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文化与“精神分裂者”

2019-07-15李达

卷宗 2019年16期

摘 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家族观念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鲁迅更多的从家庭的角度来体察描写人生,这与鲁迅特殊的封建长子身份是脱不了关系的,鲁迅挖掘到了家族文化的核心本质即宗族利益来表现家族文化对各色人等的影响,这种家族文化对于鲁迅的影响也是毫無意识的,鲁迅由此在作品中也表现了对于家族文化的一种矛盾的情与理。

关键词:家族文化;女性悲剧;矛盾情怀

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家族本位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家族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仅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作家无意识创作的一种文化母题。

1 家族文化荫蔽下的长子鲁迅

家族文化主要包括“调整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家族成员的家庭观念以及对自身对社会与家族关系的认识”[1]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家族文化无疑是成为现代知识分子向旧文学开枪的把手。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的作品多是选取了家庭的角度来体察社会和人生,中国的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儒家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一切方面都有特定的选择趋向,鲁迅目睹了封建家长的虚伪与自私和保守,以及同族之间为了利益的相互残杀,在某种意义上,《呐喊》《彷徨》带有鲁迅一定的自传色彩。

鲁迅在深入剖析国民性的时候,看到的更多的是家族的冷漠,家道中落对鲁迅的意义远不止导致了他对家族制度的怀疑,祖父的科场遇案,父亲患病身亡,周家迅速走向衰落,他在《呐喊·自序》中谈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可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在鲁迅家族中落时,同族人竟然在这时提出重新分配房屋,欺负鲁迅一家孤儿寡母,这件事使他鲁迅在外婆家过往的那段期间被称为“乞食者”这对于正在成长期间的少年来说是如何的残忍。

因此,我认为鲁迅在五四期间率先对家族制度与礼教的批判不仅仅是因为响应西方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更多的也是来源于自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2 家族文化的纽带——利益问题

中国的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宗法观念,这种宗法观念的外在表现就是依靠血缘关系来判断亲疏,家族利益永远是大于个人利益的,当家族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因各自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在写有家族问题的小说时,总会涉及到家产和房产的问题,《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谈及回家给祖母办理丧事的时候,因为内心的寂寞和祖母的去世而大哭,一群本家的亲戚热络的上来安慰,并不是因为出自亲戚之间的血缘亲情,而正是因为自己的一处“破房屋”,

《阿Q正传》中的阿Q同时也有一部分家族悲剧的原因,因为同一家族的成员是荣辱与共的,阿Q的姓氏、籍贯不详,且无出查找,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理解,阿Q并非姓氏不详无家无户,而是被整个家族排斥在外的“异人”,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社会是文化本位的,而文化本位的根又在家族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阿Q正传》的序中,鲁迅就透露出这种家族文化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2]在适逢赵太爷儿子进秀才的时候,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因为赵太爷儿子进秀才这件事对于他来说也是很光彩的事,因为阿Q记得他似乎也姓赵,和赵家是本家,这一方面说明阿Q对于自己姓“赵”这件事所产生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宗族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家族的兴旺关乎个人的地位声望和名分,所以当阿Q说完自己的本家是赵家且是“长三辈”后,旁听人的“肃然起敬”自然是正常的。在此后赵太爷对于阿Q自称赵这一事,生气且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这表现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一种禁忌,赵太爷认为阿Q这种贫贱,低下无赖的流浪汉根本不配拥有姓氏,如果姓赵,那将是整个赵家族的耻辱,是有损于家族利益的。

3 女性悲剧——家族文化的牺牲品

家族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对于男子地位的无限推崇,由于男子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家庭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决定了个体家庭及由个体家庭组成的家族必然实行父权制。[3]父权制家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妇女的奴役,妇女不仅要服从丈夫的管束,而且还要受到凌辱。

《祝福》中首先是从祥林嫂的死开始写起,对于祥林嫂的死亡,鲁四爷在听到这一消息时,本能的反应却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是一个谬种!”对于长期在鲁镇做工的寡妇不但没有丝毫的怜悯,反而发出“谬种”的议论,可见在男性意识中,妇女显然是处于下等地位的,妇女完全是作为父权制家族文化下的衍生物而存在的。另外最为可悲的一种情况是,妇女对于这种奴隶工具身份的认同性,《祝福》中,祥林嫂的婆婆之所以把儿媳叫回去并不是因为单纯的寻找丢失的儿媳,给出的理由是,开春事物忙,人手不够。尽管最后被证实祥林嫂其实是被卖做媳妇,但身为同样是女人的婆婆非但没有女性立场的同情,并且还用卖祥林嫂换来的钱给二儿子娶了媳妇。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家族伦理所保护的是男子的利益,这种对于夫权的批判,鲁迅是上升到封建伦理道德的层面来表现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父权还是植根于家族的。

4 对家族文化无法挣脱的情感矛盾—家族文化中的情与理

现代知识分子在觉醒以后,最先攻击的便是封建家族制度和伦理,但是他们毕竟刚刚告别传统,鲁迅也不例外,无论是在写作方式还是在情感内涵上,都不无例外的显示出鲁迅的这一复杂态度,鲁迅的作品在描写到有关“孝文化”时,揭露的是虚伪的孝道,对于真诚的孝道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但是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次一有薪水都会立马寄给他的祖母,这种对传统伦理的接受让我们看到家族文化中情与理的矛盾,也真实的表现了鲁迅作为早期觉醒知识分子思想中的矛盾与复杂。

同时,鲁迅在文学创作的方式上也流露出对于传统家族文化的矛盾情感,一边批判家族文化,一边又在行为上践行家族文化所倡导的一些理念,《伤逝》可以看到鲁迅男权观念的无意流露,首先《伤逝》表明是“涓生的手记”这就意味着我们是通过涓生对于子君的所思所想所说来了解子君的,然而在文章的开头,就表明“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如果不继续往下看,这可以理解为涓生对于子君的一种责任承担,一份“悔恨书”然而,无论是作者有意流露还是无意展现,在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子君悲剧的一份推脱责任。其次,在家庭生活方面,涓生与子君也是不平等的,关于子君喜欢养花和油鸡阿随的问题暴露了涓生对子君的偏见和不尊重,也暴露了自己自认为高子君一等的事实,难道涓生爱花是高雅,子君爱动物就是被“传染”的一种病?从子君的生存和精神困境中,我们看到了自由平等的现代婚姻背后不平等的一面。由此可见,涓生也一样沉淀着传统的男权意识。

评论家李长之在谈到鲁迅与涓生之间的关系时也有相似的看法,“这篇托名为涓生的手记,就是作者自己,因为,那个性,是明确的鲁迅的个性故。”[4]

5 小结

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是鲁迅小说多元性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鲁迅的小说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中国家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作家对家族文化持有的矛盾情怀。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情怀,透视出作家当时的文化心态,形成其小说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卓.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第1页.

[2]鲁迅.阿Q正传[M].北京出版社,2000.第16页.

[3]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1992.第39页.

[4]郜元宝,李书.李长之评论文集[M].珠海出版社,1998.第69页.

作者简介

李达(1996-),女,汉族,山东临沂,青岛大学,201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