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组织“三学”体验课堂模式下的合作学习
2019-07-15胡芳
胡芳
[摘 要]以“民主效益”为前提,以“体验学习”为课堂理念,以“自主尝试、对话议论、反审体验”为路径,构建课堂的“三学”模式,打造“自主、合作、反审”为特色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开启心智,快乐自信地学习科学。
[关键词]三学;合作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初中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7-0088-02
“三学”课堂由递进的、有机统一的“试学、议学、审学”三个学习阶段组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系统整体,其核心是一种思想(体验学习)、两个立足点(学案导学、小组学习)和三种方式(试、议、审),并以“先试后议、边学边审”作为教学原则。其要求与过程如下:
试学:在教师指导和学案导学下,通过试读、试疑、试练,学习教材的内容,初步掌握基本知识与方法。
议学:对预设或生成的问题,通过自议、互议、练议,解决重点、难点、关键问题,进一步掌握知识,提高应用技能。
审学:对知识和错误,通过自审、互审、师审进行整理、改进与评价,进一步系统学习知识,反思存在问题。
以上学习阶段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各自的发展均不相同。对此,教师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角色,发挥好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互助作用,想方设法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协同学习,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发展,取长补短,一起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共同的进步。
笔者在这些要求与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展示了华师大版初中科学“阿基米德原理(一)”一课的实验设计。下面以此课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情景再现
笔者安排四五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利用桌上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线圆柱形物块、一个溢水杯、一个小烧杯进行如下实验。
1.将圆柱形物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2.将圆柱形物块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让溢水杯溢出的水流入小烧杯中,同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3.利用浮力公式F浮=F1-F2,计算出圆柱形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4.用量筒量出圆柱形物块排出水的体积V1。
5.用公式G排水=ρ水gV1计算出圆柱形物块排出水的重力。
6.将上述数据填入下表中:
[圆柱形物块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圆柱形物块浸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圆柱形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 圆柱形物块排出水的体积V1 圆柱形物块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水 ]
7.比较F浮和G排水,得出结论。
将上述问题呈现后,每个小组都迅速活动起来,气氛也很活跃,而教师进行巡视,偶尔参与小组的讨论。
二、问题剖析
此教学片段是验证浮力大小的实验设计,突出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笔者按之前的备课内容开展的教学,没有好好地吃透教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
三、行动跟进
(一)深度试学,促思考显主动
主动的课堂需要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对此笔者设置具体的实验内容:探究G排与F浮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G排与F浮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提出猜想:G排等于F浮,并制订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在上述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猜测F浮与G排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针对猜想说出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而这些物理量又该怎么测量。此时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可以给出测量这些物理量的步骤,再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整理出本实验的基本框架。
(二)充分议学,促交流显互动
学生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适时记录。
(1)浮力测量需记录哪些数据?
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物体浸没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拉。
(2)G排水如何测量?
①用量筒测量V排,利用公式G排水=[ρ]水gV排计算可得出G排水。
②水和桶的总重力与空桶的重力之差G总-G空。
(3)排开的水怎样收集?
要求排开的水都能接入小桶中,则需要水面跟出口处相平。
测量排开水的重力难度较大,主要有以下两种测量方法:(1)用量筒测量V排,利用公式G排水=[ρ]水gV排得出G排水;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和桶的总重力与空桶的重力之差G总-G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利与弊,探讨哪种方法更合理。从操作性简便及准确度高等方面考虑,学生认为第二种测量方法好,第一种测量方法需从体积换算到重力,一是麻烦,二是换算过程可能存在误差,不精确。
(三)广泛审学,促碰撞显灵动
请一位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操作过程,一边汇报一边演示,其他同学补充,并提问以下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1)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的示数F1;
(2)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的示数G1;
(3)加水至与溢水杯的出水口相平,在出水口下面放置空桶,接水;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的示数F2;
(5)水从出水口流入空桶中,直至稳定,用弹簧测力计測出水和桶的总重力G2。
知道了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怎样测量这些物理量,思路就会变得清晰,但为了防止学生测量的时候手忙脚乱,没有条理性,笔者决定根据他们提供的物理量制订计划并设计一张表格,让他们将测得的数据填写下来。为了保险起见,笔者让学生小组讨论将实验过程整理好,然后请代表汇报组内的计划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其他同学指出不足之处。看似简单的整理,学生仍会出错,所以采用学生互相监督的方式让他们自行修正,最终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清晰的实验方案。学生很有积极性,也很有成就感。
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1)准备工作:甲同学准备调节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的重力和物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乙同学往溢水杯中加水至与出水口相平备用。丙同学记录有用的数据。丁同学协助。
(2)开始实验:甲同学将物块全部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将溢出的水用空桶接住,读出弹簧测力计此时的读数。乙同学量出空桶与水的总重力,读出数据。丙同学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丁同学协助。
(3)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小组内进行实验,每个人分工明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学生记录数据,进行组间交流,互相评价。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由小组提出,请其他组同学帮忙解决或求助老师,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
“试学、议学、审学”强调的都是“学”,学靠的是学生的自我生成。从“试学”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而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议学”和“审学”,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