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流恨到天涯——夏完淳词探微
2019-07-15程展
程展
【摘 要】夏完淳是云间词派的天才词人,他的词既抒写了缱绻的相思之情,又交织着深沉的亡国之悲,兼有儿女恋情与英雄气概。文章从词人生平着手,分析夏完淳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夏完淳;思想内容;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205-02
一、夏完淳其人其词
夏完淳,夏允彝之子,云间词人,少有才名。乙酉国难,爱国志士奋起反抗,但是随着抗清活动的失败,夏允彝、陈子龙相继自杀殉国,夏完淳在返回家中拜别母亲时被清兵堵截在家中,宁死不降,以殉国前怒斥洪承畴一事而称名于世,被清兵杀害时年仅17岁。虽然仅在世十七年,但是夏完淳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夏完淳的词尤其值得研究。夏完淳生于明末清初,国家动荡危难之时,这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词现今仅存41首。
二、思想内容
云夏完淳是云间派的后起之秀,虽然是后期成员,但是却与陈子龙同年一起经历了一系列的反清复明的斗争活动。其词作内容十分丰富,笔者现将其词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思家怀人
夏完淳的妻子钱秦篆出身名门,与弘光元年六月与夏完淳完婚,少年夫妻却要在新婚别离,思念之情自然难以自抑,如《鱼游春水·春暮》:
凤楼人远萧如梦,鸳锦诗成机不语。
织锦传情写意,凄婉哀怨,字字千金,字里行间寄予了夏完淳对妻子钱秦篆的思念之情。
除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的词作中还有对其家人的怀念,如《柳稍青·江泊怀漱广》:
天涯何日归期?想携手青光旧时。 立尽黄昏,乱鸦啼处,此恨谁知?
漱广是夏完淳的内兄,也是少有才名,两人既是姻亲,又是好友,旅途奔波,难免孤寂,除了身世相似的内兄,很难有人理解他心中的复杂的感情。夏完淳作此词时,钱熙也在四处奔波,远走浙东,显然,这首词抒写的并不只是儿女情长式的相思,而是同时寄托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亲人的关切。
(二)羁途送别
夏完淳少时从军,一直身在行军途中,期间四处奔波,联络其他反清复明的有志之士,他的词中不乏行旅之作。叶嘉莹在《清词丛论》中讲云间词派,其中提到好词能言外之意给人十分丰富的联想,词人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情绪隐秘地传达出来,夏完淳这类词的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夏完淳将自己盼望使者来临的心情寄托于词,但是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在《西江月·写怀》中:
过期不至奈愁何?细雨斜风古渡。
盈盈江口望烟波,往事朝朝暮暮。
表面来看,是思妇之词,白坚先生注为“似乙酉国难后盼望东南海上使者之作”,所以江口盈盈相盼的,是南方的使者,是复国的希望,也是对故国的眷恋。
(三)故国之思
在夏完淳的词中,每篇词作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故国的怀念。有的直抒胸臆,如《一剪梅咏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日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有的虽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在词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如:
《洞仙歌·江都恨》
珠帘乍卷,漏春光一半,廿四桥烟花恨满。
久伤故国,鸿雁来稀,吴江畔,古艳阳琼花观。
望隋堤一抹,杨柳依依,明月迢迢隔河汉。
露满玉衣秋,夜漏沉沉,催刀尺,伤心肠断。
泪滴金壶红粉怨,偶一梦,到南朝,乱敲银蒜。
词名《都江恨》,恨的是扬州被清兵占领后屠城十日,故土不存,只能梦回南朝,唏嘘无奈。再如《满庭芳·寓怨》:
永巷惊风,长门送月,年年几度伤心。银釭点点,泪滴露华侵。
此夜西宫弦管,魂梦中仿佛车音。惊坐起,孤灯残月,愁坐倚瑶琴。
沉沉芳信杳,金凫烟冷,银鸭香深。听风丝雨片,落月鸣禽。
却问君王何处?昭阳歌舞动花荫。遥相思,六龙天上,刀尺动秋砧。
开头便以幽闭永巷的宫女、别局长门宫的陈皇后自比,借用宫怨来表达他身为臣子的忠君爱国的热忱。
三、艺术特征
云间派词学理念脱胎于花间词名家、南唐李后主和北宋的婉约词名家,在继承前辈的婉约之风的同时,又能脱复古之枷锁。词至明末,词风衰弱萎靡,乙酉国难,文人不能再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环境发生改变,使得一批爱国之士奋起反抗,反清复明,譬如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乙酉国难和长期的复国活动对于他们文学创作的风格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夏完淳雖然年少,但是大环境的转变和周围人的影响使他迅速成熟,在诗词反面也是如此。
(一)风格绮艳苍凉
