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朱子家训》的言内意义与审美功能
2019-07-16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余 燕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言
朱柏庐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受宋儒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知行合一,认为道学理论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朱柏庐著《朱子家训》也称为《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以修身齐家为宗旨,讲述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维系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一本旨在对儿童开蒙养正的蒙学读物,该文对今日的儿童与成人仍有教益和启迪的作用。《朱子家训》共四百四十一个字,郭著章选取的原文本共五百一十六个字,字数因版本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意思基本一致,题材属于格言联语,全文分为三十个小节,每节表达一个或两个意思,对仗工整,富有节律,虽然不押韵,但有诗的节律、韵味和美感。《朱子家训》读起来朗朗上口,语中含义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世代口耳相传,家喻户晓。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外七个英译本中,张香桐院士的诗体译本和郭著章教授的自由体译本受到普遍的肯定。两位学者的英译风格各异,也各有千秋。张香桐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6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和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用英语在国际上发表了一百余篇科研论文,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还是一位学养丰沛的著作家。1980年夏天,张香桐院士在纽约拜访友人时,看到凌鸿勋先生的楷书《朱子家训》全文。1987年,张香桐院士因车祸住院,康复期间又见《朱子家训》的楷书条幅,遂萌生以凌鸿儒先生的文本为依据,将《朱子家训》译成英文的想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张院士仔细揣摩原文文本,力求忠于原文的意义并保留原文优美的辞藻。他强调翻译格言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新的创造。为翻译好《朱子家训》,将这本蒙学典籍介绍给国外友人,并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张院士字斟句酌,尽量传递原文的含义并再现原文的风格。因此,他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诗体风格,语言精练,结构整齐,全文基本上行行押韵,无论在意义上、形式上,还是音韵感方面都与原文本形似、意似、神似。因此,他的译文颇得学界好评。
郭著章是武汉大学教授,从事英汉互译、西方汉学、澳洲文化和中华典籍英译等方面的研究,著述累累。朱柏庐著的《朱子家训》英译文收录在中国传统蒙学精品系列丛书之《英汉对照蒙学精品》第1分册。在本书的序言中,郭教授坦然他的翻译原则为:“力使原文最大限度地近似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与其他收录在此套书籍中的蒙学读物诗体译文不同的是,《朱子家训》的译文是用自由体来翻译的。郭著章教授认为:“把汉语格律诗译成英语,最好也用格律诗。汉、英诗歌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有格律诗和自由诗,都是旧诗多于格律诗,新诗多于自由诗,而且格律诗和自由诗均有佳品,均无优劣之分或孰优孰劣之分别。”他还认为中国古诗可以译成自由诗体,只要译得好,诗趣依然在。这或许就是郭教授将这篇格言译成自由体的缘由,他的自由体《朱子家训》英译文浅显易懂,简明畅达,颇具影响力。
二、社会符号学翻译观
语言是表意的符号系统,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最早提出建立符号学的学科,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观点为研究符号学奠定了基础。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将符号学引入哲学领域并用“Semiotics”来表示。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的关系将符号分为相似符号、相关符号和相契符号,从而进一步发展了符号学。美国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莫里斯继承和发展了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他认为“符号是由符号、解释者、解释项、所指物、指表五个要素构成,根据符号载体、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之间的三维关系形成了三分学说:即言内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以上三种意义构成语言符号的整体意义”。莫里斯的符号三分学说能有效地指导跨文化、跨语言的符号转换,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原语可能包含的一切含义,这一学说进一步推动了符号学的发展。语言学家韩礼德重视语言学与社会学及符号学的结合,指出语言具有社会符号性,语言与语境、文化、社会不能分割。师从韩礼德的克雷斯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符号学,指出语言具有强烈的社会符号性,强调不仅要从文本和语言的结构出发分析和解释语言,更要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去分析信息与意义。尤金·奈达主张用社会符号学翻译观来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奈达的社会符号学意义观认为符号学是分析符号最全面的系统,文本不能孤立于社会情景,任何文字符号的意义都只能借助与其有关的符号才能得到解释。”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这是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的核心。