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昆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 看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9-07-16汤思齐张之燕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名作欣赏 2019年14期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罗密欧

⊙汤思齐 张之燕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

一、引言

自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曾在华夏大地风靡了近六百年,并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经历过跌宕起伏后,终于迎来了她的复兴时期。柯军首创的新概念昆曲《藏·奔》、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田沁鑫执导的《1699·桃花扇》、北方昆剧院版的《红楼梦》相继问世……然而,在新时代下,昆曲的老剧新演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激情,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人们更是将脚步迈向了西方戏剧,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昆曲莎剧,譬如:由《麦克白》改编的《血手记》 《夫的人》,由《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醉心花》、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由《威尼斯商人》改编而成的《约/束》。这表明,人们正逐渐意识到莎剧昆曲化无疑是使昆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在这批昆曲莎剧中,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一部较新的昆曲莎剧于2016年8月10日首次在爱丁堡艺术节亮相,爱丁堡新城剧场上座率高达80%,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其在原版莎士比亚悲剧的基础上,保留突出其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鲜明的人物性格, 通过戏曲的艺术手法——“唱”“念”“做”“打”,昆曲的艺术形式——载歌载舞,一唱三叹,糅合以强烈的抒情和细腻的动作,弥补了西方戏剧所缺少的“唱”“打”方面,将西方奔放热烈的情感表达,以东方风雅含蓄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在昆曲莎剧唱词和情节的改编上,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中国视角出发,演绎了一场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凄美爱情故事,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英译版唱词,在激发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的同时,以更生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弥补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上的不足,从而将中国文化推上世界舞台。本文将着重于对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其英译版在情节与唱词方面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并与原版戏剧作品进行对比,从而总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秀经验。

二、中国化人物形象与情节刻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最初的困难之一,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普遍难题。如何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封建文化和宗教文化以一种东方形式展现给中国观众——完整地保留原著思想,又不矛盾于中国本土文化,是莎剧昆曲化的首要考虑问题。在故事背景上,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古代也有着类似欧洲的封建制度,可谓屡见不鲜。因此,昆曲版中,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生于官宦之家,少爷、小姐之称,阶级矛盾和家族利益之间的自私守旧都与莎版一致。但是在人物刻画上出现了明显不同,在原著中,罗密欧因为不得若瑟琳的爱而终日郁郁寡欢,但却一见到朱丽叶的美貌便忘记了先前的海誓山盟,忙不迭投入另一段爱恋当中;昆曲版则是二人因倾慕彼此的文采坠入爱河,体现才子佳人传统,更具中国特色。

莎版中,无论是朱丽叶还是罗密欧的爱情,他们对彼此的吸引仅仅停留在由外貌而产生的生理冲动上,把情窦初开的狂热放大,使其更加难以接受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悲剧遭遇。正如西方爱情讲究热情、浪漫、刺激与投入,而东方爱情则讲究矜持、节操和忠贞度一般,火与水的碰撞下,使得昆剧版的朱、罗二人间的爱情犹如梁祝般纯洁、纯粹而凄美,成为中国式理想爱情的典范,恰恰迎合了昆曲中“情至”“情真”“情深”的特点,也体现出明代汤显祖的“至情”说、李贽的“童心”说以及冯梦龙的情教等的广泛影响。除此之外,在情节方面,昆剧版省略了在原著中关键的神父角色,神父代表的是一种宗教力量,莎士比亚借助宗教文化来反对欧洲中世纪愚昧落后的思想和文化统治,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由的渴望。而昆曲中用了仅出现两次的花神形象,表现了中国化的超自然心灵寄托,而这种寄托相比于神父真实的存在显得更加的虚无缥缈,尤其是最后殉情的二人在花神创造的幻境中醒来,更是体现了古代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着重突出主观理想并强烈抒发作者情感,给人一种“化蝶”之美感,营造出一种亦悲亦喜的氛围。

三、写意审美与诗意语言的融合

在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着重追求主体精神的“写意”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的美学原则。而生于小桥流水人家,曲调悠扬而慢,吐字迤逦委婉的昆曲更是“写意”特征的典型代表之一。

因此,在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中,原著里有大段大段的对爱的独白,而对现实的控诉无法用细腻柔软的昆曲形式表达。昆曲版巧妙地化写实为写意,以优美动人的诗意语言展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如朱丽叶唱【斗鹌鹑】——“态盈盈凤展鸾迴,艳晶晶云偷月躲”,罗密欧接“端的是,珮解留仙曳绮罗,眼挫里洛女下凌波。”二人初见,你一言我一句,羞怯与心动在诗词中便可体会。原著中,经典的花园一幕,在昆曲版中,改为朱丽叶一曲《南乡子》、罗密欧一曲《锁南枝》,二人便懂了各自心意,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当朱丽叶最后唱出【三月海棠】——“凝眄,管春情好处谁人见。只花光人面,两下留恋。诗卷便弃置香奁残蠹满,怕黄金价贵光阴贱。独自留题没个相怜,玉钗敲断空长叹”。表明心知自己与罗密欧的结果必然是个悲剧,也只是恼得玉钗敲断,无可挽回、无可作为、无人怜悯,一种悲哀、愤恨、幽怨与凄凉萦绕心头,遗憾而终。见得爱人香消玉殒,痛苦愤怒下的罗密欧唱道——【川拨棹】“睹芳容面,整相看无一言!我待要问世人,我待要问世人,呆伫怎无言?则挣得个长眠和短眠。”连问世人,究竟自己有何过错,而不得善果,一种对于命运不公的强烈控诉和对封建制度猛烈的批判达到了高潮。而朱罗二人最后的对话中,没有提及一个“恨”字,但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实的不甘、厌恶与嘲讽,比“爱煞我也”的情感更加的热烈真挚,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更加苦涩的疼痛体现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四、 英译版昆曲特点及意义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形式,优秀的戏曲翻译和翻译研究是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交流和传播的必由之路。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 根据行为学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他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译目的(The prime principle determining any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Skopos)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 。对于典籍的翻译,尤其是昆曲译版的读者对象对昆曲这一古老曲目理解不甚相同,作为以字幕形式出现在剧场屏幕上的英译应是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翻译出昆曲剧目的思想内涵。但要将复杂难懂的昆曲翻译成英文需要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国内外已有很多志士仁人对昆曲做了大力推介,但以中英文译本形式介绍昆曲曲目实不多见,现今,已有《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玉簪记》等传统经典昆剧曲目的译本。

