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2019-07-15胡晓雅

科教导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金钱观高中政治教学

胡晓雅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层出不穷,金钱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从高中政治教学入手,指出金钱的本质,倡导学生辩证对待金钱,践行勤俭节约,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金钱观 高中政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84

Help Students Form Correct Outlook on Money

——Take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HU Xiaoya

(College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money worship and hedonism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values, the concept of money has always been a topic of general concern. Starting from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essence of money, advocates that students treat money dialectically and practice thrift, which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forming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words outlook on money;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国民的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也在滋生和蔓延,其中,“金钱至上”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国民身心的健康发展。破除这种观念、改善社会风气需要从教育领域内着手,尤其应该从中学生抓起。中学政治课对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高中政治教材中关于金钱观的内容,妥善处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助力学生形成正确金钱观的必由之路。

1 必要性分析

1985年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然而,在第一批人壮着胆子下海成为“暴发户”之后,他们开始花天酒地、忘却初心,生活变得奢靡,这对于另一部分仍处在贫穷阶段的人们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求更好地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所带来的后果导致社会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充斥着“金钱至上”的观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金钱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金钱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原本应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进行开展,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不注重或者说完全忽视德育。一位校长曾说“如果没有‘中考、‘高考,他就可以开展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和智育在中学阶段几乎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尽管我国正处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但是各中学教师、学生家长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最主要标准,却忽略了“有文化”只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一种表现,其他很多优点都需要道德教育去完善。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学校或者说从教育层面上而言,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是造成学生错误金钱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众多长辈的关爱下,生活相对以前较为富裕。由此,校园里出现了一些追求名牌的奢侈消费现象,从零食到服装,不少学生将其视为“面子”的代名词,这又引发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物质的富足和思想的不成熟使得学生盲目追求金钱所带来的“尊严”,逐渐演变成“拜金主义”,形成了不健康的金钱观。

2 途径初探

2.1 认清金钱本质 辩证对待金钱

金钱,在经济学上可称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第一课就已经“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用货币交换商品实际上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一种交换。那么要实现“商品—货币”的变化,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商品,所以中学生要明确劳动是获取金钱的最主要途径。[2]例如想获得更多的零花钱必须要用自己的劳动去交换,对于培养学生通过诚实合法的劳动获取报酬这种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现了“商品—货币”的过程,还要学会使用货币去交换商品,只有积极发挥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通过这种交换,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对于中学生而言,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货币,再用这些货币去购买心仪已久的商品,他们会更加珍惜,为此努力工作和学习。但是,家长要把握好工作的“度”,反之则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认清了货币的本质,还要学会辩证对待金钱。《生活与哲学》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用矛盾分析法,这是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金钱本身不存 在善恶之分,出现贪污腐败现象的根源是人没有利用好金钱,只看到它是财富、权力的象征。金钱是魔鬼?还是天使?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需要我们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它。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个人角度来说,的确可以通过足够的金钱去换取任何想要的东西,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物质上已经满足,就应该寻求精神发展,二者统一于个人成长过程,可以通过读书实现精神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通过为他人捐资入学实现人生价值。想要发挥金钱更大的作用,就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

拿破仑曾拥有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荣耀、权力、财富,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拥有足够多的金钱能否使精神生活真正富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回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上来,教师要教育学生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这会使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2.2 传承民族精神 践行勤俭节约

中华文化是从未断绝的人类文明,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优秀的民族精神也一样,促进着我国走向繁荣昌盛。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所谓勤劳勇敢,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也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帝王率先扛起勤俭节约的大旗,例如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生活简朴,关心民间疾苦,正是他的励精图治,改变了北魏以来的奢靡之风;明太祖朱元璋身体力行,他说“所谓节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古有帝王树立榜样,今有毛泽东同志在经济困难时期主动减薪、不食鱼肉,雷锋同志缝缝补补只为把钱捐给災区人民。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很多铺张浪费的行为,习近平同志认为此现象令人十分痛心。

纵观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着从众、求异和攀比等心理,商家也正是利用这些心理来销售自己的商品,中学生因为思想观念的不成熟,没有受过正确金钱观的教育易盲目从众和攀比、妄图标新立异,这些都是不理智的行为,是奢侈浪费之风,是违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金钱观教育时要将民族精神与之结合起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却依然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人在严重困难时期却从未放弃抵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应该将勤俭节约的精神发扬光大,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倡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践行勤俭节约,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育学生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学生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取报酬,进行消费时要考虑其接受能力,支出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及时记录每笔开支,适度消费不等于过于节俭,如果个人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同样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第二,教育学生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跟风购买的商品不一定符合自己的需求,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因同学、朋友的推销而情绪化消费,更要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必须全面贯彻该次重要讲话精神,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

3 结语

通过《经济生活》引导学生认清货币的本质,提倡他们用合法劳动换取货币的同时要积极发挥货币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生活与哲学》启发学生看待货币要具有辩证的思维,它可以是帮助别人的一大利器,也可能会成为违法犯罪的罪魁祸首;通过《文化生活》倡导学生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学生的金钱观也不能仅通过高中政治教学来构建。家长应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必须首先具有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形成教育合力,为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新闻.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OL] http://cpc.people.com.cn/GB/34136/2569304.html

[2] 李俊,吴永江.从货币本质谈中学生正确金钱观的建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24-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猜你喜欢

金钱观高中政治教学
赌博是如何毁掉人生的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莎士比亚的商业观
巴尔扎克作品《人间喜剧》的金钱观探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