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语言中培养思维品质
2019-07-15汪勇
汪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244-01
语言,自从其产生之初开始,就一直是人类社会情感交流与沟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艺术表现平台,可以说其所有的活动均离不开语言的存在,笔者结合部编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设计心路,阐述自己所理解的如何在教学语言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
一、语言要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认知水平)
我们在课堂上的语言从形式上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口语和书面用语,从内容上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我们所有的教学指向一定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带入现实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符合学生实践认知达到边学习边实践,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在谈友谊时,教师:咱们一起来回忆自己小学时的友谊,好不好同学们?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自己小学阶段的友谊,我们的语言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身上曾发生过的与朋友之间的感人瞬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中体会友谊的许多珍重特质,然后通过视频片段等精心制作的材料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切身感受并了解友谊的一些重要特质,知道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同时,所有语言的设计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立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真实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友谊特质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二、语言体现层次性(认知逻辑、搭建脚手架、分层学习需要)
我们在课堂上语言的组织、问题的引导等均要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我们的语言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在帮助同学们理解友谊中的原则时,学生:“我”真诚地帮助了朋友,可在“我”需要帮助时,他却耐烦地拒绝,让“我”觉得友谊不是双向的。教师: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有所损失?学生:会。给朋友了,自己当然会有所损失了。教师:看起来表面上看来好像有所损失,但在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等,是不是有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感觉。
三、语言具有较好思索性(指向理论运用和思维培育)
道法学科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语言具有一定的思维指向性,让学生从你的语言中产生对问题本质的思索,有利于学生理论运用和思维的培育。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友谊是双向的;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我”对友谊的期待是什么?(2)为什么“我”和以前朋友的友谊变淡了?(3)淡了的友谊还有必要维持吗?教师:友谊是会起一定变化的。朋友之间的友谊,或短暂或绵长,或浓烈也或平淡。但真正的友谊一定能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可退出,可维持,可生发,但应是基于理性的主动的选择。在大家成长的过程中,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期待一种纯洁的、心灵相遇的,超越物质条件、学习成绩等的真挚友谊。但我们要明白友谊可持续,或美好、或冲突,但不应以谋取私利为目的而维持或绑架友谊。
四、语言要蕴含价值冲突(指向价值澄清与实现共识)
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述,让师生针对某一问题的解释产生了想法上的冲突,在双方观点不统一的情况下,又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语言引起师生从其它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从而使得双方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如在学习友谊原则时,学生:妈妈建议我不要和不诚信的同学做朋友。学生:老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中国汉字“忠”,在中国古代对朋友的要求是要有一个忠,心在下,中在上,做人做朋友要不偏不倚,方为心上有中。这就是忠的本质,这也是我对友谊的理解。教师:方才这位同学讲地非常好。友谊有原则,或道德或法律,但任何情感的浓烈都不能总在社会的底线,人类的公序良俗,这里面含有当下的传统习俗和道德法律。
五、语言要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指向学生全员参与)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津津有味地听教师讲述知识,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友谊是朋友是一类志同道合的人;朋友是彼此有交情的人;朋友是最可依赖的人。大家对他们的总结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呢?学生:“我”真诚地帮助了朋友,在我想得到帮助时,他却不爱搭理我,感觉这种友谊不平等。教师:帮助朋友时,会不会遇到“不义气”的朋友会有所损失?学生:会。给朋友了,尤其是给那些不能“两肋插刀”的朋友,自己当然会有所损失了。教师:都相互“两肋插刀”还能继续做朋友们吗?(同学笑)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能让我们得到认可。其实朋友题解应该是彼此的一本好书。真正的友谊可以帮助自己进步,少走弯路,获得快乐、信心、勇气和力量,而不是动不动就两肋插刀。
六、语言彰显生活化(指向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道德与法治学科术语容易产生学科本身与学生的距离感,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要尽量选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把学生带入要生活化的情境之中,感受学科知识是源于生活,并为生活而服务。在导入新课中,教师:出示一张老照片,猜一猜我的这位朋友是什么工作者?(预设伏笔,首尾呼应)这是我在苏北支教时结交的一位朋友。我们年龄相差快三十岁,称为忘年之交。教师板书,揭示课题。为师者有友谊之情,为父母者也有友谊之交,在座的各位也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友谊,让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这一环节在语言设计的目的在于用生活化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本课有关友谊的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语言上设疑导入将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其中体会自信和快乐。
这节课实然的教育价值在于用具有智慧的思维,理性的语言,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谊,珍惜友谊。当老师哽咽说出老友已逝时,学生们的伤心难过也展露无遗,师生共情,友谊当珍惜。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回瞻“自己”的友谊,审视友谊中的“自己”。当我们在老师的理性与情感的语言交替过程中开始自顾反思这个古老话题时,这节课完成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