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狐假虎威》谈孩子价值观的培养

2019-07-15彭志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彭志琴

【摘 要】《狐假虎威》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21课。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骗过老虎,成功从虎口逃生的故事。听过两堂对这篇课文的同课异构,因为要体现“异”,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在引导学生对狐狸形象的分析和认知这个问题上,思路却出奇地一致:用“狡猾”“卑鄙”“仗势欺人”等贬义词加之其身,不管是“新课导入”还是“课堂小结”,当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一些对狐狸的溢美之词,教师要么不置可否,要么直接否定。笔者着实想为狐狸“喊冤”,也为孩子们着急。

【关键词】狐假虎威;语文课程;价值关;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272-02

以狐狸为主角的课文不少,且它大多都是以“狡猾”的形象出现。比如在《狐狸和乌鸦》中,它是那个不择手段骗肉吃的主儿;在《狐狸分奶酪》中,它又是一个巧言令色骗奶酪吃的角儿。但时而也有知恩图报、父母情深的角色让我们为之动容,正如《金色的脚印》中的老狐狸和小狐狸。

一、对教材的解读

无论是在网上查阅,还是在《现代汉语词典》当中,对“狐假虎威”的解释都是: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笔者也翻阅了教学参考书上《狐假虎威》这篇课文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解析”板块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叙述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对这一叙述,我是不太认同的。

追根溯源,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故事的来源。它是改编自《战国策·楚策一》。原文是这样的: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江乙是谁?他是魏王派去楚国的奸细。而昭奚恤又是何许人也?他当时乃是楚国的相,功勋卓著。为了离间楚国君臣之间的融洽关系,达到使楚国灭亡的目的,江乙妖言祸众,做了许多坏事。而“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仅是他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编的故事,本义并没有告诉我们不要仗势欺人。

在整篇课文中,我们看不出狐狸坏在哪里。它吓跑其他动物并非出自它本意,换言之,如果它不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恐怕早已葬身虎口。无疑,狐狸是狡猾的,但此时的狡猾不恰恰是它保护自己虎口逃生的必备技能吗?我们看不出狐狸仗势欺人,此时的狐狸目的是救自己,它还顾不上欺骗百兽。我想说,面对凶恶的敌人,狐狸并不是“狡猾”,而是“智慧”。

如果把教参上描述主要内容的几句话顺序调换一下,或许更准确: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不仅骗过了老虎,还使自己成功逃脱危险的故事。这样一来,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不能先入为主地将狐狸定义成“坏人”的形象,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区别对待,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对课标的理解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其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篇课文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完成一次教学任务,对孩子来说却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学完《乌鸦喝水》,孩子们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总能想到办法去解决;学完《掩耳盗铃》,孩子他们了解了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最后只能弄巧成拙;学完《坐井观天》,他们懂得了不能像青蛙一样,坐在井底看天,眼界小,见识少。那学完《狐假虎威》,孩子们应该知道什么道理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迅猛发展且复杂多元的社会,各类坏人也层出不穷。我们经常会担心孩子遇到,也会想方设法教给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对措施。老师们有没有想过,《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当我们面对强大的敌人,就应该像狐狸一样,不慌张,冷静思考应对之策并迅速做出反应。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智慧地摆脱敌人,救下自己。这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

三、对教学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重视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对阅读评价的建议中也提到: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1.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对比阅读。

对狐狸这一动物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文本的对比阅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

全国著名语文教学大师、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赵志祥老师就设计过一堂狐假虎威的群文阅读课。他综合课内《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以及课外《我喜欢你,狐狸》《狐狸的故事》四个文本,以“另外一个角度品析狐狸形象”为主线,让孩子们从十个词语中选择一两个送给对应文本中的狐狸,逐渐引导孩子们从不同视角认识狐狸,从而打破传统的关于狐狸“欺骗”“狡猾”“邪恶”形象的偏见,带领他们认识不同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狐狸形象,在多元解读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归根到底,孩子们学习语文知识,最终都是为了应用。那么对“狐假虎威”这个词语的理解,我们是否也可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呢?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们:直到现在,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还经常运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如:

(1)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2)于是,聪明的金纺便借用“狐假虎威”战术,在奥妙广告之后附带宣传金纺,巧妙地引导消费者,这对奥妙和金纺来说是双赢。

(3)女儿是狐狸,我是老虎。在一次玩耍中,女儿就狐假虎威了一次。那次她與她的玩伴可能发生了不愉快,孩子间开始你骂我,我骂你,其中的一个孩子骂她是小混蛋。机灵的女儿,不知是哪根筋起了作用,居然把我给用上了。她对那孩子说,你骂我小混蛋,那我告诉老混蛋去,说有人在骂你老混蛋。这一招果然有效。因为那孩子正好是老混蛋的学生。女儿事后对我说,爸爸,这就是狐假虎威吧。

读完这些句子,再要求孩子们说一说“狐假虎威”在上面情境中的意思。用这样的方式,他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也不会狭隘地将它定义为“仗势欺人”了。

总之,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仅凭教师的个人经验,也不能单纯地传授书本上面的结论,我们要从读者、作者、学生等多个视角出发,尊重文本的由来,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才能全面、正确地解读文本,从而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与乡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