此版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英译有着鲜明的意译特征。在昆曲版中,大量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典故和古诗词无疑会对外国观众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张之燕等译者牺牲了直译的准确性,以意译的方式,提升了外国观众的接受程度。譬如,【扑灯蛾】中一句“珍珠滚盘又数颗”译为“The music sounds like pearls dropping on a jade plate”.“珍珠滚盘又数颗”不由得让我们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显然是形容那琵琶弦声的动听,而译者却加了“The music sounds like”,这对于不了解《琵琶行》的外国听众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又如,对【石榴花】中“西施画舸,范蠡烟波”的英译为“The beauty Xishi is sitting in the gaily painted pleasure-boat, Her lover Fanli is rafting.”这句话运用了西施范蠡的典故,而译者故意在译文中多加了“The lover”使人物关系更加清晰,便于外国观众理解。另有,“只半刻昙花不久长”——“Which is merely a flash in a pan”,“真花能笑,玉有香”——“Shall I compare thee to the blossoming flower or the transparent in my hand”,“更唐宫靡艳汉宫秋,到伊州繁急凉州骤”——“The most famous emperors cannot protect their beloved concubines.In sad tunes maidens expecting the return of husband”等直接向观众揭示了唱词的背景与内在含义。虽然意译的特征使英译版失去了其原版的“写意”特点,但是本着以“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译目的”的宗旨,译者们摒弃了追求高深精准的翻译境界,为的是观众有一种贴近生活的对话感,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学术感,更好地提升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受众更加广泛,在促进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走向世界的同时,作为一种更易被世界人民接受的形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同时,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从西方戏剧改编而成的昆曲,它以及其英译对昆曲莎剧走向世界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典型意义。将昆曲向世界传播需要寻找合适的昆曲曲目翻译对象。莎士比亚,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其中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经典永恒的爱情为主题,歌颂着一曲“爱”与“美”的颂歌,少了几分《麦克白》式的恐怖与血腥,它更容易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昆曲将西方文化融入其本身,再以东方文化的凝聚形式向世界输出,大大提高了目标观众的数量,同时(例如一些莎士比亚爱好者或是中国文化爱好者),能够收到更多的信息反馈,无论是抱着好奇或是怀疑的心态,都是对昆曲及昆曲译本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昆曲,在现今的复兴阶段,需要创新,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当昆曲一直活在老一辈的记忆里,而“90后”“00后”对戏曲提不起一丁点兴趣的时候,尤其是当西方文化一次次冲击着东方文化,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自信危机的时候,是时候想一些办法去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去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了。也就是说,昆曲也需要改变,需要随着时代的需求而改变。这时候,新的昆曲曲目的演绎又何尝不是一种力挽狂澜的做法呢。

五、结语

昆曲作为中华文化浓缩的精华,也标志着优雅从容的生活态度,在其唱腔、语言、思想、题材等方面都反映了昆曲艺术所展现出的中国诗词、舞蹈、古典音乐、舞台表现的高超造诣。然而,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有一定的受众群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审美方式的改变,人们对那意蕴悠长婉转的戏曲艺术也有了新的要求,昆曲艺术需要革新,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更需要革新。此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给昆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对西方原著独到的理解下,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进行改编,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形象特有的描写手法,加之写意审美和诗意意境的烘托,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同时,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英译版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着重意译上的翻译目的,大大增强了昆曲在海外的影响力。

穿上了西化“新衣”的昆曲在激发了国内外人民对于戏曲的兴趣的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需要跟随时代的潮流。此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其英译在其创新性和专业性上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极具借鉴意义。其在保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本质上,结合并利用西方元素,并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从而促进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理解。当创新理念变得炙手可热,一味墨守成规只会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陷入历史的怪圈而被人遗忘,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迫切需要吸收新的元素、接受新的理念、面对新的改革。

① 首次提出以昆曲演绎莎士比亚戏剧想法的黄佐临认为:莎士比亚时代舞台与我国戏曲的传统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但是莎剧却只强调“念”“做”,而不注意“唱”“打”,不爱“唱念做打”有机结合,更谈不到“手与眼随、身与步随、动手先顾眼、动身先顾步”。

②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③ “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 。

④ “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

⑤ 语出《论语·八佾》:“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⑥ Vermeer is best known for establishing Skopos Theory,but published widely on a variety of topics in linguistic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⑦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罗密欧
爱情至上的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一只狗的遗愿清单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
一只狗的遗愿清单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何长盛不衰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登羊城劲刮浪漫“台风”
你的星光耀世界
意大利朱丽叶铜像被塞满情书和同心锁
遗愿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