因为语言系统最主要的内容是意义,意义是翻译的符号依据,意义是符号的实体,对意义的理解与表达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语言符号凭借意义而进入文本,文本凭借意义化的符号来组合构建句、段、篇……社会符号学翻译观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译文除了要尽量再现原文的意义外,还要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功能。意义是指原语符号与译语符号言内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是与符号意义相对应的审美功能相似。奈达的翻译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功能有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等六种功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不可分割。
三、《朱子家训》的言内意义与审美功能
言内意义是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体现的意义。审美功能是指语言用语言形式及其传达的内容使感官愉悦的功能。语言符号在语音、语法、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的各个层面都有意义,意义存在于词汇层、句子层和篇章层,体现着语言符号的审美功能。“语言的节奏、平仄、韵律、字数、句数等体现了词的语音关系,排比、对偶、倒装,句子的长短与结构体现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篇章的次层和段落的排列组合体现了篇章内符号的关系。”因此,翻译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以及整体的风格,不能孤立地翻译词语的意义,而是尽量保持原文与译文的“意似,形似,神似”,从而达到许渊冲先生“意美,音美,形美”的审美境界。
《朱柏庐治家格言》通俗易懂,语言精练,具有骈偶和平仄的特征,全文各小节中的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式、内容、韵律对偶,具有诗歌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文中四言、五言或六言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格言警句风格,易于口耳相传,展现了古代汉语典籍独特的传情审美魅力,从而使言内意义的传递更加复杂,审美功能的再现也更加困难。
四、《朱子家训》言内意义的传递与审美功能的再现
《朱柏庐治家格言》属于古体诗歌的范畴,讲究对仗,句式为四言、五言或六言,大部分小节对仗很工整。译文应当注意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否则会影响原文言内意义的传递,造成美感功能的损失。张院士的诗体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基本意思和功能,郭教授的译文既不对仗也无押韵,但自由体译文通俗平易,老少皆宜。
例1. 《朱子家训》第1条:“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闭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Rise up by dawn's early light;
Clean up, put everything right;
Keep the home tidy and clean.
Go to bed early at night;
Check that the doors are looked tight;
Sleep now secure and serene.(张香桐译)
Get up at dawn, sweep the yard and steps, and keep inside and outside your house tidy and clean; after duck you should prepare to sleep, before going to bed , you should lock all doors and windows, and you should check everything yourself. (郭著章译)
以上两种译文都还原了原文的本意,但是风格迥异,前者属于诗体译文,言短旨远,意义贴切,每行七个音节,三个音步,而且押尾韵,呈“aab, aab”的韵式:lightright,night-tight,clean-serene。后者属于自由体译文。
例2. 《朱子家训》第25条:“人有喜庆,不可生忌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Don't envy other's success;
Don't gloat o'er other's distress. (张香桐译)
Don't be jealous of others' happiness, and do not gloat over others' misfortune.(郭著章译)
以上两种译文差异较小,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张院士的译文不仅译出了原文的本意,而且每行音节一致:七个音节,四个音步,对仗工整且押韵。郭教授的译文也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义,但结构不太对仗工整,也不押韵。前者不仅准确传递了原文的言内意义,还富有节奏感和铿锵之美。后者属于自由体译文(也称散体),语言平铺直叙,虽然意义与原文一致,但没有押韵,也没有抑扬顿挫之感。
《朱子家训》的题材与风格具有典型的古体诗符号学特征,语言属于诗性的语言。奈达说:“诗歌翻译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尤为突出。保留内容不考虑形式常流于平庸,失去原诗的光彩和魅力。但是为再现文体而牺牲意义只能制造一种印象而不能传递信息。”不仅如此,泰特勒也主张以诗体译诗。因此,既然原文本是诗性的语言,那么译文也该采用诗性的语言,在词和短语以及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应该有诗行之美;在语言形式上、视觉形式上以及格律上应该有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感。译者对原文符号进行的识码、解码、换码过程中不仅要传递原文的言内意义,还要再现原文的审美功能。郭教授的自由体译文浅显易懂,意义明确,但语言不免有些重复和累赘。他认为诗体和自由体译文在字面上差异很大,但是它们所表达的精神和信息差别却很小,使人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一致的,而许渊冲先生则反驳散体译诗,他认为“散体译文,即令达意,风格已姝,流弊丛生”。因此,《朱子家训》的言内意义不应该只求语言层面的等值等效,还应该至善至雅,从而再现原文句、段、篇以及韵律、修辞等的审美感受。
