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
2019-07-15乐林会
乐林会
【摘 要】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高校大学生主流信仰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其整体信仰也走向了多样化、世俗化。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需求,从创新教育理念、创设教育环境、丰富教育内容、构建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发展结合的特色教育四方面入手,对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对策作了分析。
【关键词】信仰;教育环境;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151-02
当前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说明应该立足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及信仰教育实际,创设环境,创新内容,积极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加强西方信仰教育中合理成分和方法的吸收利用,丰富方法,积极建构科学开放的信仰教育机制,不断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一、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理念
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活动中,把大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大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信仰教育,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服务贯穿学生培养和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设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
在大学生信仰教育过程中,只依靠高校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整个社会投入关注,树立全社会的育人意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营造信仰教育良好的氛围,调动全社会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全方位教育,促进高校信仰教育有效运转机制的形成。
(一)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地位不断上升,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些变化,都让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了增强,也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但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就业难、腐败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少数大学生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一些悲观、失望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和信心。因此,党和政府要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主动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另外,坚持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和改进党自身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抗腐拒变能力,树立党的威信和马克思主义者的良好形象,从而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你能够成为好老师。” [1]学校的教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因而对学生信仰的选择更具有指导性,是开展信仰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氛围由学校所有课内和课外的活动、有形和无形的因素共同构成,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信仰教育的开展以及学生的信仰状况。可以说,学校环境最适合开展信仰教育,也能更好地促使大学生选择科学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信仰。当然,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信仰教育的开展和学生信仰的选择和形成也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有积极有利的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氛围,以促进高校信仰教育的开展,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信仰。这就要求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如,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點和需要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造符合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产品,为信仰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科学信仰的确立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家庭环境。“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深深影响着子女的思想和行为。”[2]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具有权威性;而每个人的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非常普遍的,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及生活习惯等等都对子女思想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受到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家庭影响的作用更为突出。高校在开展信仰教育时,应充分调动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减少负面的影响,避免消极因素对学校信仰教育的抵消作用,通过家庭环境作用的发挥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信仰。
三、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
(一)积极挖掘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积累了大量信仰教育的经验,创造了许多信仰教育的方法。在信仰教育的内容方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忠国孝家”的爱国主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有“穷独达济”的个人修为和“修齐治平”的人生政治理想,“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尊老爱幼、诚信为本等传统美德教育。这些内容都是当代高校信仰教育必须加以继承的传统优秀教育资源。在信仰教育的教育方法方面,包括道德修养法和道德教育法两个方面,即自我道德教育法和道德施教法,虽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其蕴含的合理思想是值得借鉴的。高校信仰教育应积极加以吸收和借鉴,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更好地为信仰教育服务。
(二)加强西方信仰教育中合理成分和方法的吸收利用。部分西方国家通过宗教教育来培养公民的信仰,虽与我國信仰教育有所不同,但西方信仰教育在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方面都有许多成熟的东西。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宗教信仰的教育方式来加强我国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我国高校信仰教育虽已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高校的信仰教育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信仰教育的合理成分,继续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增强信仰教育中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而真正增强信仰教育的效果。现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隐性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中“渗透性”“隐蔽性”的特点和方式,与我国显性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的信仰教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借鉴西方信仰教育中的这些合理成分,有利于增强我国信仰教育实效性,促进我国信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三)信仰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信仰教育中,不仅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要结合时代特色,使信仰教育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内涵,增强信仰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信仰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选择科学的信仰,坚定自己的信仰追求。另外,要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还必须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个人主义,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身的科学信仰。
四、建构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发展相结合的信仰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各种文化形态同时并存。”[3]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面对这样的情况,仅以一元信仰主宰大学生的信仰,要求所有的大学生只能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可能,也不科学,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隐秘猖獗的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加大,范围变广,威胁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主动权。因而,在进一步探讨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时,要改变以往老旧的教育形式,以大学生的视角,将目标指向国家安全以及个人价值观成长上,从人的本质入手,全面探析大学生当前内心的需要和精神面貌尤为重要。”[4]因此,我国高校信仰教育应以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和需求为基础,立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坚持一元主导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建构起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发展相结合的信仰教育。
高校的信仰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元化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团结全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的信仰教育要对除邪教以外的其他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同时再允许其一定范围内存在。信仰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它信仰进行辨别,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不同的信仰,坚持信仰一元主导与多样化有机结合,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和确立科学的信仰。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导方向,力求在教育内容上不断丰富,在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上更具人性化、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与切身利益,使高校的信仰教育摆脱高高在上的局面,更加平实,真正打动学生,增强实效性,从而使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真正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2]李学才,李忠玉.试析高校信仰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建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109-111.
[3]李学才,李忠玉.试析高校信仰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建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109-111.
[4]王秀华,刘坷.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12-517.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