夏完淳的词,最出色的就是兼怀家国,以美人香草之笔写兴亡之感,融艳情和忧国为一体的词作,如《卜算子 断肠》: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词的上片一开始就用凝练而含蓄的笔墨,营造了一种悲凉寂寞凄楚的氛围。词人首先点明了节令、时间、场所、人物。秋天到了,在寂寞的闺房中,一个孤独的少妇在深情思念自己的丈夫。词人为国奔走,不能顾家,想起在这样的黯淡秋色中,梧桐叶落,空闺寂寞,自己的妻子也难免会触景伤情。如此笔调娓娓道来,不觉令人神伤。“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词人依然以妻子的身份表达相思,燕尔新婚,海誓山盟,永结同心,但是自己却为了报国抛下妻子,妻子原本指望两人能长相厮守,永结同心,然而好夫妻却成了分飞劳燕,落得了只有相思满怀相见无期的结果。“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词的下阕在上阕感情渲染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写景的笔法来表达相思之情。词中勾勒出思念丈夫忧伤迷惘的少妇,凭栏独立,在风起之际,瞥见灯火明灭。这等写景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阴冷寒峭甚至惊心动魄的气氛。景物与感情已经完全合为一体,难以分辨了。这灯光明灭,究竟是她此时此际眼中所见,还是她如痴如醉当中所形成的幻影幻觉,难以分辨也不须分辨。“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此句对于妻子的描写,更多的是想象之词,因而在结尾的时候突然加入了一个特写镜头,摄取妻子为思念自己从黄昏到夜半,一直悄然伫立,泪湿衣衫,不知不觉中,明月初上,寒鸦啼月,这种场景这种对情感的抒发,将少妇的忧郁悲怆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心结”“相思结”似有隐喻。“同心结”当指投奔南方政府之意,“相思结”指流落江海,未能与南方政权互通款曲,徒成“相思”之“结”。如此,词人着意描摹少妇的深闺肠断、幽情莫诉,不仅能够正透露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也透露出对国难的忧思。英雄气,儿女情,在这首词里相生相成,相得益彰。词的表面所流露处的思念之情,与隐在背后的家国之忧,使这首词充满着感发的韵味。
(二)由景入事
夏完淳的词很善于由景入事。如《桂枝香 西楼》:
残鸦几点,噪柳外斜阳,芳草如剪。 寂寂雕栏独倚,紫霄吹遍。
无聊再访章台路,暗生香,玉人重见。 珠帘低亸,丹唇不语,星眸斜转。
猛听得,红牙几按,那玉树三声,金衣数啭。 却上西楼同倚,翠生红颤。
暗中细雨叨叨说,待挑灯,又抛冷面。 沉沉春醉,眬眬春睡,梨花庭院。
北宋以来,“就景叙情,故珠润玉圆、四照玲珑①”,这种作词的传统便一直延续下来,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夏完淳也借助了这种形式。在这首词中,作者渲染出一种明媚缠绵的气氛,写的是一位男子与情人相聚的情景,从重见玉人的星眸谢转,到挑灯相见时又抛冷面,将其中双方矛盾的心理写的很细致。白坚先生注:“与美人香草有别,与闺情闺思迥殊。应属听歌觅醉之篇,然此类在完淳词中较罕见”。叶嘉莹先生在将词的美学本质问题时,讲到词这种文学体式是十分微妙的,适合表达一种幽微隐曲的、不能够用明显的显意识说明的情思。对于词的美学特质的理解,可以用现代接受美学理解,词源是笔墨游戏,但是会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可能性,是因为它不是显意识的故意安排,文本中表达的是一种来自潜意识或者隐意识的潜能,作用微妙。所以,用华美辞藻堆砌出的词难免会流于表面,而内心充满忧思的词人们在写景抒情的笔墨游戏中,往往能表达出内心的隐忧。所以这首醉酒之后的词中,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夏完淳的寻花问柳,词中寄托的是夏完淳在吴胜兆军中策划兵变时的痛苦与矛盾,隆武帝惨遭清兵的杀害,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词人在觅醉之后,写下芳草如剪,以芳草比王孙,也是惯用的类比。我们完全可以将情人相见时的激动、紧张、矛盾带入策划兵变时夏完淳本人,那种欲说还休的复杂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在诗文中不能诉说的隐秘心事,在这首词中反而有所体现。
(三)大量运用梦境
在夏完淳的41首词中,“梦”这个意象在他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41首词,“梦”竟出现了26次。词中的梦境构成了玉樊词浪漫绮丽的风格。夏完淳虽然少年老成,但是正值新婚却与妻子聚少离多,只能梦中稍解相思,所以夢境反而是在写实,他在江湖奔波时,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一丝温情。
烟柳斜风晓梦,轻花过雨春阴。《西江月·春日》
相思半枕,天涯梦绕,依旧愁城。《秋波媚·夜泛》
待将一枕化愁肠,却又梦人间离别。《鹊桥仙·楼夜》
何事分飞,梦到迟迟。《一剪梅·春日》
影儿作对梦儿双。《玉蝴蝶》
梦到画桥深处,黄莺唤得春来。《清平乐》
阑干十二月朦朦,凌波袜窄绣鞋弓,梦魂中。《虞美人·风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流传下的41首词中,愁、风、雨等字眼在现实和梦境中不断重复出现,部分统计如下:
十五六岁的少年,如果写出的诗词充满了这类字眼,未免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在夏完淳身上,便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些字眼的大量重复使用不免有堆砌之嫌,但是在夏完淳的笔下却运用自如。这里的风雨,已经不是现实中的风雨,已经符号化了。对于这种现象,苏珊·朗格说过:“人们几乎可以对诗词中的词语去逐个分析,以探寻一种完美统一的,因而能够贯穿生动活泼的节奏极其基本情感与伴随情感的艺术形式的构成”,朗格本人也引过中国唐诗来说明过符号学文艺学方法。在夏完淳的词中,正是这些被反复使用的字眼构成了他词作的基本感情和格调。这些字眼的反复出现,为夏完淳词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格调,确实能够探寻到一种完美统一的一种情感基调,也正是这些词语的灵活运用,能使我们窥见夏完淳的离愁别绪和在国难中隐秘的忧思。
注释:
①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291页.
参考文献:
[1]夏完淳著,白坚笺校.夏完淳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2]白坚.简论夏完淳的生平及其作品[J].社会科学战线,1987(04):302-311.
[3]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