虽然张院士的《朱子家训》译文与原文风格基本一致,但是在三十条译文中,前二十九条都是诗化翻译处理,而且基本押韵,唯独最后一条既不押韵也不像诗。
例3.《朱子家训》第30条:“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You are not far from being a good person
If you
Abide by the law,
Believe in destiny,
Following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Nature.(张香桐译)
You should be content with your lot, play your part and submit to Heaven's will; if you can do so, you are already almost a perfect person.(郭著章译)
张院士的《朱子家训》译本前二十九条译文均采用简洁的语体风格,译文遵循了押韵、对仗的典雅风,每小节的建行也颇为类似,保留了原诗简洁整齐的建行美,而第三十条的译文诗行与前二十九条的译文诗行迥异,不但不押韵,还近似自由体或西方的新体诗,这种形式类似 “楼梯诗”的风格,似乎创造了一种视觉形式美,或曰“建筑美”。“楼梯诗是最具形式感的一种诗体,其建行原则,往往是采用楼梯式的排列形式来切割散文式的长句,用诗的句式或跨行来处理散文式的句法,并呈现梯形的建筑美。”由此可见,张院士的译文最后一节非常符合楼梯诗的风格。虽然此类建行的美学功能有助于诗情的跳跃和突出诗行或诗篇中的重点,从而加强诗的节奏感,凸显诗的音韵,但最后一节的建行风格过于跳跃,与整体建行风格不符,每行也不押韵,并没有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张院士在序言中阐述他在翻译《朱子家训》的过程中力求不丧失原意,特意保存其优美的节拍韵律,并试图符合西洋诗的规格要求。或许是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张院士有意将最后一条的诗行改成与前二十九条诗行截然不同的梯形诗行,这种突兀的“异变”可能会导致读者的困惑:从宏观上看,整体篇章既不像完整的古体诗,也不像典型的西洋楼梯诗。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使读者对《朱子家训》的整体结构和风格产生误读,不仅损害了原文的言内意义,而且还削弱了原文的整体风格。
郭教授的译文通俗易懂,虽然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但译文风格与原文的节奏感相去甚远,把简洁精练的短句转换为冗长的句子,只能算“意似”,算不上“形似”与“神似”,丧失了诗的美感功能。郭教授曾经谈道:“我在译诗和评诗歌英译时所遵循的原则是:尽最大努力争取英译在意、形、音三方面都表现原诗之美……若三似无法兼顾,则舍音似而保意似和形似;在意似、形之似无法得兼的情况下,则舍形似而力保最重要的意似,决不做因韵害义(意)等削足适履之类的事情。”由此可见,郭教授在翻译《朱子家训》时舍弃了音似与形似,因此,译文与原诗的风貌便相去甚远。张智中认为“汉诗英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原文字面的信息与含义,而应追求美学层次上的对应。如此,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或诗歌翻译。为在译文中体现《朱子家训》的句法美、形式美、篇章美、音韵美和格律美的审美功能,译文必须在句式和音韵两方面尽量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试将原文翻译如下:
Abide by the law of family,
Be content with your destiny;
Follow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A perfect person isn't far,
As long as you play your part.
以上参考译文采用直译法,译文都是长度基本一致的短句结构,每行押尾韵,每两行偶韵和换韵,呈现“aabbcc”的韵式:family-destiny,principles-course,farpart。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追求原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近似度。”参考译文体现了家训原文简洁整齐的四言结构以及和谐悦耳的音韵特色,从整体上重构了家训的言内意义,再现了原文的审美功能。英语谚语和中国古典诗歌联语一样,用词精练,讲究韵律和对仗,应当尽可能直译,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去,保留汉语中优美的形式,做到“神形兼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美功能在译文中的损失。
五、结语
朱柏庐著《朱子家训》的言内意义在两种语言之间的传递应该注意原文与译文之间在音、字、词、句以及修辞手法和艺术美的转换和融合。译文只有正确地表达原文的语音特点、句法特点、建行特点、篇章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再现原文的风格,才能准确传递原文的言内意义,再现语言符号的审美功能。
① 《朱子家训》有两个版本:一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著,二为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所著,两个版本书名相同而作者不同,内容有极大的差异,本文研究对象为朱柏庐著《朱子家训》。
②⑨ 转引自毛华奋:《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第57页。
③⑦ 张小胜:《论〈红楼梦〉杨译本中言内意义的再现——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角度》,《文学·语言》2008年第3期,第51页。
④ 陈宏薇:《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91页。
⑤ 刘宓庆:《翻译美学教程》,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页。
⑥ 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⑧ Nida, Eugene Albert.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⑩ 张智中:《汉诗英译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