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花落落几时景 坎坎坷坷已注定

2019-07-15何莹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无意识封建礼教悲剧

何莹

【摘 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共通性隐藏在不同文化的最深处,这种共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阻隔。《红楼梦》和弗洛伊德无意识这两种看似毫无联系,实际在思想深处有着惊人的共融性,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在无意识中已经注定。

【关键词】无意识;宝黛钗爱情;封建礼教;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232-02

花开花落终有时,怎抵得过岁月蹉跎;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隐藏着无情的印记。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 红楼梦》 实际上也堪称一本记录当时现实的历史巨作,它写出了时代的、典型的、丰富的人和事,无可厚非地显示出人性最深处的心理意识。《红楼梦》中的人物也如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就能读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本能欲望。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赏析《红楼梦》,是致力于两种优秀的精神文化之间的互证。

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隐藏在心理活动的最深层。人表面的活动是处于意识层,但其实在无意识层次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心理活动,而这种无意识才是人最真实的想法,有时甚至连人物本身都没有意识到。无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精神内核,它是人类欲望的体现,同时以其强大的发挥作用使人不自觉地就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最终使人得以满足。究其原因,是出于人类自然的、本质的欲望,引导着人类朝着内心深处最隐蔽的想法活动。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书中描写的人物不仅要体现出意识层,更应透过意识揭示出无意识中最真实的想法,探索人性最原始的欲望。

一、真真假假,曹雪芹创作过程的无意识心理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在文学作品更多表现为象征,作家并不是直白地描述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是通过一种隐藏的暗示揭露出来,这种间接的方式就是象征。《红楼梦》的研究经久不衰、名扬海外,足以显示出曹雪芹高超的创作艺术,在他的创作准备以及创作过程中都应架构了无意识心理。虽然学界至今没有找到有关作者曹雪芹身世的史识,无法通过历史与文学的互通来研究《红楼梦》,但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有一段“作者自云”,曾“賴天恩祖德”过“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不料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最后落得“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这里暗示了作者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想象曹雪芹经历了从锦衣玉食到潦倒落魄的转折,从富裕到凄惨的变故一定给曹雪芹带来了深切的体验与感受,才能使他写出丰富神秘、委婉曲折的巨作。反过来看贾宝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质与曹雪芹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他身上有着一种可贵的悲剧情怀,对纯洁美好的人、物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对于当时社会显露出来的压迫有着强烈的反叛。与其说这是贾宝玉当时眼中的社会,不如说这是曹雪芹借贾宝玉的行为来向我们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也向我们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1]

二、悲悲切切,宝黛钗爱情悲剧的潜意识流露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与之相对的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但其实这三种关系不完全是绝对对应的。随着时代、家族或者社会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在《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爱情问题始终是红学界研究的热点,因为它是联络全书的一条主要线索,这不仅仅是三人简单的爱情纠葛,更是一个社会、几个家族的缩影。我们可以把宝黛钗的爱情做一个划分,宝黛的爱情是人类社会最自然的体现,所以是无意识的,但却受到当时的阻挠,所以规范下的无意识演变成了超意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即使没有宝钗,在当时封建势力的阻碍下,宝、黛的爱情也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即使大观园中没有走出一个薛宝钗,也会出现千千万万个可以替代薛宝钗身份的女子。在封建时代,身份地位对婚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婚姻的背后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兴衰。就像恩格斯说的:“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所以这场必然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注定要被现实打倒,只能通过压抑的潜意识流露表现出内心的真实渴望。[2]

三、阻阻隔隔,外部环境对有情人的扼杀

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人们讨论得最多的一定是黛玉的含恨而终或者宝钗的虽嫁却不得爱,却似乎忘记了这场爱情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也同样是可悲的。宝玉是一个对美好事物充满渴望的人,所以对于爱情,他依然希望有一个可以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中都与之可以相通的女子,但封建社会影响下的女子是不可能达到三者的统一的。所以宝玉把三者分开来寻找爱情,注定让他在爱情中变得痛苦,始终无法实现完美的爱情。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无意识与无意识的,也可以称为是自我的展露。《红楼梦》之所以把黛玉设置成一个泪人,不是因为黛玉本身的软弱,反而恰恰表明了黛玉在当时社会的不幸,没有家族的庇佑,在当时等级划分严重的社会,她的处境是最值得我们怜惜的。而在这场爱情中,她只有自我的流露,没有本我、超我和外部环境给予的依靠。宝玉在二人的爱情关系中则恰恰相反,他是需要解除本我、超我和家族的束缚,才能和黛玉在一起。可以说,宝玉是一个现实的人,他想摆脱痛苦而获得幸福,黛玉是一个理想的人,她渴望追求幸福而获得幸福。在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就能得到清晰地体现,黛玉喜欢宝玉的真心达到了最浓烈的显露,黛玉葬花,葬的不仅仅是掉落下来的花瓣,她葬的是自己的一腔真情,在无所依靠的世界里,只能通过隐藏的方式,将这份最纯真的爱情埋藏在土里。宝玉拥有一切,却由命不由心,只能通过后来他说的:“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宝玉与宝钗之间是否存在过爱情,应该很多人思考过,他们之间不像宝玉和黛玉之间那么明显。因为宝钗和宝玉的爱情是前意识的,是受超我控制的,我们可以发现书中宝钗总是希望宝玉能够朝着名利场上发展,但这恰恰是宝玉最厌烦的,所以宝玉与宝钗之间存在一种隔膜,阻碍宝玉向宝钗靠拢。究其原因,宝钗出生在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从小的礼仪家教就把她培养成了一个封建模子下的女子。但其实宝玉讨厌的并不是宝钗本身,他讨厌的是当时社会的气息,当宝钗作为一个单纯灵动的女子时,宝玉的无意识里还是对她充满喜爱的。香串事件,宝玉发呆恰恰就证明了他专注于内心渴望,如果宝钗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相信也会得到宝玉的喜爱。所以宝玉与宝钗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阻挡,使宝钗始终把自己困在超我的牢笼里,面对无意识深处最喜爱的人依旧不愿出来,这是宝钗的可悲之处,也显示出了当时社会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多少女子不能嫁给自己无意识深处最喜爱的人。所以当时宝钗没有遵循无意识的想法,扔掉了香串也就扔掉了自己的爱情,最后得不到宝玉的爱也是必然。

四、总结

曹雪芹没有读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但其书中无意识的流露却恰恰显示了两者的共通,这就是荣格提出的承载人类共同经验的集体无意识。《红楼梦》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著作,其背后隐藏的无意识以及这种无意识揭露出的封建禁锢的压迫,才是《红楼梦》真正为人所品足的地方。用精神分析对《红楼梦》文本进行解读,无疑对我们了解《红楼梦》的深层内涵具有很大的帮助。文本通过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描写,无意识地向我们揭示了在理性和禁欲的社会,对理想爱情的扼杀和正常人性的摧残是多么的残酷,从而揭露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是芸芸众生不幸的根源,才是曹雪芹内心无意识最深沉的吟唱。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

[1]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猜你喜欢

无意识封建礼教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