。
70年后的今天,我侄儿开着他的轿车,带着我和老伴去了一次山区。深山里的公路弯弯曲曲四通八达,在国家村村通公路的政策下,车子不仅能开到每一个村,甚至开到每一户的家门口。
过去,山里人为了生计,山上的树木大量被砍伐,很难成林,所以荒山很多。现在,县城家家有天然气,山里人除了自己烧柴,不再砍伐树木,满山郁郁葱葱,岩泉飞瀑,空气清新,生态极好。沿着山路一直行车到深山里的百里镇(距县城百里)司空山,除了看到一些作为文物保护的古民居老房子,所见之处都是两三层现代化楼房,散落在绿树丛中,或在公路两旁。最使我震惊的是卫生状况,村庄道路、房前屋后都看不到垃圾,家家门口都有垃圾桶,有专职的环卫人员定期收集、统一处理。为了保护下游水库不被污染,山区人民都在自觉地行动着。
我侄儿把车开到他的一个朋友家,这是在黄镇的一个半山腰上,一排六间三层漂亮的楼房坐落在果树林中。我问:“房子盖这么漂亮,要花不少钱吧?”侄儿的朋友说:“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我们花钱并不多,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习总书记的关心下,对山区特别照顾,造房子国家补贴一半,我们孩子上大学国家都有补贴,现在日子越过越甜。”我从他家看到了大屏幕彩电、冰箱和漂亮家具,心想应该是脱贫奔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